栗川砖塔 宣化县塔儿村砖塔历史
宣化县塔儿村砖塔历史
一、谁知道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县东望山乡张全庄的历史哈
宣化乃寓意“宣扬朝廷德政,教化黎民百姓”。曾称广宁县、文德县、宣德县,归化州、顺宁府等名。战国至秦属上谷郡,汉始设县。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置宣化县。
2000年,宣化县辖9个镇、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9187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洋河南镇 32188 深井镇 30556 崞村镇 20756 沙岭子镇 32038 姚家房镇 20846 大仓盖镇 21627 贾家营镇 22308 顾家营镇 14391 赵川镇 31332 王家湾乡 6404 塔儿村乡 8016 江家屯乡 23440 东望山乡 18089 李家堡乡 9887
二、关于宣化区的历史文化和名人轶事
【名人轶事】才子清官钱福森清朝政府覆灭前后,各地贪官污史不顾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利用手中特权和时局变化大肆巧取豪夺,鱼肉百姓。也有任官廉明,为民除害出污泥而不染者,钱福森就是值得一书者。他是山西交城、石楼、河北阳原、宣化等地颇有廉名的清官。
钱福森,字竹坪,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卒于民国十七年(1928),祖籍直隶省口北道宣化县,现阳原县化稍营镇钱家沙洼村。据钱希文(现年88岁,钱福森堂侄)回忆和刘海文同志编著的《宣化出土古代墓志录》记载:钱福森兄弟三人,钱福森排行老大,二弟早亡,三弟钱福甲。钱福森幼时读书“乡里以才子称之,20岁后,到宣化柳川书院读书,老师很器重,好读史书,擅长诗赋,每次考试名列前茅。清光绪甲午年间(1894),科颂乡荐,以举人出身为国史馆誊录官。三年后(1897),考绩保奖,分发山西补用孟县知县。1911年,到山西理交城知事,后任山西石楼县知事,又被招至宣化县授以行政科长,代理知事”。

钱福森任职期间以除莠安良为已责,任山西交城知事时,交城素产鸦片,政府下了禁烟令,钱福森亲自率人马冒酷暑到山谷间巡查,奸佞者有所畏慑。城南乡一姓韩年轻女子,在溪边洗衣时,被匪徒诱奸不遂被杀,匪徒远逃。钱福森微行密访,得知一姓马的颇涉嫌疑,可能逃往包头,便带人追至包头,捕获马匪,如法治罪。并为韩姓女请旌表(旧时朝政用立牌坊或挂匾额等方式,以表扬遵孝礼教之人)以慰韩女而昭其节烈,此事受到当地百姓称颂,人称神明。钱福森在石楼期间,励薄俗治村政,修古迹亦多,因家有老人卸任回籍。宣化县李知事早闻钱的为人,托刘寿昌致书招之,授以行政科长而行知县事。李知事不辞而去后,众推钱福森为代理知事,以维持宣化县现状,钱关怀桑梓,义不容辞,公事纷纭,责无旁贷,及至力竭患病不能起,在宣化县城公寓病逝,享年61岁。
钱福森任职期间清廉从政,没有置办过田宅。在钱家沙洼故居仍是祖上留下的十余间破瓦房。钱福森生有三子,长子骏文,次子锦文,三子豹文。二子锦文早亡,长子骏文在家务农,三子豹文毕业于山西法政专门学校,曾任武川县烟酒事务局局长。钱福森在柳川书院读书时和郭维城为同窗学友,民国十一年,郭维城等纂修出版《宣化县新志》,卷首列序文三篇,依次为直隶省教育厅长张谨、宣化县知事陈时隽、山西石楼县知事钱福森所撰,钱福森也是该志校阅之一。该志卷十七艺文志,载有钱福森所作《响水铺》、《柳河川》等6篇诗歌。钱过世后,其墓志碑文便是郭维城撰文、刘景南书写,孙庆祥篆刻的。
附:
响水铺
河水滔滔去,砰訇石有声。
乱山奔绝塞,寒日没孤城。
涿鹿秋云合,鸡鸣古驿横。
崎岖疑蜀道,世路总难平。
三、谁知道文笔塔的历史
1、江苏常州市文笔塔 文笔塔位于素有“千古读书地,现代创新城”常州市红梅公园南端,始建于南朝齐高祖萧道成建元年间(479-482年),名建元寺,俗称塔下寺,后改称太平寺。
太平寺塔因巍冠郡中,形似文笔,又称文笔塔,被常州文人视为笔魂。塔寺历经兴废,宋代诗人杨万里有“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塔孤”的诗句。
现塔为美籍华人刘璧如等资助,于1982年11月修复对外开放。塔高48.38米,砖木结构,7级8面,中有旋梯,登塔远眺,令人赏心悦目。
塔区内另有文笔楼、塔影山房、笔架山等建筑景物。 图为著名景观“文笔夕照” 。
该塔高48.38米,底层外径为9.58米,塔身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每层有拱门,中有旋梯环绕而上,登塔远眺,全城的景色将尽收眼底。 文笔塔造型优美别致,体态轻盈,风格独异,在古塔中独树一帜。
文笔塔历经沧桑,几度废兴。一九八一年在爱国人士刘国钧先生的遗孀刘鞠秀女士及其子女的资助下,古塔修茸一新。
一九八八年又修复了“文笔夕照”景区,这是以文笔塔为主体,融纳常州各个历史时期的典故、传说、文物等构成的富有江南园林风韵的景区,它是常州人文荟萃的象征和缩影。宋代诗人杨万里“题太平寺诗”中有“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孤塔”句,这就是"文笔夕照"景名的由来。
景区中有许多诗情画意的景点,塔之东区以“砚池”为中心,四周围有墨香棚、碑廊、文思桥、文笔楼、梦笔轩、夕佳亭、待月亭、塔碑、星聚桥和牡丹台等建筑,塔之西区以塔影池为中心,围以观赏文笔塔倒影的塔影山房,象征“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的知音舫,纪念常州古城奠基人季扎的季子亭,瞻仰抗元高僧万安和莫谦之的袈裟塔等景物,幽雅别致,令人陶醉。 塔之北区是笔架山,意即笔魂之架。
山脚下有嘉贤坊,进贤坊,荣赐亭和状元楼(刻有自唐代起常州九名状元之名录)等景物,点出了延陵季子的贤德风范。 地址:罗汉路1号 。
[编辑本段]2、云南景谷县文笔塔 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水平镇营盘村景(谷)临(沧)公路54公里路旁,有一座密格式梯形砖石风水塔,这就是景谷营盘的文笔塔,在绿树松林环绕的丘陵之中,塔尖似玉笋刺入云空,塔有六方共八层,塔基质料为红砂石,塔身为青砖,塔高15.7米.塔基一层,塔身七层,塔顶呈一锥形,塔基每边宽3.2米,高1.68米,塔身每层商1.93米,塔基座中部六边均有石雕图案,内容有动物花卉人物,塔身第六层各方均有高1.2米,宽0.85米的塔门孔,塔旁立有石碑,记述其建塔经过。1988年11月,景谷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3、云南建水县文笔塔 文笔塔坐落于云南建水县 城南四公里白水河拜佛山顶。建于清道光入年(1828年),造 型奇特,式样别致,因形如文笔而得名。
塔呈人面体,塔体为青石砌成的实心石塔,塔高31.4米。令人赞叹的是,塔基周长与塔高相等。
文笔塔建造的缘由——是出于“以文压武”,以息古时当地常有的械斗之风,同时也是“尊孔崇文”、“儒佛归一”的绝妙例证。文笔塔独特的造型给人予丰富的假想。
若从山麓仰望,塔似神笔,呼光唤影,孤高迷离;若在坝子中举目远眺,笔杆巍巍凌空而起,挺拔俊秀,笔尖耸指苍穹,塔身隐没在烟波雾霭之中,恰似一枚欲卉月宫的火箭,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著名的高级古建筑专家郑孝燮、罗哲文等人老察后认为,这种现代派风格造型的古塔“在全国是狂无二的”。
罗老还欣然题诗赞:“精工巧构擎天表,文笔塔为名形制殊。”不是浮图似浮图,中华宝塔吉今无。
[编辑本段]4、山西河曲县文笔塔 山西河曲文笔塔晋西北河曲县城东五里大东梁有砖笔,建于乾隆五十九年,称“文笔”,又称“状元笔”。造此笔意在“振东山之势”,以裨河曲风水。
笔尖筑于烽火台墩上,如墩顶部直径五丈四尺,笔尖底座直径一丈八尺。笔尖底座由三层条石垒砌,笔身全部由青砖白灰垒砌,实心,至顶部骤然缩回锥形。
民间传说,夏至日出时,笔影可达河西大口沟! [编辑本段]5、云南广南县文笔塔 文笔塔——又称雁塔,位于广南县城南13公里的坝洒东侧三台坡之颠,与莲城遥相对望。建于清道光末年。
塔共有11层,高36.8m,系六角空心檐式塔,塔呈笔形。台基呈六方,条石砌筑,高1.8m,每方宽4.8m;塔体青砖砌筑,底层内空直径4.8m,壁厚1.48m,塔的每层前后有圆拱装饰假窗,唯七、十两层前窗内较深。
该塔结构严谨挺拔,曾被称“迤南第一高塔”。199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6、广东惠州市文笔塔 是惠城区三塔之一。与西湖泗州塔和下角文星塔并列。
楼阁式八边形5层砖塔,建于清初的文笔塔为楼阁式五层砖塔、正八边形,高20.29米、基座边长2.5米,塔内不能登临。塔身的8个壁面上,第二层开方形明窗作为点缀,第三层南、北两面辟有圭形门,四、五层则仅在南面辟门。
塔刹的建筑颇有特色,由刹座、覆钵、宝盖、宝珠等层组成,比例协调、装饰性突出。塔身底层较高,达3.05米,以上各层次第减低,面积也层层缩小。
合江楼旁筑塔以励志,起名“文笔塔”。花朝月夕,流年如飞,已有400年历史的文笔塔,上下曾长满荒草,如今已修整平复。
据史书,。
四、关于宣化区的历史文化和名人轶事
历史沿革
宣化历史悠久。战国至秦汉属上谷郡,唐代置武洲,文德元年(888年),设文德县,始建宣化城。辽改武州为归化州,金改归化州为宣德州,元中统四年(1263年),始置宣德府。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改宣德府为宣府。次年,置前卫、左卫、右卫,遣将卒把守。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展筑宣府城,边长“六里十三步”,周长达12公里。次年皇子朱橞受封谷王,就藩宣府,宣府成为边防重地。明正统五年(1440年),城垣包砖,6年后竣工,城高池深,气象雄伟。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废宣府卫所,取宣扬教化之意,改置宣化府。宣化县,府县治所均在宣化城内,宣化由此得名。因其为北京城西第一座府城,人称“京西第一府”。 1913年(民国2年),废宣化府,存宣化县,属直隶省口北道。宣化为宣化县治所。1929年(民国18年),废道,宣化县直属察哈尔省。日伪盘据时期,宣化县初属伪察南自治区;1939年,日伪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设察南政厅领辖宣化县;1943年复改置伪宣化省,宣化县为伪宣化省省会。此段时期宣化仍为宣化县治所。 1945年9月,宣化首次解放。1946年1月,市、县分设,置宣化县城区及近效为宣化市,并为察哈尔省省会。当年10月,国民党政府占领宣化,仍单置宣化县。 1948年12月,宣化二次解放,仍市、县分置。宣化市辖现宣化市及庞家堡和下花园,属察哈尔省。 1949年10月至1950年1月,宣化市曾改为察南专属宣化镇。1950年2月仍恢复市建制,并于1952年底改隶河北省。 1955年11月,撤销宣化市,置宣化城区为宣化镇,属张家口市。 1958年11月,宣化县、镇合并。1959年6月,改合并后的宣化镇为宣化区,仍属张家口市。 1960年7月,撤宣化区,改置宣化市,属张家口地区,由张家口市代管。1961年6月,恢复宣化县建制,仍市、县分设。 1963年3月,复改宣化市为宣化区,属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