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汉文帝和汉景帝是什么关系 大義滅親又廢除肉刑,「可憐蟲」漢文帝劉恆,是心狠還是手軟?
大義滅親又廢除肉刑,「可憐蟲」漢文帝劉恆,是心狠還是手軟? 漢文帝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他的母親薄姬是楚漢戰爭時魏王魏豹的小妾,魏王戰敗後薄姬成為戰俘被送入織室織布,巧被劉邦相中後納入後宮,但

大義滅親又廢除肉刑,「可憐蟲」漢文帝劉恆,是心狠還是手軟?
漢文帝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他的母親薄姬是楚漢戰爭時魏王魏豹的小妾,魏王戰敗後薄姬成為戰俘被送入織室織布,巧被劉邦相中後納入後宮,但並不得寵愛;機緣巧合之下出生的劉恆從小就不受劉邦重視,被丟到偏僻的北疆自由成長,荒涼為王(在封地稱代王),甚是「可憐」。說起漢文帝,生下來就不是當皇帝的命,只有為王侯的運。其人生因劉邦的憐憫而開始,他自己甚至連爭寵的機會都沒有,從小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在放養中得以長大,一直沒有法律上稱皇帝的資格;好不容易好運爆棚劉家元老們選中,登上皇位後卻又處處受制,差點淪為傀儡;這樣一個在憐憫中誕生的皇帝不僅性格沒有畸形發展,卻成了一個充滿正義、體恤民情、滿懷大愛的賢君,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王朝開端。
宏偉盛世開局的帝王人物,為什麼還要說他是「可憐蟲」呢?
這一切要從他出生那一刻開始說起,因為母親是敗寇之妾,地位極低,劉邦相中後就忘記了她;直到有天劉邦聽到兩大寵妃管夫人和趙子兒笑談三人當年打賭的約定,薄姬作為失敗者被她們取笑。
漢高祖在聽到這二位寵妃講笑話故事後,知道實情而傷感,心裡生出憐憫,才鮮見寵幸其母親,所以世上才誕生了一個偉大的皇帝,他是因憐憫而生於世,所以像只「可憐蟲」;從小就被丟到荒涼之地,孤獨成長,著實「可憐蟲」。
而看似可憐的劉恆卻內心慈悲,廢除了殘酷的肉刑;而作為《二十四孝子》的漢文帝卻又大義滅親,親自處死自己的親舅舅;他到底是心狠之人還是手軟之帝呢?
漢承秦制,肉刑作為主要的刑罰方式延續了下來。
什麼是肉刑呢?肉刑簡單來說就是對犯罪人員採取割鼻子,砍手腳之類的殘酷方式作出懲罰;當時的法律希望通過殘害人的肉體來打擊違法犯罪行為,但這種嚴刑酷法非常的不人道,不人性,特別是在冤假錯案較多的古代,往往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漢文帝自幼缺少父愛,自小謹慎低調的生活,看慣了民間疾苦,內心更傾向於平和治世;緹縈的信直接勾起了他心痛的童年回憶;而他自己也是父親憐憫之下的產物,所以深受觸動,便決心廢除肉刑。
或許現在看來廢除肉刑不過是皇親一句話的事情,但在當時不僅要面對保守派扣上的動搖政治根基的帽子,還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從整個肉刑直到唐代才徹底的完全廢除可以看出,這是一項長期艱苦的鬥爭。
廢除肉刑,需要寬容濟天下的胸懷,還要消除保守執行的阻礙,但漢文帝還是勇於嘗試並推動,同時還廢除了許多不良之法,讓當時的民眾感受到了公平,體會到了正義;他扛住重重壓力廢除肉刑,不僅在法制史上是一項巨大的法治變革;也凸現出了他為政仁義的一面,所以後世評價他為「仁帝」也是實至名歸。
漢文帝是位列《二十四孝子》之一的歷史大孝子,這樣的皇帝從小與母親、舅舅一起長大,缺少父愛,不受劉邦待見;嚴格來說他的親舅舅薄昭扮演了他成長過程中父親的角色。
但他為什麼還要親自處死自己的親舅舅呢,他是大義滅親嗎?還是不通人情,心狠手辣?
漢文帝的舅舅薄昭,是他成為皇帝穩固江山的大功臣,還是他從小尋找父愛的影子;劉恆也非常敬重自己的親舅舅,但這人在得勢後有點忘乎所以,行為張揚霸道,隨時仗著自己皇親國戚的身份,屢犯王法;有一次朝廷派使者去通知薄昭一件事情,但使者一時疏忽在薄昭面前失了禮節,薄昭大怒之下便當場殺了使者。
根據法律規定應當處以死刑,漢文帝陷入了仁孝兩難全的境地,有的大臣甚至說道:「皇上,薄昭是太后的親弟弟,若是殺了國舅大人可是大不孝啊!」
處死詔書下達後,薄昭還不肯自願領死,於是文帝便下令大臣們穿上喪服,一起去薄昭的府上哭喪,薄昭見漢文帝心意堅決,無奈之下方才自殺。
其實作為一個皇帝,要保一個從小養大自己的親舅舅,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他毅然選擇維護法律而不是親情,看似心狠手辣,實則大義滅親,盡顯嚴明,維護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他處死親舅舅的行為不僅不是心狠手辣,而是心懷仁義!他能打好「文景之治」的良好開端,與他優秀的法理思想,嚴明的執法意識有深遠聯繫;這類大義滅親的舉動容易獲得威信,爭取到民眾更廣泛的支持,國家自然良好發展。
漢文帝因「可憐」來到人世,早年也活得「可憐」,稱帝後又是「大義滅親」,又是「廢除肉刑」,卻又是多麼的「可敬」。
現在看來,打在他身上明顯的「仁義」和「節儉」兩個標籤,都離不開他幼時成長環境的影響,但這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影響卻是積極又陽光的。
在偏僻荒涼之地封王,可以遠離帝權是非之爭,安心地學習和積累,養成謹小慎微,嚴謹寬仁的品格;缺少父愛和遭受冷遇,可以讓他形成節儉有道,體恤疾苦的作風;而這些優良品質在他執政後深深的影響他的所作所為,為他成為千古「仁帝」奠定了思想基礎。
劉恆即位後,雖然戰爭已經過去幾十年,但國家的財力仍然嚴重不足,人民生活並不富裕,他能開創盛世,看似人和(劉家元老們)的選擇,更像天時(國家狀態的需要)、地利(他吻合國家發展的性格)的自然選擇。
漢文帝本是一個「無為而治」的人,他深受黃老思想影響,但在具體治理過程中,卻展現出法家「執法嚴厲」、「守法平等」的思想,能堅守「安民」、「惠民」、「恤民」的仁義,既能做到黃老思想下的「君正」,又能秉承「法正」的理念,所以能活成「可敬」的千古仁帝是必然的結果。
從法理角度看,漢文帝推動殘忍刑罰的改革,廢除不人性刑罰、廢除連坐的努力,直接和間接推動了影響後世的刑法的變革方向,值得在法制史上大書一筆,其法理價值仍值得我們借鑒和繼承。
漢文帝是「文景之治」盛世的開創者和引領者,他在執政期間的種種政治舉措值得我們大書特書,但本文僅以「大義滅親」和「廢除肉刑」兩件事來賞析,就可以直接凸現出他「高效有為」就實現「無為而治」的追求。
兩件事情雖然不足以包含他更多的法治思想,也不能全部解決人們對正義和公平的全部追求,但卻是一種源於法治內核的最急需的平等、人權的保障,背後潛藏的法律內涵價值和人性訴求法理價值深遠,是法治層面具有積極研究價值的法治成就。
而漢文帝節儉躬行,寬仁濟世的廢除肉刑,足以說明他不是心狠之人;他大義滅親處死親舅舅,又說明他不是手軟之人。難道他是一個「迷」一樣的男人?當然不是,他是一個可敬的千古「仁帝」!
很赞哦!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