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泉州南音传承中心观后感 南音的发展

火烧 2022-06-02 17:33:10 1051
南音的发展 中国黄河流域的中原古乐的许多遗响与南音有相似之处,如先奏的五音之乐、音阶与宫调理论;宫角绕商等多重角的旋法特点;汉代的谱式记号及汉蔺相和歌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之演唱演奏形式;清商三调

南音的发展  

中国黄河流域的中原古乐的许多遗响与南音有相似之处,如先奏的五音之乐、音阶与宫调理论;宫角绕商等多重角的旋法特点;汉代的谱式记号及汉蔺相和歌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之演唱演奏形式;清商三调、相和五调等等均能在南音之中找其踪影。

(拙挫文:《南音标准音诸问题》对以上现象已作了详细诠释,此文故之)难怪《泉州府志》载有明万历年间的晋江寒儒苏浚作诗云:“满径苍苍烟雨突,长空浪卷晓云沈。

江头不断清商曲,留得春风与客心。

”苏浚是位南音爱好者,他所指的清商曲若不是南音又能是什么呢?因此,古时泉州南音很可能也有清商曲之称谓。

中原古乐之所以存活于泉州南音之中,这与历史上的几次大移民现象不无关系。

永嘉之乱(公元304-309年),晋人衣冠南渡。

宋太平寰宇记:“东晋南渡,衣冠士族,多萃其地,以求安堵,固立南安郡(今泉州)景云二年改泉州和晋安郡(今福州)。

”泉州考古学家们还不断发现晋江流域一带有大量晋人墓地,特别几年前,于丰州茂霞村发现晋代一墓葬,存有“部曲印”之陪葬品,这更是这一史实的重要见证。

然而,南迁的晋人为了让他们的子孙后代记住这一史实,同时表以对晋国故土的思念而把原命名为南安江的河流易名为晋江。

东晋亡后,南朝统治的一百多年历史,南迁在江左一带的晋人,依然觉得江左不比南方太平、安定,因此又小批量地陆续由浙江入闽北、转闽东,而最后又在这气候宜人、土壤肥沃、偏安东南一隅,依山傍水,犹如世外桃源的晋江流域一带沿江而居。

唐僖宗光启年间(公元885-887年)自河南陇亩起义的王潮、王审治兄弟入闽,据有闽中五州,立为闽王,建立闽国。

这次移民时间短而大批量。

其侄王延彬在南安设置招贤院,招贤纳士,中原士族如黄滔等纷纷迁地而南,一时泉州成为“海滨邹鲁”。

此时的泉州经济和文化已相当发达,已是“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了。

中原人的南渡,不仅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也必然带来中原优秀的音乐文化,这对当时泉州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宋元泉州的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泉州有很多南音组织。

据记载,最早当属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的晋江深沪御宾南音社了。

早期泉州市区的南音组织有“筠竹轩”、“灵裳阁”、“升平奏”、“回风阁”及“回风阁俱乐部”等。

泉州周边各县市、各乡镇亦几乎都有南音社团组织。

特别是在比较富裕的乡镇,南音社团活动则尤为活跃,被誉为“南音穴”的浮桥镇就是其中一例。

这个富庶的小镇,人文景观极为丰富,笱江月色让人流连忘返,也孕育不乏南音人。

夜晚,人们经常聚在桥头边的榕树下听老人们讲李九我的故事或接官亭的传说,远处还不断传来丝丝的弦管声。

夜深,当人们返家路过下洲巷、祠堂口、和光宫,南音依然阵阵,清音雅乐不绝于耳。

那时浮桥南音之盛,可见一斑。

据浮桥下洲村84岁高龄的老艺人蔡百合介绍,早在60年前,就有许多资深的南音艺人在浮桥开馆设阁,收徒传艺,那时浮桥的“临江阁”在新门外一带名噪一时。

当时,“延陵吴”13乡为“割香”庆典而举办的南音大会唱可说是盛况空前,那几天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张灯结彩、高搭锦棚,先由来自泉州城里及厦门等名社团登台献艺,再有13乡社团才一一登台演唱。

“临江阁”出色的演唱让其他名社馆阁刮目相看。

解放后,南音事业蓬勃发展。

南音社团不仅有业余的组织,还有专业的组织。

如1960年由视南音为无价之宝的王今生市长一手创建的泉州南音乐团,40多年来,不仅培养造就了一批南音专业人员在各地区发挥骨干作用,而且在各种赛事及访问交流活动为泉州争了不少荣誉。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常年活跃在街头巷尾的众多业余南音社团,与群众的接触最为直接,也最受群众的欢迎,他们为泉州南音的普及与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泉州市南音爱好者、华侨、华人也不时给他们以各方面的支持与经济赞助,为弘扬泉州南音事业而作了可贵的贡献。

三五成群,家庭式的南音演唱在泉州最为常见,可说比比皆是。

以曲会友、以声传情是弦友们日常生活中的最佳选择。

主人们对待来者,不管初交或深交,都会奉茶施粥,若遇知音还会备办酒席招待。

南音的艺术魅力让他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和谐。

广州著名粤曲撰曲家陆风先生表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失明人演唱的地水南音一度流行于广州的茶楼妓馆。

后来小明星、月儿等女伶当红,城市中的说唱传统渐渐被女伶所压倒,地水南音显出消退之势。

到了四十年代,地水南音多见于乡村中的“七姐诞”活动。

如朱村这些近郊农村,每到七夕就会请一些失明艺人到村里唱一两个晚上,通宵达旦。

演唱的多是《背解红罗》、《大闹广昌隆》等热闹曲目。

共和国成立后,提倡新文化,充满“旧气息”的地水南音就不合时宜,渐渐消失了。

作为南音的发祥地与集中地,泉州市历来重视和爱护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民间的弦管班社馆阁,几乎遍布城乡各地,以至山边海角,爱好者自愿结合,自娱自乐,随处都有管弦之声。

新中国成立以后,泉州市首次出现由文化部门出面组织的弦管团体和公办乐团,弦友们成为新文艺工作者,他们学习新事物、服务新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弦管重获生机与活力,民间的弦管团体恢复发展至500多个。

在1981年至2005年期间,泉州市已成功举办了8届海内外南音大会唱。

从1990年起,南音进入中小学课堂,并且年年举行中小学演唱演奏比赛,至今已举办了20届。

泉州师院、泉州艺校招收南音专业学生,开辟了传承新渠道。

泉州南音传承中心观后感 南音的发展

而在保护与研究南音文化遗产方面,成立于1985年的中国南音学会、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做了大量艰巨、基础性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