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王守仁阅读答案 象祠记 王守仁阅读答案翻译,象祠记 王守仁阅读答案翻译
象祠记 王守仁阅读答案翻译,象祠记 王守仁阅读答案翻译
象祠记 王守仁 阅读答案翻译
象祠记
(明)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宜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 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 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始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①象祠:象的祠庙。象,人名,传说中虞舜的弟弟。②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境内。相传舜封象于此。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祠庙。③瞽瞍(gǔ sǒu):舜父名。④底:通“抵”,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今之诸苗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承:依据
B.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 意:猜测
C.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 弟:为兄弟
D.据象之始也 始:开始,前期
5、下列表现舜的感化行为的一项是( )(3分)
①象之祠独延于世 ②克谐以孝,,不格奸 ③瞽瞍亦允若 ④天子使吏治其国 ⑤诸侯之卿,命于天子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宣慰使安君因当地苗民之请重新修复了象祠,本文是作者应安君之请而专为象祠所作的一篇记,主要是记述象祠的来龙去脉。
B、天下无不可化之人,化的条件在于“君子之修德”, 本文的主旨具有鼓励人改过从善的积极意义。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旧五代史·王审知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门山县吏隐堂记(王若虚)阅读答案附翻译
萧颖士风节(容斋随笔)阅读答案附翻译
戴高帽(俞樾)阅读答案附翻译
北齐书·卢文伟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北史·魏收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旧五代史·李愚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资治通鉴·唐纪九(选节)阅读答案附翻译
归氏二贤传(归有光)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蒲宗盂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魏书·杨大眼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侯蒙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阅读答案附赏析
三国志·朱桓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 李显忠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南史·顾越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陈书·任忠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新唐书·魏知古传阅读答案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