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国志战略版诸葛亮张飞赵云 三国志刘备和诸葛亮是怎么败的

火烧 2021-09-02 09:46:35 1065
三国志刘备和诸葛亮是怎么败的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

三国志刘备和诸葛亮是怎么败的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

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

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

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

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余里中,广数十丈。

后十余日,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

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

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

秋八月,收兵还巫。

司徒许靖卒。

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

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

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

遣将军陈笏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

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夏四月癸已,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亮上言于后主曰:“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

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

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

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

臣请宣下奉行。”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

秋,八月,葬惠陵。

这是三国志里夷陵之战的过程和后续,刘备经此战败亡,具体过程如下。

双方有几次交锋,都有胜负,后来陆逊采取防守的战略,坚守不出。

这一战略打乱了刘备速战速决的计划。

因为蜀国位于丘陵一间,运粮十分不方面,再加上当时的天气十分闷热,这使蜀军十分低落。

于是刘备命令士兵驻守与树林茂密之处。

并且将营地连看驻守,陆逊认为发动袭击的机会已经来迎。

就发动了火烧连营700里,打败蜀军,解除了蜀军的威胁。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辖有长江南北八郡的战略要地荆州为曹操、刘备、孙权三方所瓜分。

曹操占据南阳和江夏北部,孙权据有南郡和江夏南部,刘备则夺取了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

公元210年,在刘备的请求和鲁肃的规劝之下,孙权又把位于长江北岸的战略要地借给了刘备。

这样一来,刘备实际上就基本控制了荆州。

不久,刘备又先后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历史上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

汉中和荆州是蜀汉的两个战略基地,从汉中可以北出潼关,攻打洛阳;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

处于长江中、下游的东吴政权,面对刘备势力的迅速发展,深感不安。

只是由于当时双方合力抗曹尚是共同的战略目标,这一矛盾才暂时未曾激化。

到了公元211年,孙权占据交州(今广东、广西)后,力量进一步扩大;而当时曹操正忙于兼并关中马超、韩遂势力,稳定后方,无暇南顾。

孙权便趁这个机会向刘备索还荆州,而刘备则以“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为藉口拒绝归还。

两国矛盾日趋尖锐,曾一度以兵戎相见。

最后虽然达成了平分荆州的协议:以湘水为界,孙权占有江夏、长沙、桂阳,刘备据有南郡、武陵、零陵,但是两国间的矛盾并未真正消除。

公元219年,孙权乘蜀汉荆州守将关羽率军北攻襄阳、樊城,与曹魏大军激战不已,造成后方空虚之际,派遣大将吕蒙“白衣渡江”,袭占关羽的后方基地江陵。

关羽闻讯后仓猝率军回救,结果兵败被杀,孙权遂占有了整个荆州。

这样一来,孙、刘矛盾便全面激化,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

一个月后,刘备决定大举攻吴,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

魏文帝曹丕见到孙刘联盟内部分化瓦解,不胜高兴,并乘机煽风点火,多方寻找机会以加剧吴蜀之间的矛盾冲突,好坐收渔人之利。

蜀汉方面诸葛亮、赵云等绝大多数大臣、将领都看到了大举攻吴对蜀不利,因此再三规谏刘备不要出兵攻吴。

但是,正在气头上的刘备丝毫也听不进这些意见。

至于孙权方面,在夺得了荆州之后,为了巩固既得利益,也不愿再加剧吴蜀之间的冲突,曾两次遣使主动向刘备求和,但均为刘备所断然拒绝。

东吴南郡太守诸葛谨(诸葛亮之兄)也曾给刘备写信,向他陈说利害,希望刘备停止攻吴行动。

刘备同样置之不理。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十多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

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

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

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 一线。

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

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

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

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

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

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

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

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

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

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

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

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

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

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

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

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

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

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

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

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

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

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

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

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

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

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

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

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

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

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

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

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

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

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

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

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

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

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顷之,又领益州牧。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禅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败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败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于沔阳。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

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

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

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

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

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绝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

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相持百余日。

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这是三国志里诸葛亮北伐失败的过程,具体如下

第一次北伐

子午谷之计

228年春天,蜀军准备好北伐,将领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请诸葛亮发万兵给他出子午谷袭取潼关,与由斜谷出兵的诸葛亮大军会师,这样便可一举平定长安以西,但诸葛亮不许。

派由赵云、邓芝率一支军马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势,以吸引魏军。

魏明帝曹睿乃命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前往抵御赵云。

诸葛亮则亲率主力趁势向祁山发起进攻。

首战告捷

由于魏国事先无防备,导致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弃守郡城向东逃窜,魏国天水守将姜维、梁绪、尹赏、上官子修等投降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

顷刻间陇右五郡(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曹魏“朝野恐惧”,在洛阳的魏明帝曹睿急率大军救援,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大将军曹真督军至郿县防御赵云、张郃率军五万前往抵抗诸葛亮。

诸葛亮也派遣马谡为前锋, 马谡

到街亭设防。

同时,为了防备雍州刺史郭淮从临渭出击配合张郃的进攻,于是诸葛亮命令高翔将军率领一支军队屯驻在临渭以北、街亭以南的列柳城。

失守街亭

张郃在街亭与马谡相遇,可是马谡不遵循诸葛亮的部署,举措烦扰,又不接受王平的劝阻,不在当道之处下寨,反而上山设阵。

而张郃先将蜀军包围在山上,切断其水源,后蜀军因为缺水而陷入内乱,马谡弃军逃亡,张郃乘势进攻,蜀军大败,街亭失守。

只有王平领着千人,鸣鼓自守,而张郃又疑蜀军有伏兵,不作追击,于是王平集合分散的军队,向诸葛亮大军处撤退。

街亭失守,列柳城高翔军又被郭淮攻破,高翔为避免陷入被包围的境地,于是退去。

同时,赵云在箕谷也出兵不利,蜀军失掉有利形势,诸葛亮取西县千余家,后引兵退回汉中。

三国志战略版诸葛亮张飞赵云 三国志刘备和诸葛亮是怎么败的

挥泪斩马谡

回到汉中,诸葛亮把临阵逃脱、弃士兵于不顾的马谡收狱,诸葛亮虽感可惜,但为严守军令,便斩杀了马谡、张休及李盛,夺取黄袭等人之兵权,王平却因有作进谏而被提拔。

诸葛亮自己仍上书自贬三等,并作了自我批评,刘禅接纳,但仍以诸葛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赵云亦贬为镇军将军,但被诸葛亮大嘉赞赏他守卫之功。

后来,有人曾劝诸葛亮再北伐,但诸葛亮认为要更训练士卒,令他们忘了失败之事,才可再行。

曹真和张郃在蜀军撤出后,快速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平定,曹真又认为蜀军今番进攻祁山失败,斜谷道又被赵云烧毁和大水冲蚀,下次该会以陈仓作目标,便派将军郝昭、王生等与千余人屯兵陈仓。

第二、三次北伐

围攻陈仓

228年冬天,曹魏将领曹休在石亭被东吴将领陆逊打败,诸葛亮听说魏军大举东进,关中兵力空虚。

于是书白其兄诸葛瑾:“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

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攀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遂出兵散关,包围陈仓。

不过郝昭已筑陈仓城防备,诸葛亮曾派郝昭同乡靳详于城外数次游说郝昭投降,但郝昭坚决拒绝了。

诸葛亮便挥军进攻陈仓城。

蜀军没有以大军进攻,而是先用云梯、冲车攻城,郝昭便用火箭射云梯,当云梯燃烧时,梯上的人便被烧伤,又以绳绑着石磨,掉下城墙,压毁冲车。

诸葛亮便转用井阑在百尺外向城中射箭,掩护士兵用土填平护城河,想直接攀城,郝昭于是建起内墙,令井阑失效。

诸葛亮又挖地道,想突袭城中,郝昭又在城内挖下横壕沟,挡下地道。

由于曹魏已经事先在陈仓做好了充足准备,加上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相方激战二十余日未有胜负。

曹真派费耀等率军来救,魏明帝也召张郃前往迎击诸葛亮,此时蜀军运送粮食上发生问题,又闻讯魏援军快到,只好再退回汉中。

在退师途中,成功杀死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

攻取武都、阴平

229年春天,诸葛亮遣陈式(一说陈戒)进攻武都、阴平,曹魏大将郭淮领兵来救,诸葛亮率主力军向建威,牵制郭淮,魏军知道蜀军主力到临,便紧急撤退,蜀军顺利占领二郡。

之后,诸葛亮安抚了当地的氐人、羌人,然后留兵据守,自己率军回汉中。

因成功夺取二郡,刘禅再次恢复诸葛亮为丞相。

至冬天,诸葛亮徙府营至南山下的平原,建筑汉、乐二城,加强汉中防守。

汉中反击战

230年七月,曹魏想反客为主,大司马曹真上表伐蜀议案,但司空陈群认为斜谷太险阻,难以进退,于是曹真率主力军改为由子午道进发;大将军司马懿率军从汉水而上,欲与曹真军会师汉中;郭淮、费曜等从褒斜道、陇右武威进兵,直指汉中。

诸葛亮知道魏军来攻后,立即加强城固、赤阪等要地的防守,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人,表李严子李丰为江州都督,防卫后方。

曹军的前锋夏侯霸先大军一步,进至兴势,在曲折的谷中下营。

被蜀地百姓看到,指示蜀军攻击,夏侯霸在鹿角间战斗,最后援军到达,夏侯霸才得以解围。

因蜀地艰险,期间遇上下了三十天的大雨,栈道断绝,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

在朝中,华歆、杨阜、王肃都上疏劝魏明帝下诏撤军,至九月,曹真受诏撤退。

与此同时,诸葛亮派魏延、吴壹入南安,魏延攻破郭淮,吴壹攻破费瑶,最终取得了防守反击的胜利 。

第四次北伐

再战祁山

231年春天,诸葛亮再次进行北伐,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

又招揽鲜卑人轲比能,轲比能起兵到石城响应蜀军。

因曹魏大将曹真病重,曹睿改派司马懿为统帅屯于长安,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

司马懿先派费曜、戴陵与四千精兵前往上邽防守,自己则率其他兵力解救祁山。

张郃则认为该分兵驻守雍、郿,但司马懿认为若分军不及合军有利,便向西推进。

诸葛亮知道后,留下王平继续领军攻打祁山,自己率主力迎战司马懿。

其后诸葛亮在上邽打败了魏将郭淮、费曜,并收割了魏军的麦粮,与司马懿军在上邽之东遇上,司马懿深知蜀军劳师远袭,粮食补给困难,因而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便回军卤城。

司马懿进军卤城,但却登山掘营,与蜀军对峙,不与交战。

张郃认为蜀军从远来攻,“孤军食少”,必然想要速战速决。

所以应该以大军屯于此处,然后分为奇兵,包抄蜀军,截断其后路。

但司马懿不采纳。

魏军将领数次请战,司马懿都不准,诸将十分不满,便讥笑他:“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在众将的一再要求下,司马懿只好派张郃攻于南围的无当监王平,由案中道进逼蜀军,自己则率众迎击诸葛亮。

诸葛亮派大将魏延、高翔、吴班分三路领兵作战,大败魏军,光斩获魏军三千多人,获得战利品玄铠五千、角弩三千多。

从此司马懿再不敢轻易出战。

伏击木门道

六月,诸葛亮眼见粮草接应不上,而又收到下令北伐军撤退的召命,诸葛亮惟有引军退回。

司马懿欲遣张郃追击蜀军,张郃认为”围师必阙,归师勿遏”,不赞同追击未被被打败而主动撤退的蜀军。

但司马懿坚持要张郃领兵追击,张郃无奈前往追击。

最后于木门道,被埋伏于高处的蜀军射中右膝,伤重病逝。

贬黜李严

之前,诸葛亮派李严督粮草时,怕出问题,于是给他三种选择,叫他便宜行事:“上计断其后道。

中计与之持久。

下计还住黄土。”后来,李严怕粮运不济,就派马忠、成藩传喻旨要诸葛亮撤军。

诸葛亮回来后,反而问他:“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另一方面有向后主上表:“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 ,欺骗刘禅说这是策略,又想推卸责任给岑述。

诸葛亮经过调查,将李严的手书先后比对,发现前后不符,李严亦无话可说,被贬为庶人。

第五次北伐

挥师渭水

234年春天,诸葛亮经过三年劝农讲武的准备,在斜谷口再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

四月,蜀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

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蜀军自行撤退,魏将郭淮认为蜀军必会争夺北原,司马懿认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备。

果然,蜀军到来,但被郭淮击退。

诸葛亮考虑到前几次北伐都因为运粮不继,导致功败垂成,于是开始在渭、滨的居民之间屯田生产粮食,百姓亦相安无事,一切如常。

而孙权也曾率十万大军北上响应蜀汉,但被魏明帝曹睿亲自率军打败。

一次,诸葛亮派虎步监孟琰驻武功水北,适逢水涨,阻断了诸葛亮和孟琰的联系。

司马懿趁机出兵进攻孟琰。

结果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桥,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马懿的部队射箭。

司马懿看到桥快架好,只好撤退了。

魏、蜀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

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

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

曹睿便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到前线节制司马懿。

诸葛亮明白“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这只是做样而已。

而司马懿却从诸葛亮派出的下战使探得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食少事烦,认为诸葛亮活不了多久。

秋风五丈原

8月,诸葛亮果然因积劳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恶化。

司马懿趁诸葛亮病重不能统军,乃率军袭其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消息传到成都,刘禅派李福去探望诸葛亮,并询问此后国家大计,诸葛亮也对各将领交代后事,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

不久,诸葛亮在军营中与世长辞。

而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姜维令杨仪回军向魏军做出进击的样子,司马懿怕是诸葛亮装死引诱魏军出击,赶紧撤退,不敢再追赶。

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而此事后来也被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 司马懿听闻蜀军在斜谷发丧后自嘲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其后,司马懿视察蜀军遗留营寨,叹曰:亮真天下奇才也。

重新率军追至赤岸,不及而还。

结局

诸葛亮积劳成疾,终致自己病瘁,使蜀汉失去了绝对的主心骨。

他临终决定以杨仪统领各军撤退,引起和杨仪有嫌隙的武将魏延不满,双方发生争斗,最后魏延失败,在逃往汉中的途中被杀,使蜀国又损失一大将。

而曹魏的司马懿因抗敌有功,开始攀上权力高峰。

看《三国志》(陈寿著,裴松之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