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战略版诸葛亮张飞赵云 三国志刘备和诸葛亮是怎么败的
三国志刘备和诸葛亮是怎么败的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
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
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
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
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余里中,广数十丈。
后十余日,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
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
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
秋八月,收兵还巫。
司徒许靖卒。
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
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
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
遣将军陈笏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
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夏四月癸已,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亮上言于后主曰:“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
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
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
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
臣请宣下奉行。”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
秋,八月,葬惠陵。
这是三国志里夷陵之战的过程和后续,刘备经此战败亡,具体过程如下。
双方有几次交锋,都有胜负,后来陆逊采取防守的战略,坚守不出。
这一战略打乱了刘备速战速决的计划。
因为蜀国位于丘陵一间,运粮十分不方面,再加上当时的天气十分闷热,这使蜀军十分低落。
于是刘备命令士兵驻守与树林茂密之处。
并且将营地连看驻守,陆逊认为发动袭击的机会已经来迎。
就发动了火烧连营700里,打败蜀军,解除了蜀军的威胁。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辖有长江南北八郡的战略要地荆州为曹操、刘备、孙权三方所瓜分。
曹操占据南阳和江夏北部,孙权据有南郡和江夏南部,刘备则夺取了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
公元210年,在刘备的请求和鲁肃的规劝之下,孙权又把位于长江北岸的战略要地借给了刘备。
这样一来,刘备实际上就基本控制了荆州。
不久,刘备又先后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历史上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
汉中和荆州是蜀汉的两个战略基地,从汉中可以北出潼关,攻打洛阳;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
处于长江中、下游的东吴政权,面对刘备势力的迅速发展,深感不安。
只是由于当时双方合力抗曹尚是共同的战略目标,这一矛盾才暂时未曾激化。
到了公元211年,孙权占据交州(今广东、广西)后,力量进一步扩大;而当时曹操正忙于兼并关中马超、韩遂势力,稳定后方,无暇南顾。
孙权便趁这个机会向刘备索还荆州,而刘备则以“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为藉口拒绝归还。
两国矛盾日趋尖锐,曾一度以兵戎相见。
最后虽然达成了平分荆州的协议:以湘水为界,孙权占有江夏、长沙、桂阳,刘备据有南郡、武陵、零陵,但是两国间的矛盾并未真正消除。
公元219年,孙权乘蜀汉荆州守将关羽率军北攻襄阳、樊城,与曹魏大军激战不已,造成后方空虚之际,派遣大将吕蒙“白衣渡江”,袭占关羽的后方基地江陵。
关羽闻讯后仓猝率军回救,结果兵败被杀,孙权遂占有了整个荆州。
这样一来,孙、刘矛盾便全面激化,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
一个月后,刘备决定大举攻吴,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
魏文帝曹丕见到孙刘联盟内部分化瓦解,不胜高兴,并乘机煽风点火,多方寻找机会以加剧吴蜀之间的矛盾冲突,好坐收渔人之利。
蜀汉方面诸葛亮、赵云等绝大多数大臣、将领都看到了大举攻吴对蜀不利,因此再三规谏刘备不要出兵攻吴。
但是,正在气头上的刘备丝毫也听不进这些意见。
至于孙权方面,在夺得了荆州之后,为了巩固既得利益,也不愿再加剧吴蜀之间的冲突,曾两次遣使主动向刘备求和,但均为刘备所断然拒绝。
东吴南郡太守诸葛谨(诸葛亮之兄)也曾给刘备写信,向他陈说利害,希望刘备停止攻吴行动。
刘备同样置之不理。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十多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
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
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
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 一线。
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
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
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
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
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
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
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
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
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
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
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
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
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
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
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
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
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
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
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
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
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
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
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
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
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
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
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
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
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
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
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
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
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
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
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
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
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
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顷之,又领益州牧。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禅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败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败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于沔阳。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
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
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
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
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
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绝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
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相持百余日。
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这是三国志里诸葛亮北伐失败的过程,具体如下
第一次北伐
子午谷之计
228年春天,蜀军准备好北伐,将领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请诸葛亮发万兵给他出子午谷袭取潼关,与由斜谷出兵的诸葛亮大军会师,这样便可一举平定长安以西,但诸葛亮不许。
派由赵云、邓芝率一支军马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势,以吸引魏军。
魏明帝曹睿乃命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前往抵御赵云。
诸葛亮则亲率主力趁势向祁山发起进攻。
首战告捷
由于魏国事先无防备,导致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弃守郡城向东逃窜,魏国天水守将姜维、梁绪、尹赏、上官子修等投降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
顷刻间陇右五郡(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曹魏“朝野恐惧”,在洛阳的魏明帝曹睿急率大军救援,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大将军曹真督军至郿县防御赵云、张郃率军五万前往抵抗诸葛亮。
诸葛亮也派遣马谡为前锋, 马谡
到街亭设防。
同时,为了防备雍州刺史郭淮从临渭出击配合张郃的进攻,于是诸葛亮命令高翔将军率领一支军队屯驻在临渭以北、街亭以南的列柳城。
失守街亭
张郃在街亭与马谡相遇,可是马谡不遵循诸葛亮的部署,举措烦扰,又不接受王平的劝阻,不在当道之处下寨,反而上山设阵。
而张郃先将蜀军包围在山上,切断其水源,后蜀军因为缺水而陷入内乱,马谡弃军逃亡,张郃乘势进攻,蜀军大败,街亭失守。
只有王平领着千人,鸣鼓自守,而张郃又疑蜀军有伏兵,不作追击,于是王平集合分散的军队,向诸葛亮大军处撤退。
街亭失守,列柳城高翔军又被郭淮攻破,高翔为避免陷入被包围的境地,于是退去。
同时,赵云在箕谷也出兵不利,蜀军失掉有利形势,诸葛亮取西县千余家,后引兵退回汉中。

挥泪斩马谡
回到汉中,诸葛亮把临阵逃脱、弃士兵于不顾的马谡收狱,诸葛亮虽感可惜,但为严守军令,便斩杀了马谡、张休及李盛,夺取黄袭等人之兵权,王平却因有作进谏而被提拔。
诸葛亮自己仍上书自贬三等,并作了自我批评,刘禅接纳,但仍以诸葛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赵云亦贬为镇军将军,但被诸葛亮大嘉赞赏他守卫之功。
后来,有人曾劝诸葛亮再北伐,但诸葛亮认为要更训练士卒,令他们忘了失败之事,才可再行。
曹真和张郃在蜀军撤出后,快速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平定,曹真又认为蜀军今番进攻祁山失败,斜谷道又被赵云烧毁和大水冲蚀,下次该会以陈仓作目标,便派将军郝昭、王生等与千余人屯兵陈仓。
第二、三次北伐
围攻陈仓
228年冬天,曹魏将领曹休在石亭被东吴将领陆逊打败,诸葛亮听说魏军大举东进,关中兵力空虚。
于是书白其兄诸葛瑾:“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
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攀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遂出兵散关,包围陈仓。
不过郝昭已筑陈仓城防备,诸葛亮曾派郝昭同乡靳详于城外数次游说郝昭投降,但郝昭坚决拒绝了。
诸葛亮便挥军进攻陈仓城。
蜀军没有以大军进攻,而是先用云梯、冲车攻城,郝昭便用火箭射云梯,当云梯燃烧时,梯上的人便被烧伤,又以绳绑着石磨,掉下城墙,压毁冲车。
诸葛亮便转用井阑在百尺外向城中射箭,掩护士兵用土填平护城河,想直接攀城,郝昭于是建起内墙,令井阑失效。
诸葛亮又挖地道,想突袭城中,郝昭又在城内挖下横壕沟,挡下地道。
由于曹魏已经事先在陈仓做好了充足准备,加上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相方激战二十余日未有胜负。
曹真派费耀等率军来救,魏明帝也召张郃前往迎击诸葛亮,此时蜀军运送粮食上发生问题,又闻讯魏援军快到,只好再退回汉中。
在退师途中,成功杀死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
攻取武都、阴平
229年春天,诸葛亮遣陈式(一说陈戒)进攻武都、阴平,曹魏大将郭淮领兵来救,诸葛亮率主力军向建威,牵制郭淮,魏军知道蜀军主力到临,便紧急撤退,蜀军顺利占领二郡。
之后,诸葛亮安抚了当地的氐人、羌人,然后留兵据守,自己率军回汉中。
因成功夺取二郡,刘禅再次恢复诸葛亮为丞相。
至冬天,诸葛亮徙府营至南山下的平原,建筑汉、乐二城,加强汉中防守。
汉中反击战
230年七月,曹魏想反客为主,大司马曹真上表伐蜀议案,但司空陈群认为斜谷太险阻,难以进退,于是曹真率主力军改为由子午道进发;大将军司马懿率军从汉水而上,欲与曹真军会师汉中;郭淮、费曜等从褒斜道、陇右武威进兵,直指汉中。
诸葛亮知道魏军来攻后,立即加强城固、赤阪等要地的防守,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人,表李严子李丰为江州都督,防卫后方。
曹军的前锋夏侯霸先大军一步,进至兴势,在曲折的谷中下营。
被蜀地百姓看到,指示蜀军攻击,夏侯霸在鹿角间战斗,最后援军到达,夏侯霸才得以解围。
因蜀地艰险,期间遇上下了三十天的大雨,栈道断绝,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
在朝中,华歆、杨阜、王肃都上疏劝魏明帝下诏撤军,至九月,曹真受诏撤退。
与此同时,诸葛亮派魏延、吴壹入南安,魏延攻破郭淮,吴壹攻破费瑶,最终取得了防守反击的胜利 。
第四次北伐
再战祁山
231年春天,诸葛亮再次进行北伐,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
又招揽鲜卑人轲比能,轲比能起兵到石城响应蜀军。
因曹魏大将曹真病重,曹睿改派司马懿为统帅屯于长安,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
司马懿先派费曜、戴陵与四千精兵前往上邽防守,自己则率其他兵力解救祁山。
张郃则认为该分兵驻守雍、郿,但司马懿认为若分军不及合军有利,便向西推进。
诸葛亮知道后,留下王平继续领军攻打祁山,自己率主力迎战司马懿。
其后诸葛亮在上邽打败了魏将郭淮、费曜,并收割了魏军的麦粮,与司马懿军在上邽之东遇上,司马懿深知蜀军劳师远袭,粮食补给困难,因而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便回军卤城。
司马懿进军卤城,但却登山掘营,与蜀军对峙,不与交战。
张郃认为蜀军从远来攻,“孤军食少”,必然想要速战速决。
所以应该以大军屯于此处,然后分为奇兵,包抄蜀军,截断其后路。
但司马懿不采纳。
魏军将领数次请战,司马懿都不准,诸将十分不满,便讥笑他:“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在众将的一再要求下,司马懿只好派张郃攻于南围的无当监王平,由案中道进逼蜀军,自己则率众迎击诸葛亮。
诸葛亮派大将魏延、高翔、吴班分三路领兵作战,大败魏军,光斩获魏军三千多人,获得战利品玄铠五千、角弩三千多。
从此司马懿再不敢轻易出战。
伏击木门道
六月,诸葛亮眼见粮草接应不上,而又收到下令北伐军撤退的召命,诸葛亮惟有引军退回。
司马懿欲遣张郃追击蜀军,张郃认为”围师必阙,归师勿遏”,不赞同追击未被被打败而主动撤退的蜀军。
但司马懿坚持要张郃领兵追击,张郃无奈前往追击。
最后于木门道,被埋伏于高处的蜀军射中右膝,伤重病逝。
贬黜李严
之前,诸葛亮派李严督粮草时,怕出问题,于是给他三种选择,叫他便宜行事:“上计断其后道。
中计与之持久。
下计还住黄土。”后来,李严怕粮运不济,就派马忠、成藩传喻旨要诸葛亮撤军。
诸葛亮回来后,反而问他:“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另一方面有向后主上表:“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 ,欺骗刘禅说这是策略,又想推卸责任给岑述。
诸葛亮经过调查,将李严的手书先后比对,发现前后不符,李严亦无话可说,被贬为庶人。
第五次北伐
挥师渭水
234年春天,诸葛亮经过三年劝农讲武的准备,在斜谷口再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
四月,蜀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
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蜀军自行撤退,魏将郭淮认为蜀军必会争夺北原,司马懿认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备。
果然,蜀军到来,但被郭淮击退。
诸葛亮考虑到前几次北伐都因为运粮不继,导致功败垂成,于是开始在渭、滨的居民之间屯田生产粮食,百姓亦相安无事,一切如常。
而孙权也曾率十万大军北上响应蜀汉,但被魏明帝曹睿亲自率军打败。
一次,诸葛亮派虎步监孟琰驻武功水北,适逢水涨,阻断了诸葛亮和孟琰的联系。
司马懿趁机出兵进攻孟琰。
结果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桥,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马懿的部队射箭。
司马懿看到桥快架好,只好撤退了。
魏、蜀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
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
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
曹睿便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到前线节制司马懿。
诸葛亮明白“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这只是做样而已。
而司马懿却从诸葛亮派出的下战使探得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食少事烦,认为诸葛亮活不了多久。
秋风五丈原
8月,诸葛亮果然因积劳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恶化。
司马懿趁诸葛亮病重不能统军,乃率军袭其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消息传到成都,刘禅派李福去探望诸葛亮,并询问此后国家大计,诸葛亮也对各将领交代后事,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
不久,诸葛亮在军营中与世长辞。
而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姜维令杨仪回军向魏军做出进击的样子,司马懿怕是诸葛亮装死引诱魏军出击,赶紧撤退,不敢再追赶。
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而此事后来也被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 司马懿听闻蜀军在斜谷发丧后自嘲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其后,司马懿视察蜀军遗留营寨,叹曰:亮真天下奇才也。
重新率军追至赤岸,不及而还。
结局
诸葛亮积劳成疾,终致自己病瘁,使蜀汉失去了绝对的主心骨。
他临终决定以杨仪统领各军撤退,引起和杨仪有嫌隙的武将魏延不满,双方发生争斗,最后魏延失败,在逃往汉中的途中被杀,使蜀国又损失一大将。
而曹魏的司马懿因抗敌有功,开始攀上权力高峰。
看《三国志》(陈寿著,裴松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