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走什么道路 《道德經》:走實事求是的道路
《道德經》:走實事求是的道路 看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和《天幕紅塵》,越發覺得作者不簡單。不管是高人丁元英的「道法自然,如來」,還是高人葉子農的「見路不走」、「見路非路,即見因果」,都是在講一

《道德經》:走實事求是的道路
看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和《天幕紅塵》,越發覺得作者不簡單。不管是高人丁元英的「道法自然,如來」,還是高人葉子農的「見路不走」、「見路非路,即見因果」,都是在講一個內容,不唯教條,不唯經驗,不唯模式,依據自己的條件和可能,走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路,就是走自己的路。說明作者對老子的《道德經》是有深入研究的。老子在《道德經》里說「既知其母以知其子,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說的是母是因,子是果,知道了因,就知道了果,知道了果,就推知了因,有因就有果。
有智慧的人從來都是在因上下功夫,知道自己種什麼樣的因,會產生什麼樣的果。在結果上做文章,為時已晚,且會造新的因,結新的業。整天忙忙叨叨,都是忙一些救火的事情,反而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支持生命成長和生命體驗的事情,結果在忙碌中蹉跎,在蹉跎中消耗了生命。這也是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的原因之所在。
我們現在常講「不忘初心」,就是說,不要忘了做這件事情的起因是什麼。
任何事物,從成因到結果都是有規律的,什麼條件產生什麼結果,什麼結果需要什麼條件,這是科學。
如果符合一個好聽的概念比符合實際重要,對於企業就很危險,就會脫離實際。有一個很中國的提法,叫解放思想,都是主張掙脫模式思維的束縛,用實事求是的、辯證的、證明的科學思維去認識事物。就是找到「因」,找到事物發展的規律。
見路不走就是不唯經驗、教條,不唯標籤、模式,只以企業的根本利益為目的,遵循因果律,走條件的可能,只有這樣,企業才可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路是方便的,經驗的,模式的,固化的,既有的,定律是必然的,因果的,規律的。
現在的商業創造,依然很難擺脫走經驗的老路,知道這是走不遠的。
見路不走是不唯經驗、教條,不是排除經驗、教條,不唯就已經包含了學習、借鑒。任何一個成功的經驗起初都不叫路得,走得多了才叫路。
見路不走是更接近科學的思維,不表示路就沒用了,見路就走也不失為一種方法,至於走到哪裡就得靠運氣了。人是懶於動腦,勤於動心的,喜歡把某個條件放大成因的全部,這樣,容易比照,容易獲得信心。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大家都是人,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事實不是這樣的,別人能做到的,我不一定能做到,「都是人」只是其中一個條件,只有我做到了別人能做到的全部條件,我才可能做到,而事實上,我很難係數複製別人的條件,只有根據我的條件去做我能做到的,才是不脫離實際的。
很多事物是需要用思維的眼睛去看的,識別一條馬路簡單,識別一條思維的路就不那麼簡單了,沒有可比性。思維是認識方法,中國人叫解放思想,叫道,世界人民叫智慧,佛教稱之為開天目。
路包含了模式、經驗、教條,不管什麼提法,首先要把這些東西剔除出去,要有質性甄別,強調、突出走因果,走條件的可能。
商業創造,切忌隨大流。要走出一條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路,要走出一條符合因果的路,走出一條實事求是的路。
很赞哦! (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