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曾国藩与刺马案 初见年轻的慈禧,曾国藩为何说她智商不高?
初见年轻的慈禧,曾国藩为何说她智商不高? 作者:夏辰 直隶总督曾国藩和大清国慈禧皇太后,平生第一见,是同治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这一年,曾国藩57岁,慈禧33岁,俩人都属羊。 十七年前,咸丰二年,曾国藩与
初见年轻的慈禧,曾国藩为何说她智商不高?

作者:夏辰 直隶总督曾国藩和大清国慈禧皇太后,平生第一见,是同治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这一年,曾国藩57岁,慈禧33岁,俩人都属羊。 十七年前,咸丰二年,曾国藩与慈禧擦肩而过。17岁的慈禧入宫,曾国藩离京南下。不仅慈禧,慈安太后,曾国藩也是第一次见。慈安也是咸丰二年十月做皇后,六月底,曾国藩已经离京。同治皇帝更见不着,那时候还没出生呢。 曾国藩跟西太后、东太后和皇上,都是第一回见。他们怎么见,怎么说? 《曾国藩日记》一一笔录一字不落。 一、第一次面赏紫禁城骑马 曾国藩 曾国藩第一次见同治帝和两宫太后,早上四点一刻就起床了,五点半入宫。先到内务府候见室休息,这时候,军机大臣中级别较低的李鸿藻、沈桂芬先来拜见他。随后,曾国藩出门迎候了资格比较老的文祥和宝鋆,再接着,曾国藩又去迎候了军机处的领班大臣恭亲王。 会完了军机处大臣,曾国藩又先后迎接了御前大臣和同治帝的两个亲叔叔。最后,十点钟,才由咸丰帝堂兄、镇国将军奕山领着,进入养心殿去见皇帝和两宫太后。 养心殿内景 在养心殿里,13岁的皇上,背东向西坐着,两宫太后在黄色的帘子后面,慈安太后在南,慈禧太后在北。曾国藩请安,摘去帽子磕头谢恩,然后往前走几步,跪在垫子上说话。 皇太后问:「 ”汝在江南事都办完了?” 曾国藩对:「 ”办完了。” 问:「 ”勇都撤完了?” 对:「 ”都撤完了。” 问:「 ”遣撤几多勇?” 对:「 ”撤的二万人,留的尚有三万。” 问:「 ”何处人多?” 对:「 ”安徽人多。湖南人也有些,不过数千。安徽人极多。” 问:「 ”撤得安静?” 对:「 ”安静。” 问:「 ”你一路来可安静?” 对:「 ”路上很安静。先恐有游勇滋事,却倒平安无事。” 问:「 ”你出京多少年?” 对:「 ”臣出京十七年了。” 问:「 ”你带兵多少年?” 对:「 ”从前总是带兵,这两年蒙皇上恩典,在江南做官。” 问:「 ”你从前在礼部?” 对:「 ”臣前在礼部当差。” 问:「 ”在部几年?” 对:「 ”四年。道光廿九年到礼部侍郎任,咸丰二年出京。” 问:「 ”曾国荃是你胞弟?” 对:「 ”是臣胞弟。” 问:「 ”你兄弟几个?” 对:「 ”臣兄弟五个。有两个在军营死的,曾蒙皇上非常天恩。”碰头。 问:「 ”你从前在京,直隶的事自然知道。” 对:「 ”直隶的事,臣也晓得些。” 问:「 ”直隶甚是空虚,你须好好练兵。” 对:「 ”臣的才力怕办不好。”旋叩头退出。 头一天见完,曾国藩就被当即赏了紫禁城骑马和赏克食。赏克食,就是可以吃宫里的点心。 紫禁城骑马、赏点心,这是个待遇。 紫禁城确实太大了,年岁大的真走不起。皇上给年岁大的(65岁以上),功劳大的,特别「 ”赏朝马”,可以在紫禁城骑马,这也是有限制的。 曾国藩一类官员是从紫禁城东门,东华门进宫,一般的官员到了东华门就得下马,那里有下马碑。被赏朝马的官,像曾国藩,就可以骑马骑到景运门,乾清宫广场的景运门箭亭再下马。这是个待遇。 被赐紫禁城骑马的盛宣怀 第一次见面,问的第一件事就是「 ”撤勇”。撤勇,就是裁军。 第一轮裁军是湘军攻占南京。这一轮是消灭捻军后的裁军。裁军一个是节省军费,重要的是,军队要在皇上手里啊。 攻占南京之后,曾国藩手里有二十几万军队。不算李鸿章、左宗棠手里的,直辖的也有十二万,挺吓人的一个数字。功高震主,功高救主。曾国藩主动撤裁,连攻占南京的首功老九曾国荃也被他劝回老家养病去了。 皇上今年十三岁,问话的都是皇上他亲妈,慈禧。俩太后在帘子后边,皇上和太后都是背东朝西坐,慈禧在皇上的右手。 慈禧晚年对照相疯狂迷恋。 这不对啊,皇上不是面南背北吗?怎么坐东朝西呢? 在正殿,先前的皇上都在乾清宫住在乾清宫上班。乾清宫正殿,都是面南背北。 自打雍正开始,就在养心殿住宿和办公。接见厅,在养心殿的东暖阁,进门右手的东屋,一排大玻璃窗。 二、再次被召见 第二次见,七点三刻出门。十点钟,被六额驸带进养心殿。 皇太后问:「 ”你造了几个轮船?” 曾国藩对:「 ”造了一个,第二个现在方造,未毕。” 问:「 ”有洋匠否?” 对:「 ”洋匠不过六七个,中国匠人甚多。” 问:「 ”洋匠是那国的?” 对:「 ”法国的,英国也有。” 问:「 ”你的病好了?” 对:「 ”好了些。前年在周家口很病,去年七、八月便好些。” 问:「 ”你吃药不?” 对:「 ”也曾吃药。” 退出。散朝归寓。 曾国藩造的第一艘轮船叫「 ”黄鹄”号,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曾国荃占领南京后,曾国藩就是坐这艘船从安庆赶去南京的。 第二次见面,说话不多。紧接着,有了第三次召见。 三、「 ”两宫才地平常” 第三次,曾国藩八点出门,还是十点去见皇上,这回带他进去的人,是僧格林沁王爷的儿子。 皇太后问:「 ”你此次来,带将官否?” 曾国藩对:「 ”带了一个。” 问:「 ”叫甚么名字?” 对:「 ”叫王庆衍。” 问:「 ”他是什么官?” 对:「 ”记名提督,他是鲍超的部将。” 问:「 ”你这些年见得好将多否?” 对:「 ”好将倒也不少,多隆阿就是极好的,有勇有谋,此人可惜了。鲍超也很好,勇多谋少。塔齐布甚好,死得太早。罗泽南是好的,杨岳斌也好。目下的将材就要算刘铭传、刘松山。” 每说一名,伯王在旁迭说一次。太后问水师的将。 对:「 ”水师现在无良将。长江提督黄翼升、江苏提督李朝斌俱尚可用,但是二等人才。” 问:「 ”你几时到任?” 对:「 ”臣离京多年,拟在京过年,朝贺元旦,正月再行到任。” 问:「 ”直隶空虚,地方是要紧的,你须好好练兵。吏治也极废弛,你须认真整顿。” 对:「 ”臣也知直隶要紧,天津海口尤为要紧。如今外国虽和好,也是要防备的。臣要去时总是先讲练兵,吏治也该整顿,但是臣的精力现在不好,不能多说话,不能多见属员。这两年在江南见属员太少,臣心甚是抱愧。” 属员二字,太后未听清,令伯王再问,余答:「 ”见文武官员即是属员。” 太后说:「 ”你实心实意去办。” 伯王又帮太后说:「 ”直隶现无军务,去办必好。” 太后又说:「 ”有好将尽管往这里调。” 余对:「 ”遵旨,竭力去办,但恐怕办不好。” 太后说:「 ”尽心竭力,没有办不好的。” 又问:「 ”你此次走了多少日?” 对:「 ”十一月初四起行,走了四十日。” 退出。散朝归寓。 见皇上,几点见?这三次,都是十点整。但是曾国藩起床出门的时间大有不同。第一回,五更,四点一刻就起来了,饭后出门。第二回有经验了,七点一刻才出门。第三回,八点出门。第一回因为还要见各色同僚,军机处大佬,内阁同僚。后面只是见皇上。而且,曾国藩住的离皇宫近便。他住在哪儿?金鱼胡同的贤良寺。就在王府井过去一点。 贤良寺 见皇上,还得有个带领人带见人。 第一回是奕山,就是鸦片战争在广州打了败仗,擅自签订了《广州和约》的那位爷。 第二回的带领人是六额驸,驸马爷景寿。景寿本来是同治皇帝的托孤八大臣之一。八大臣在慈禧的政变中被拾掇了,杀的杀,贬的贬。就他,处理最轻,很快就回到原职,领侍卫内大臣。 第三回的带领人是僧格林沁王爷的儿子。僧格林沁是谁?就是领着骑兵在八里桥跟英法联军玩命的那位,当然是玩输了。再后来被捻军给杀了。 曾国藩见慈禧,这一轮,三天见了三次。怎么就不一次性说完呢?就为了显得隆重。这是一个待遇。 慈禧对曾国藩是真的信任,当初政变成功,给曾国藩的权力就是两江总督,节制四省。他原本管着两江,江苏江西,再加上安徽和浙江,巡抚以下都归曾国藩管理。 不过这信任,也许来自恭亲王。 见过慈禧后,曾国藩的评价不高。他跟亲信幕僚赵烈文说:「 ”两宫才地平常”,两位太后智商不高;「 ”见面无一要语”,见了面没一句要紧的话;「 ”时局尽在恭邸数人,权过人主”,时政的局面都在恭亲王等人的手上,实权比皇上大。 三次见面,第一次说了撤勇,后来说了练兵。拱卫首都,直隶总督手里实际没多少得力的部队。宫里担心洋人。 曾国藩回应的也是「 ”防备洋人”。 「 ”臣也知直隶要紧,天津海口尤为要紧。如今外国虽和好,也是要防备的。”
很赞哦! (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