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福建福州的名人有哪些 福州名人历史艺术特色

火烧 2022-06-19 18:34:10 1044
福州名人历史艺术特色 1.福州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进而了解福州历史的开端,福州有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从昙石山文化、黄土仑文化、闽族文化、闽越文化以及其后发展起来、融合而成的汉族移民文化与中华传统

福州名人历史艺术特色  

1.福州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进而了解福州历史的开端,福州有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从昙石山文化、黄土仑文化、闽族文化、闽越文化以及其后发展起来、融合而成的汉族移民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

其次是福州城市建设的历史,从闽越王无诸建城到历朝历代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 再次是福州建置沿革、衙署发展以及政治变迁的历史。

最重要的是福州(乃至福建)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福州作为八闽首府,其文化教育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其成就与效果也是首届一指。

两晋以后至唐代,福州教育发端并树起重要的里程碑(“闽人知学”,由李椅、常衮倡教兴学开始);王审知治闽,奠定文教大发展的基础;宋代文教迅速发达,明清继续鼎盛。福州由蛮荒之地一跃而成为“海滨邹鲁”、“文儒之乡”。

府学、县学、四门学、书院相继持续发展;由传统儒学,到闽学,再到近代文化及引进“西学”,延续发展,长盛不衰。 最值得称道的还有福州人才发展的历史。

宋代以后进士人数居全国前列,闽学及理学家众多。福州文人学士及仕宦官员的活跃表现,近代诸多“开风气之先”、“放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相继涌现,表明重教育、兴学堂收到显著效果;到海外求学与发展,引进西学并启蒙国人,表明福州人与时俱进,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福州宗教与民间信仰发展的历史也值得人们重视。佛教最早在福州发展,外教在“五口”通商后由西方传入,民间信仰盛行(陈靖姑、陈文龙、城隍、五帝、张圣君、裴仙爷、白马王、榕树神等),留下许多遗迹、历史记载与诗文描述;有许多已经融入福州的民俗风情之中。

2.福州历史文化名人大致简介

1、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经担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为主张严禁鸦片及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称誉。

2、严复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干,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3、林语堂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国文学家、发明家。福建漳州龙溪人,生于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乳名和乐,名玉堂,后改为语堂,圣约翰大学英文学士、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4、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祖籍福建省福州府闽县,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

她是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5、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省长乐市(今福州市长乐区)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福州历史文化名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冰心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3.福州人有什么风俗文化特点

祭祀。

说到福州地方风俗首先要说祭祀,祭祀是中国古代十分看重的一种仪式。在婚姻、节日,乡会等举行前都要先祭祀,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至今仍保留,只是它的程序没有以前那么复杂了。

就说福州人逢年过节或举办什么仪式前都要先通过祭祀来求得生活的平安,得到祖宗以及神灵的保佑,让全家人都能够无灾无病,健康长寿。福州人的祭祀很有自己的特色,他们是以祭祀自己的祖宗为主祭祀神灵为辅,因此福州人祭祀的对象具有现实的意义,更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庭亲人的深情与怀念。

福州人祭祀时都会先摆上两根香烛和一个小香炉,然后再摆上贡品。先摆上的是红酒,红酒一般选用福州老酒,有时也用绍兴料酒。

福州人在祭台上一般会摆上十个小酒杯,然后每杯都倒满红酒,这样做的意思是让自己的祖宗在阴间也能够有酒喝。接下来就会摆上鸡、鸭、鱼、猪肉,扁肉燕和鱼丸等贡品,而鸡、鸭、鱼,猪肉是一定要贡上的,同时肉一定要是猪肉,这个原因很简单,福州人就是喜食猪肉,同时还要在每一个贡品上都放上一小片红纸,至于为什么要放红纸,福州人各有说法。

当贡品都摆好时,主人会点上香(一般为三根),然后吹灭它们再在祭台前拜三拜后就可以将香插在香炉上了。接下来就会拿一个小铁桶烧纸钱,纸钱上印有各种各样的图案,比如衣服、洗衣机,电视机等,还有金币,意思是愿祖宗们在地下能有齐全的生活用品和足够的金钱,福州人在烧纸钱时最忌讳的就是火会熄灭,因为他们认为火一旦熄灭,就说明他们为祖宗准备的东西已经送完了,这样祖宗一旦得不到足够的东西就会生气以致不再保佑他们了,于是他们必须保证在烧完最后一张纸钱前火都不能够熄灭,这样才能求得祖宗的保佑。

祭祀的时间应放在十二时以前,福州人都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十二时以后不祭祀的话,祖宗就会自行离开祭台,因此福州人在祭祀祖宗时都很注重把握时间。婚姻。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喜事,福州人对婚姻是特别看重的。福州人举行婚礼一般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形式,就算采用西洋形式的婚礼,其中中国传统形式的成分也占有不少。

对于福州人来说,传统的婚姻是这样的:结婚前男女双方都要先订婚,订婚时男方所要准备的礼金都要带有三这个数字,一般为一千三百三十三或者三千三百三十三,“三”是福州人最喜爱的数字,因为“三”与“升”字谐音,意思就是希望男女双方都能够步步高升。礼金准备完后男方还要准备猪腿作为聘礼,然后男女方再约定结婚的日子,由于福州人比较迷信吧,挑日子也是很讲究的,一般通过算命先生或者看日历来选择吉利的结婚日子,因此婚前挑日子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当这个环节结束后,男方就会询问女方参加婚礼的人数从而决定婚礼所办的酒席数量。接下来女方会跟男方讲好结婚时所需的酒钱、糖果、香烟,首饰等的数量。

到结婚的时候,新郎先要去迎接新娘,按照传统习俗,新娘先要躲在闺房里,女方的亲朋好友会在家门口等候,当新郎来时他们就会“戏弄”新郎,比如他们会要求新郎留下一点红包,或者要求新郎请戏班演一出戏,或者请艺人讲一部评话,通过后才可以将新娘接走。新郎在接走新娘前两人都要先吃太平面(在碗里放入煮熟的线面,两个鸭蛋,少许鸡肉和香菇,然后再浇入鸡汤而成的),吃完后新郎新娘都要拜过祖宗和女方父母后,新郎才可以把新娘接走,接走时亲朋好友都会以燃放鞭炮的方式欢送新郎新娘。

当新郎新娘到男方家的时候,男方的家人也会以放鞭炮的方式表示欢迎。当新郎新娘进屋的时候,也要先拜过男方的祖宗和父母,然后也要吃太平面,最后新郎要把新娘送入洞房。

到了晚上举行婚宴时,新郎新娘以及他们的父母要相互见面,亲戚朋友们都会举杯庆祝。当酒桌上端来太平燕的时候(在大碗里放入扁肉燕、鸭蛋、香菇、玉米笋,香葱等再加上高汤制成的)时,新郎新娘就得出来在一位姑奶奶的陪同下拜见长辈,亲朋好友,长辈和亲朋好友都会给新郎和新娘见面礼(一般以红包或首饰为主),见面礼由姑奶奶暂时保管。

这可以看出福州人举办婚礼所耗费的资金一般是由亲戚以及亲朋好友来共同分担的,这样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男女双方家庭在举办婚礼时的经济负担。婚宴后,新郎新娘的亲人在送完客人后就会把新郎新娘送入洞房了。

婚礼结束的第二天,小舅子要在凌晨五点多钟起床拜完自家的祖宗后就开始扛着用红布条扎好的甘蔗到亲家母家里(男方家)去接新娘回娘家。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扛着甘蔗呢?甘蔗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希望两家人的日子都能像甘蔗那样的甜美,生活水平都能像甘蔗那样节节升高。

当小舅子到亲家母家里的时候要叫新娘回娘家,这时亲家母以及新郎都会给小舅子红包,小舅子收完红包吃完太平面后就得把新娘接回娘家,然后在女方的家里吃完太平面后才算完成任务。这就是福州人的传统婚姻形式,程序多且复杂,但都充分体现了福州人耐心仔细的办事态度,勤劳朴实的精神品质,充满浓厚文化气息的生活习俗和对吉祥、平安,幸福的追求。

地方传统节日 福州人自己的节日很多,过去的福州人每月都会过上一两个节日。节日里亲戚朋友相互登门。

4.福州有哪些历史名人

福州历史人文荟萃,代有名人。

下面是一些历史名人资料供您参考。 【杏林始祖——董 奉】 董奉(200年—280年),东汉名医。

董奉一生行医济世,不取分文报酬,只让治愈者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售杏得谷用以赈济贫民。董奉以其崇高的医德,使医生的职业有了“杏林”的别号,也被后人尊为“杏林始祖”。

【福州鉴真——隐 元】 隐元禅师(1592年—1673年),日本黄檗宗开创者。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任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住持的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弘法,使沉寂已久的日本佛教界为之轰动。

隐元禅师开创了日本五大佛教宗派之一的黄檗宗,目前日本崇奉黄檗宗的信众达数百万人,建有黄檗分寺500余座。隐元禅师还将中国的馒头、豆腐配方和当时中国的建筑、雕塑、书法、印刷、医药和音乐等传入日本,被日本称为“黄檗文化”。

【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1850年),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1839年6月,林则徐领导了震动世界、彪炳史册的“虎门销烟”,掀开了近现代炎黄子孙反抗外国殖民侵略波澜壮阔的第一页,树立了国际禁毒史上的第一块丰碑。

林则徐一生历官十四省,被誉为“六任封疆帅,千秋社稷臣”。他组织编译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译著;他在新疆主持兴修水利,开挖“坎儿井”,至今仍为民造福,被颂称为“林公渠”、“林公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名句,是林则徐一生的写照。 【船政之父——沈葆桢】 沈葆桢(1820年—1879年)清代洋务运动重要人物之一,首任福建船政大臣。

沈葆桢创办的福建船政,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基地,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和专业技术高等学府,奠定了近代中国海军和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基础。沈葆桢提出“船政之根本,在于学堂”,他培养出的船政学堂精英,撑起了近代中国革新、自强的脊梁。

【爱国侨领——黄乃裳】 黄乃裳(1849年—1924年),著名的爱国侨领。1896年,黄乃裳参与“公车上书”,并创办了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报》。

1899年,黄乃裳毅然出南洋,寻找垦殖之地,胼手砥足地在马来西亚沙捞越诗巫创办了“新福州”垦场,成为一代侨领。经过一代又一代福州移民的拼搏奋斗,“新福州”日益繁荣,已发展成为诗巫市。

【译林鼻祖——林纾】 林纾(1852年—1924年),被公认为近代中国翻译界开山祖师。他与王寿昌合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中国第一部翻译小说。

林纾一生译作180多部,极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西学泰斗——严复】 严复(1854年—1921年),近代中国系统地介绍、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1895年~1898年,严复翻译英国哲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警醒国人奋发图强,一时风靡全国,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共和先驱——林觉民】 林觉民(1887年—1911年),《与妻书》作者,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

清宣统三年(1911年)春,林觉民参加孙中山、黄兴组织的广州起义,随黄兴攻入总督衙门,受伤被俘,后从容就义。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写下绝命书《与妻书》,勉励妻子“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其情其志,影响深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舍小我成就大我,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舍生取义、慷慨赴死。

【化工巨子——侯德榜】 侯德榜(1890年—1974年),中国近代化工工业奠基人和世界制碱权威。侯德榜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发明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改进了碳化法氮肥生产流程,为中国化工工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侯德榜生产的“红三角”牌中国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他写下的《纯碱工学》等专著,揭开了纯碱生产的秘密,被誉为“中国化学家为世界文明做出的突出贡献”。

【虎穴忠魂——吴石】 吴石(1894年—1950年),是gcdzg打入国民党内部的最高情报官,牺牲时公开身份为“中华民国国防部参谋次长”。md主席曾题诗赞誉吴石将军,写下了“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的名篇。

1973年,国务院追认吴石将军为烈士。 【文化巨匠——郑振铎】 郑振铎(1898年—1958年),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全才型巨匠。

郑振铎在拓展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以及挖掘、整理中国传统文化、文物考古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担任首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天文大家——张钰哲】 张钰哲(1902年—1986年),享誉国际的天文学家。张钰哲在中国天文史上写下许多“第一”。

1928年,中国人自己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第1125号小行星)就是由张钰哲发现并命名为“中华”。1941年,他组织拍摄了中国境内的第一张日全食照片。

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78年8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2051号小行星定名为“张钰哲星”。

【。

5.介绍福州瓷雕艺术和特色

福州瓷雕是以白田石粉和寿山石粉为主要原料,经过塑造模 型、调配瓷土、印塑、修光、上釉、烧窑等几道工序制作出来的。

作品外观色泽柔和、洁白细润。 早在南朝时,福州就有瓷器生产,宋朝又有进一步发展,明 朝已十分发达。

近代福州瓷雕则始于清代湾边瓷佛艺人张静奎, 他自1908年开始从烧盘碗转而从事修补古瓷佛像和仿古人物 瓷雕。 在技艺上师承明代德化瓷塑名匠何朝宗等人。

由他制(仿) 作的通身珠瓷观音等佛像,外观晶莹洁白,面目慈祥端庄,衣纹 舒展流畅。人物胸前的缨络和小珠全靠手工搓制而成,做工十分 精细。

在他于1924年去世之后的十几年时间内,福州瓷雕作 坊林立,特别是仿古瓷雕盛极一时。 其后由于日寇1941、1 944年两次攻陷福州,瓷雕(器)产品难以出口,才逐渐衰弱。

1958年,在洪山桥成立了福州美术瓷厂,所生产的瓷雕(器) 品种有传统佛像、古装人物、现代人物、动物花鸟、日用器皿五 大类,以美术陈设瓷为主。其中古装人物如甘露瓶观音、童子拜 观音、立鳌鱼观音以及立莲、提莲、通身珠、坐岩、千手、滴水、如意、揣拂、披风帽等瓷观音佛像,以造型雅致、细腻洁白、晶 莹滋润而受到国内外群众的喜爱。

6.福州有哪些历史名人

有很多的福州名人我已经知道了,开 闽 王——王审之

华侨领袖——黄乃裳

闽 越 王——无 诸

引种番薯——陈振龙

福州君守——蔡 襄

翻译专家——严 复

爱国词人——张元千

制碱专家——侯德榜

海军名将——萨镇冰

科普先驱——高士其

海军名将——左宗棠

一代才华——郑振铎

三朝元老——叶向高

民族英雄——郑成功

脱胎始祖——沈绍安

数学大师——陈景润

文学大师——谢冰心

革命先驱——林觉民

左海伟人——林则徐

博学多才——邓 拓

7.福州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进而了解福州历史的开端,福州有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从昙石山文化、黄土仑文化、闽族文化、闽越文化以及其后发展起来、融合而成的汉族移民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

其次是福州城市建设的历史,从闽越王无诸建城到历朝历代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

再次是福州建置沿革、衙署发展以及政治变迁的历史。

最重要的是福州(乃至福建)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福州作为八闽首府,其文化教育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其成就与效果也是首届一指。两晋以后至唐代,福州教育发端并树起重要的里程碑(“闽人知学”,由李椅、常衮倡教兴学开始);王审知治闽,奠定文教大发展的基础;宋代文教迅速发达,明清继续鼎盛。福州由蛮荒之地一跃而成为“海滨邹鲁”、“文儒之乡”。府学、县学、四门学、书院相继持续发展;由传统儒学,到闽学,再到近代文化及引进“西学”,延续发展,长盛不衰。

最值得称道的还有福州人才发展的历史。宋代以后进士人数居全国前列,闽学及理学家众多。福州文人学士及仕宦官员的活跃表现,近代诸多“开风气之先”、“放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相继涌现,表明重教育、兴学堂收到显著效果;到海外求学与发展,引进西学并启蒙国人,表明福州人与时俱进,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福州宗教与民间信仰发展的历史也值得人们重视。佛教最早在福州发展,外教在“五口”通商后由西方传入,民间信仰盛行(陈靖姑、陈文龙、城隍、五帝、张圣君、裴仙爷、白马王、榕树神等),留下许多遗迹、历史记载与诗文描述;有许多已经融入福州的民俗风情之中。

8.福州特有的地方传统艺术都有哪些

民间工艺品——“福州三宝”、“榕城三绝”: 传统工艺品脱胎漆器、牛角梳、纸伞被称为“福州三宝”。

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 牛角梳,造型美观,结实耐用,温润而不挂发,去垢而不沾,解痒而不痛,深受海内外宾客的喜爱。

纸伞,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品种繁多,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观赏效果。 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寿山石雕与脱胎漆器、软木画被誉为“榕城三绝”。

软木画,以质地松软的栓树皮为材料,经手工精雕巧镂,制成山水、园林、花鸟等图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传统艺术——闽剧、评话、十番: 闽剧又称“福州戏”。

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

1924年,郑振铎先生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了“闽班”的称号。评话是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讲究唱、说、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

福建福州的名人有哪些 福州名人历史艺术特色

十番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曲调悠扬动听。 福州民间习俗可分为节俗、婚丧寿事俗、乡俗、食俗、穿戴俗五大类别,主要有闹花灯、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登高等民俗活动。

9.福州历史上出了哪些名人

从唐、宋、元、明、清以来,福州出进士 4100多人,其中 文状元16人,武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城市的前列。

历史上著名人物灿若群星。 如汉闽越王无诸;晋代太守严高;唐代兴办教育的李椅、常衮;五代闽王王审知、名僧义存(禅宗五派中云门师备、法眼的文益与文偃均出其门下);宋代书法家苏舜元、蔡襄,文学家曾巩,音乐家陈暍,以画墨龙闻名的画家陈容,爱国词人张元干、辛弃疾、叶梦得、陆游、刘克庄,理学家朱熹,爱国名臣李纲、黄龟年、文天祥、陈文龙、张世杰、高应松;元代诗人萨都剌;明代抗倭名将张经、,音韵学家陈第,名臣叶向高、董应举、翁正春,倡编《隋唐志》的林瀚,著名学者谢肇淛、曹学佺;清初东渡日本创立黄檗宗的隐元和尚,编撰《古今图书集成》的陈梦雷,名医陈修园,著名学者梁章钜,严禁鸦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伟大爱国者林则徐,创办福州船政的左宗棠、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翻译家林纾,甲午海战烈士林永升,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辛亥革命志士林文、方声洞、林觉民、林森、林述庆,报界先驱林白水,华侨领袖黄乃裳,南社成员林之夏,一代才僧弘一法师,中共领袖、工人运动先驱王荷波,“二七”烈士林祥谦,现代文学家郑振铎、冰心,史学家郑天挺,科学家侯德榜、高士其,天文学家张钰哲,当代杂文家邓拓,杰出数学家陈景润,等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