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ecpa 台湾 台灣沒在怕的?ECFA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火烧 2021-09-26 09:29:20 1044
台灣沒在怕的?ECFA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作者 蕭衡鍾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將在今年9月屆滿10年大限,是否到期中止,近
ecpa 台湾 台灣沒在怕的?ECFA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台灣沒在怕的?ECFA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作者 蕭衡鍾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將在今年9月屆滿10年大限,是否到期中止,近日再度成為熱點。從去年開始,相關議題就陸續在台發酵,去年9、10月間,台灣「國安會」就召開「中國升高對台威脅及介選項目會議」,會中分析中國大陸包括可能終止ECFA。近期,台灣「國安局長」邱國正被問到此議題時,表示「的確有可能」;無獨有偶,台陸委會主委陳明通亦公開示警,指出希望「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不希望對岸停掉ECFA」。
在此期間,台灣經濟主管部門則配合一搭一唱,大談台灣製造不可替代,同時不忘對內信心喊話,表示就算ECFA終止,外貿影響佔比只有約5%,「如果中止,是大陸破壞兩岸關係現狀,但台灣也沒在怕」。然實際情況是否如此,卻也引人關注.
一、台灣經濟形勢面臨的困境
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體量超過日本,並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何從中國大陸市場「汲取營養」,「反哺」自身的發展是每一個受到中國發展影響的經濟體首要考慮的問題。中國香港依靠廣闊的內地市場,通過發展金融業和轉口貿易實現了經濟的復甦;韓國近些年每年對華貿易順差高達數百億美元,以三星電子為例,其大約15%的銷售額來自中國市場;日本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十分密切,2017年雙方貿易總額近三千億美元,每年有數百萬的中國遊客到訪日本。而台灣,與中國大陸同文同種,背靠大陸,對於大陸經濟的依賴度則更高。
改革開放以來,廣闊的市場、豐富的勞動力以及一套相對高效的行政體系使得中國大陸的經濟飛速發展。台灣地區相對於中國大陸的經濟比重,從歷史峰值的45.11%到如今的不足5%,經濟力量的對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台灣地區屬於典型的島嶼型經濟,原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特徵使其經濟的對外依存度較高,進出口貿易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石之一。2017年,島內貨物進出口額為5513.3美元,比上年增長13.2%。其中,出口2920.9億美元,進口2592.4億美元。這其中,台灣地區對中國大陸、中國香港、美國和日本分別出口808.7億美元、365.8億美元、352.7億美元和180.0億美元,分別佔台灣地區出口總額的27.7%、12.5%、12.1%和6.2%;自中國大陸、日本、美國和韓國分別進口501.4億美元、420.3億美元、302.8億美元和169.3億美元,分別佔台灣地區進口總額的19.3%、16.2%、11.7%和6.5%。與中國香港和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350.6億美元和307.3億美元。而貿易逆差主要來自日本,逆差額240.3億美元。在出口方面,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台灣最大的產品出口市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失去大陸的市場,對於島內的工農業來說,意味著其發展將受到重創。
民進黨執政以來,由於多方面因素的阻礙,兩岸關係發展陷入停滯,由此導致的台灣水果滯銷則是最好的例子。但在進口方面,台灣對日本和美國的依賴度仍然很高,其對島內的生產有很強的影響力,這是由於台灣對資本、技術密集度高的產品依然主要來源於美、日兩國。即使是中國大陸,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歐美的資本和技術。美國商務部在2018年6月份做出對「中興」罰款14億美元以取代7年禁售令的處罰,揭示了美、日、韓等國家在晶元等高端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這一處罰也從側面驗證了不論是中國大陸還是台灣,在某些高端技術領域都受限於西方國家。
二、中國大陸全面開放新格局是台灣發展的機遇
從十九大報告的內容看,全面開放新格局主要「新」在五個方面:一是突出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二是拓展對外貿易強調培育貿易新業態和新模式;三是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四是創新對外投資;五是優化區域開放布局,重視多為「開放窪地」的廣大西部地區。該政策如果能夠實現,將促進中國經濟的進一步開放和繁榮。
台灣有學者認為,這一政策也會對台灣產生多方面不利的影響,其中包括地區經濟事務的參與以及進出口貿易等方面。但筆者個人並不認同這一點。台灣問題的關鍵還是要回到堅持「九二共識」的「一個中國」原則中來,而台灣能否可持續發展,在於台灣能否融入到大陸為主導的經濟體系中來。
當前台灣積極尋求參與地區經濟事務的努力,最後的成果還是會受限於其尷尬的國際地位。在「一個中國」原則已經受到國際的普遍認可的前提下,台灣試圖繞過政治領域,以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的名義去參與對其限制相對較少的地區經濟事務,從而擴大其國際影響力,更多的是做一種無用功。其結果無助於發展台灣的經濟,只會增加台灣民眾的負擔。這一做法於台灣普通民眾的利益,從根本上來說是背道而馳的。另外,隨著大陸與台灣的聯繫日益緊密,大陸已經成為台灣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也是台灣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地。台灣位於大陸的東南海域,中國大陸以「東協 3」自貿區整合為基礎,長期布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在區域內有較深厚的經濟合作基礎和能力,同時背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福建,有著很強的區位優勢。因此,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形成對台灣的經濟發展來說將會是一個新的機遇。
三、台灣經濟發展未來的出路
台灣地區於區域發展策略上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國際政治經濟關係的尷尬處境。只有「台獨」分子放棄將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野心,海峽兩岸重回談判桌,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台灣才有未來。台灣的發展在於大陸能否持續穩定地發展,而大陸能否持續穩定地發展在於能否維持一個穩定的東亞地區。
從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從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已經進入到了實際運作階段,國際競爭態勢由國家之間的彼此互動轉為區域之間的合縱連橫。東亞地區國家有著相近的歷史文化淵源,同屬於儒家文化圈,彼此的貿易往來頻繁,既有中國、日本這樣的世界經濟強國,也有韓國這樣的地區經濟強國,再加上中國香港、中國台灣這樣在世界貿易中有著重要地位的地區,如果能把彼此的資源整合在一起,那將具備極強的經濟競爭力。假使東亞各國能夠放下歷史恩怨,尤其是日本能夠積極主動地作出一些改變,然後建立一個以中國為主導,涵蓋東亞主要經濟體的自由貿易協議區,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一個類似於歐盟的組織,那麼亞洲的崛起也就不再僅僅是一個空想。台灣也不應當將視野局限於全面開放新格局,唯有不斷融入大陸的貿易體系,藉助大陸發展帶來的諸多紅利,引入大陸的資金、技術,才能推動自身的進一步發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