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朝代歌 瑜妃历史
瑜妃历史
1.历史上真实的珍妃是怎么样
恪顺皇贵妃(1876年—1900年),即珍妃,他他拉氏,原任户部右侍郎长叙之女,满洲镶红旗人,光绪帝妃嫔,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与姐姐(瑾妃)被入选宫中,封为珍嫔,后因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加恩得晋珍妃,光绪二十年因卖官鬻爵、忤太后,降为珍贵人;次年复升为珍妃。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慈禧太后出逃不想带着珍妃而被投井杀害,享年二十四岁,被慈禧太后表面上追封为珍贵妃,草草下葬在别处,后来她姐姐瑾妃做了太妃,统领后宫,才把她葬回她原本就该葬的地方——崇陵妃园寝。
她容貌出众,性格中有那么些傲气,即使是在自己被慈禧推下的那一刻。这一切,不过是封建王朝那悲情故梦罢了,她死后文面上殊荣再大,这女子终究是将魂送给了已经冰冷的紫禁城。
人物生平珍妃满洲镶红旗人,人们一般习惯按她曾获封的珍妃来称呼她,为清朝光绪皇帝的仅有的两个妃嫔之一。[1]珍妃生于光绪二年二月初三,为原任户部右侍郎长叙之女。
长叙有三子、五女。长子、次子、长女、次女、三女均为原配妻子所生;三子、四女、五女皆为妾生。
四女就是后来的瑾妃,五女就是珍妃。珍妃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猎奇心强。
她对皇宫中的繁文缛节、呆板的生活方式十分厌恶,尤其对宫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极为反感。她喜欢新生事物,喜欢过无拘无束的潇洒生活。
珍妃的性格,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也与她的成长环境有关。珍妃与其姐瑾妃自幼随伯父长善在广州长大。
广州将军长善虽为武将,却喜揽交文人墨客,他曾聘文廷式教习两位侄女读书。文廷式乃一代名士,后连榜高中得为榜眼。
广州是五口通商的最主要口岸城市,开放最早,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接触最早最多,受影响也最大,思想较内地开放许多。加之长善本人广交名人雅士,其中多具有先进思想的著名人物,这些都对珍妃的思想和个性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再者,他的两位长兄志锐、志钧也都是思想比较开明的人物,她的母亲也很开通,整个家庭对她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珍妃十岁那年,长善卸任广州将军,她与姊姊随同北返北京。
珍妃白皙无瑕,五官清秀俊美,而且聪明伶俐,性格开朗。瑾妃稍逊于其妹,但也称得上美人。
光绪十四年(1889年)十月初五,珍妃两姊妹被入选宫中,慈禧太后选定其弟(副都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即隆裕皇后)为光绪帝之后,同时封13岁的她为珍嫔,15岁的姐姐封为瑾嫔(嫔为八等后妃中的第五等,次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月初一,因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加恩得晋嫔为妃(前面还有皇后、皇贵妃、贵妃三个等级)。
敦宜皇贵妃著封为敦宜荣庆皇贵妃,瑜妃著晋封瑜贵妃,珣妃著晋封珣贵妃,瑨嫔著晋封瑨妃,瑾嫔著晋封瑾妃,珍嫔著晋封珍妃。十月二十九日因卖官鬻爵与瑾妃一起降为贵人。
据说在降珍、瑾二妃为贵人的前一天,光绪帝在给慈禧请安时,慈禧铁青着脸,不理睬他,光绪帝竟在地上跪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慈禧恶狠狠地说:“瑾妃、珍妃的事,你不管,我来管。
不能让她们破坏家法,干预朝政。下去吧!”根据清宫档案记载,证实珍妃在十月二十八日这天遭到了“褫衣廷杖”,即扒去衣服打。
皇妃遭此惩处,这在有清一代是极为罕见的。翁同龢曾在慈禧面前为珍、瑾二妃求情,建议缓办,但遭到拒绝。
结果,不仅珍妃受到惩处,连瑾妃也受到妹妹的牵连。被牵连的不止瑾妃一人。
十一月初二日,慈禧再降懿旨,将珍妃手下的太监高万枝处死。在这桩事件中,先后受到株连的珍妃手下的太监还有永禄、宣五、王长泰、聂德平等数十人,有的被发配充军,有的被秘密处死,有的被立毙杖下。
就连伺候珍妃的白姓宫女也被驱逐出宫。光绪二十一年恢复妃号。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初,八国联军集结兵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慌忙出逃。行前,命太监将幽禁于北三所寿药房中的珍妃唤出,使其推入位于慈宁宫后贞顺门的井中溺亡。
当时,珍妃年仅24岁。得宠《国闻备乘》:光绪大婚之后,隆裕皇后逐渐失宠,而瑾妃与光绪相处漠漠。
惟珍妃生性乖巧、讨人欢喜,工翰墨会下棋,日侍皇帝左右,与光绪共食饮共玩共乐,对于男女之事毫不在意,“德宗尤宠爱之,与皇后不甚亲睦。折叠获罪珍妃光绪为何喜欢珍妃,一方面是因为珍妃年龄尚小,活泼可爱,阅历较浅所以毫无心计,另一方面是因为珍妃崇尚西学,对朝中之事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与光绪帝的维新思想不谋而合“德宗尤宠爱之,与皇后不甚亲睦。”
(《国闻备乘》第11页)唐海沂《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记载“白大姐说,隆裕为了报复,就和李莲英及珍妃宫内的太监勾结起来,把一只男人靴子放在珍妃的宫里,妄图污蔑她有奸情。为了这件事白大姐也受过拷打。
后来又因珍妃有一件衣服的料子和经常进宫演戏的一个戏子的衣料一样(据说戏子的衣料是光绪送的),隆裕抓着这件事又大作文章,致使珍妃遭受廷杖(扒开衣服,用涂有黄油漆的竹竿打)。"其中白大姐为珍妃身边的宫人,所说值得重视。
而皇后对于珍妃打击后来也得到了太后的支持,由于珍妃的一些新潮思想如照相机事件等。
2.清朝历史上有几位皇贵妃
共有20位 康熙: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胤祥,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过世,过世后被追封为敏妃。
雍正即位后,因为雍正和胤祥关系十分好,因此雍正追封胤祥的生母章佳氏为皇贵妃。生有皇十三子胤祥,和硕温恪公主,和硕敦恪公主)。
敦怡皇贵妃瓜尔佳氏,(康熙三十九年初封和嫔,康熙五十七年晋和妃。雍正即位后尊封为皇考贵妃,乾隆即位后尊封为皇祖温惠皇贵太妃。
生有生皇十八女,夭折) 悫惠皇贵妃(孝懿皇后的妹妹。康熙三十九年册为贵妃,雍正即位后尊封为皇考皇贵妃。
乾隆八年薨) 雍正: 敦肃皇贵妃年氏(川陕总督年羹尧之妹。雍正为亲王时为雍正侧福晋。
雍正元年封贵妃。三年十一月,年贵妃病重,雍正晋年贵妃为皇贵妃;同月二十三日薨。
年氏共生有三位皇子一位公主:福宜、福惠、福沛,皇四女,三儿一女皆夭折。) 纯悫皇贵妃耿氏(管领耿德金之女。
雍正为亲王时为雍正庶福晋。雍正元年封裕嫔;后再晋封裕妃。
乾隆即位后,尊封耿氏皇考裕贵妃;因耿氏与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情如姐妹,乾隆后又再次晋尊其为皇考裕皇贵妃。乾隆四十九年薨,年九十六。
耿氏生有一子:皇五子弘昼) 乾隆: 慧贤皇贵妃高佳氏(河道总督、大学士高斌女,雍正初年被选入乾隆的府邸做侍女,雍正十二年高佳氏被封为乾隆的侧福晋。乾隆即位后,封高佳氏为贵妃,并且将贵妃由汉族包衣抬旗入满族镶黄旗。
乾隆十年初,贵妃旧病复发,病势凶猛。于是乾隆在同年正月二十三日,晋封高佳氏为皇贵妃,两天后,高佳氏便病逝了,没有育有子女) 淑嘉皇贵妃金佳氏(雍正年间,乾隆为皇子时为乾隆的庶福晋,雍正十三年乾隆即位,金佳氏被封为贵人。
乾隆二年晋封为嘉嫔,乾隆六年晋封为嘉妃,乾隆十四年晋封为嘉贵妃,乾隆二十年十一月十五时过世,年43岁,乾隆追封其为追晋为皇贵妃,谥曰淑嘉皇贵妃,陪葬裕陵地宫。共生四子,皇四子永珹、皇八子永璇、皇九子、皇十一子永瑆) 纯惠皇贵妃苏氏(雍正时,乾隆为皇子时为乾隆的庶福晋。
乾隆即位,封其为纯嫔,乾隆二年晋纯妃,乾隆十年晋纯贵妃,乾隆二十五年(1760)三月晋纯皇贵妃,同年四月十九日薨,年四十八岁;生有皇三子永璋,皇六子永瑢,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 庆恭皇贵妃陆氏(陆士隆之女。
乾隆五年被封为贵人,乾隆十六年晋封庆嫔;乾隆二十四年晋庆妃;乾隆三十三年晋庆贵妃。 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十五日过世,年五十一岁。
陆贵妃没有生育过子女,但曾养育过永琰(嘉庆帝)。嘉庆帝同养母陆氏的感情很深,在乾隆过世后第二天,便以贵妃陆氏抚育过嘉庆,对其关怀备至视如己出,追晋陆氏为皇贵妃,册谥庆恭皇贵妃) 嘉庆: 和裕皇贵妃刘佳氏(嘉庆为皇子时,为嘉庆的侧福晋。
嘉庆即位后,册封为诚妃。嘉庆十三年晋封为诚贵妃。
道光即位后,晋尊为皇考皇贵妃。道光十三年(1833)十二月十八日去世。
尊谥和裕皇贵妃。生有皇长子穆郡王,皇三女庄敬和硕公主,皇长子早夭) 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嘉庆初年被选入宫,赐号如贵人。
嘉庆十年册封为如嫔。十五年九月晋封为如妃。
道光即位后,晋尊为皇考如贵妃。道光二十六年,再晋尊为如皇贵妃。
咸丰即位后又晋尊为皇祖如皇贵太妃。咸丰十年闰三月初三日去世,终年七十四。
生有皇八女,皇九女慧愍固伦公主,皇五子绵愉。皇八女,皇九女早夭) 道光: 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入宫初封琳常在,道光十九年晋为琳贵人,道光二十年晋封为琳嫔。

道光二十年晋为琳妃。二十六再晋琳贵妃。
咸丰即位尊为皇考琳贵太妃,同治即位后两宫太后再晋尊为皇祖琳皇贵太妃,同治五年过世。生有皇七子奕譞,皇九女寿庄固伦公主,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
值得一提的是乌雅氏是光绪帝的亲祖母) 咸丰: 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他他拉氏长的十分美丽,一直很首咸丰的宠爱。咸丰二年入宫封为丽贵人,咸丰四年晋封丽嫔,咸丰五年晋丽妃。
同治即位后,两宫太后尊为皇考丽皇贵妃。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再诏晋尊为丽皇贵太妃。
光绪十六年卒,时年五十四。生有皇长女荣安固伦公主) 端恪皇贵妃佟佳氏(咸丰八年被封为祺嫔,同治即位后两宫太后晋其为祺妃,同治十三年奉慈安、慈禧皇太后懿旨再晋祺妃封为祺贵妃。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宣统帝溥仪尊为皇祖祺皇贵太妃。宣统二年三月二十八日薨,卒年六十七岁。
没有育有子女) 同治: 淑慎皇贵妃富察氏(初封慧妃,后因慈禧的偏爱进封皇贵妃。光绪即位,以两宫太后命晋封其为敦宜皇贵妃,光绪三十年薨。
在同治选后时,慈禧意中富察氏,慈安喜欢阿鲁特氏。同治最终选阿鲁特氏为皇后,富察氏被封为慧妃。
虽然慈禧偏爱富察氏,但同治很不喜欢富察氏,虽然富察氏获得了婆婆慈禧的偏爱,但毕竟没有得到过丈夫的爱情,人生总会显得颇有缺憾。终身没有育有子女) 庄和皇贵妃阿鲁特氏(大学士赛尚阿女,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的姑姑。
初被封为珣嫔,后进珣妃。光绪即位后,封太后之命晋尊为珣贵妃,宣统皇帝尊为皇考珣皇贵妃。
1921年过世。没有育有子女) 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初封瑜嫔,后进瑜妃。
光绪即位后,。
3.香妃便是历史上的容妃
有 容妃就是香妃。
我们上文提到,香妃和容妃是一个人。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曾经有过争论,现在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做这种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呢? 其一,乾隆帝只有一个来自新疆的妃子。容妃,无论是官书、档案记载,还是实物考证,都证明是来自新疆的妃子。
既然香妃也是乾隆帝的新疆妃子,那么香妃只能是容妃。 其二,她们“二人”都来自新疆,都是维吾尔族,都信奉伊斯兰教,最后的封号都是妃。
就是说家乡、民族、宗教信仰、封号是一样的,如果是两个人,不会如此巧合。 其三,她们“二人”的父亲、哥哥、五叔、六叔是相同的。
新疆喀什香妃墓的资料中,提到香妃的父亲是艾力和卓,哥哥是哈山和卓即图地公(汉名),并说图地公曾“和妹妹香妃一起去北京”。从《西域同文志》卷十一和《西域图志》卷四十八记载的“和卓”世系中可知,艾力和卓即阿里和卓。
这两个名词在维吾尔语中是一个词,只是汉字译写的差异。这两本书上还记载了阿里和卓的五弟是额色尹、六弟是帕尔萨,其子是图尔都。
图尔都的维语原音为图尔迪,因他是公爵,因此称图尔迪公,快读则为图地公,与上面提到的哈山和卓是同一个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容妃遗物折》中提到了部分容妃娘家人的姓名,其中有额思音、帕尔萨、图尔都妻等。
额思音就是香妃的五叔额色尹,帕尔萨就是香妃的六叔,图尔都妻就是香妃的嫂子。既然香妃和容妃的家属都是一样的,那么两个人自然就是一个人了。
历史上的香妃。那么,历史上的容妃即香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纳一个维吾尔族女子为妃?她一生的经历又如何?这也是世人普遍关注的问题。
容妃,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九月十五日。她是新疆秉持回教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家族为和卓,故被称为和卓氏,也称霍卓氏。
其父阿里和卓为回部台吉,哥哥叫图尔都。容妃家族世代居住在新疆的叶尔羌。
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清政府派兵平定了新疆阿睦尔撒那的叛乱,解救了墨特的两个儿子波罗尼都和霍集占(大小和卓)。可是这两个人不但不感恩戴德,反而以怨报德,聚众叛乱,反对朝廷,分裂祖国。
容妃一家反对叛乱,拥护朝廷,不顺从大小和卓,被迫离乡背井,全家从天山以南的叶尔羌迁移到天山北侧的伊犁居住。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再次派兵平叛。
乾隆二十四年(1759)秋,大小和卓的叛乱被平定。配合清军平叛有功的容妃的五叔、六叔、哥哥及其家属先后被召进北京,封官晋爵,宴请赏赐,并为他们建回子营,让他们居住。
容妃也来到了北京。为了感谢皇帝的恩德,表示对朝廷的忠心,额色尹和图尔都决定将美丽聪明的容妃送进皇宫,服侍皇上。
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初四日,图尔都27岁的妹妹被封为和贵人,皇帝赏给了她大量衣物和银两。她一进宫就被封为贵人,没有经过常在和答应两级,表明了皇帝对这件事的重视,也表明了皇帝对这位来自新疆维吾尔族女子的喜爱。
这年的四月八日,乾隆帝将宫中女子巴朗赐给图尔都为妻。和贵人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受到了皇帝的尊重和特殊的关照,专门为她在宫中设了回族厨师。
容妃在圆明园居住时,曾在园中的方外观做礼拜,乾隆帝特意为她在方外观大理石墙上镌刻了《古兰经》文。和贵人入宫两年来,“秉心克慎,奉职惟勤”,全宫上下对她的印象都很好。
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三十日,乾隆帝奉皇太后懿旨,晋封和贵人为容嫔。五月二十一日举行了容嫔的册封礼。
第二年图尔都晋封为辅国公。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皇帝第四次南巡,容嫔和她的哥哥图尔都随驾同行。
皇帝的妃嫔很多,而外出陪驾的妃嫔只有几位。容嫔能够随驾,表明了她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一路上,容嫔兄妹第一次饱览了祖国内地的壮美山河,大开了眼界。 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初五日,乾隆帝奉皇太后懿旨,晋升容嫔为容妃。
同年十月二十六日,乾隆帝命文华殿大学士尹继善为正使、内阁学士迈拉逊为副使,持节赍册印,册封容嫔为容妃。乾隆三十六年(1771),容妃随皇帝东巡,拜谒了孔庙,登上了东岳泰山。
乾隆四十三年(1778),容妃又随皇帝拜谒了盛京。在这次随行的6位妃嫔中,容妃已居第二位。
自乾隆三十一年(1766)乌喇那拉皇后死后,乾隆帝不再立皇后。自乾隆三十年(1765)庆贵妃死后,四十年(1775)令懿皇贵妃死后,不再封贵妃和皇贵妃。
后宫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妃。当时宫中有6位妃,容妃就是其中一位。
从乾隆四十三年(1778)七月以后,容妃已升到第三位,排在愉妃、颖妃之后。从乾隆五十年(1785)以后,可能是身体欠佳,容妃很少露面,皇帝往往单独赏给她物品。
通过查阅清宫档案《赏赐底簿》得知,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四日,皇帝赏给了容妃10个春橘。这是迄今所查到的最后一次赏赐。
5天以后,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九日,容妃在圆明园溘然长逝,终年55岁。她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给皇帝生育儿女。
容妃死后,乾隆帝为了让宫里人经常怀念她,特地将她在宫中几十年里积攒下来的物品分赠给各妃嫔、公主、格格和佣人以及她娘家的人。容妃的金棺暂安。
4.历史上有名的妃子的封号
乾隆 乌拉那拉氏 娴妃 , 宋佳氏 纯贵妃, 魏佳氏 令贵妃(这个都知道吧), 叶赫那拉氏 舒妃, 珂里叶特氏 愉妃,陆氏 庆妃, 巴林氏 颖贵妃,
唐朝 很有名的梅zhidao妃
康熙:纳喇氏 惠妃 ,马佳氏 容妃,和妃, 武氏 宁妃,王氏 顺懿密妃,陈氏 纯裕勤妃专,叶赫纳喇氏 平妃,郭络罗氏 宜妃,博尔济吉特氏 宣妃,戴佳氏 成妃,万琉哈氏 定妃属
其他清朝 温僖贵妃 ,敦肃皇贵妃,耿氏 纯悫皇贵妃,耿氏 齐妃,刘氏 谦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 宸妃,董鄂氏 贤妃 (后封孝贤皇后),
5.为什么老版还珠格格中愉妃死了
因为琼瑶在写老版《还珠格格》剧本时,没有写愉妃这一个角色,愉妃在剧中是很早就去世了的,基本上都没有戏份。但是新版《还珠格格》加上了愉妃这一角色,称是尊重史实,所以将愉妃这个角色写出来。
愉妃虽然几乎与乾隆相伴一生,却一直不受乾隆宠爱,因为其出身较低,仅以贵人身份生下永琪,死时也只是妃位,仅只按皇贵妃例办理丧事。而且以她七十九岁的长寿,一生却只育有永琪一人,这正是不受乾隆宠爱的明证。
在子以母贵的清朝,这样地位的母亲,儿子能封为亲王,并被欲立为储,只能说明乾隆帝对荣王的钟爱来自于荣王本人,不像皇二子永琏、皇七子永琮是因为其母亲孝贤皇后的缘故。从这点上来看,荣王确实是一位优秀的皇子,同时也是合格的继承人。
扩展资料:
历史上的愉妃:
爱新觉罗·永琪的生母为珂里叶特氏(又作海氏或海佳氏),其父为额而吉图,官员外郎。珂里叶特氏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雍正时入侍弘历藩邸。乾隆时初赐号为贵人。
乾隆六年(1741)二月生皇五子永琪,十一月封愉嫔。十年(1745)十一月晋愉妃。五十七年(1792)五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愉贵妃子爱新觉罗·永琪勤勉好学,多才多艺,擅长骑射,满语很好,乾隆对他很是钟爱满意,一度欲立之为储君。不想永琪未能继承父母长寿的基因,体弱多病。
乾隆三十一年封为和硕荣亲王,可惜好景不长,同年三月永琪去世,留下悲痛欲绝的愉妃、福晋及幼子绵亿,年仅二十六岁。谥曰:纯。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愉妃
6.在历史里那些人物当过皇帝的宠妃
以清朝为例:太祖努尔哈赤,阿巴亥大妃(多尔衮,多铎,阿济格的母亲,12岁嫁给他的,她的三个儿子各掌期中的三旗。)
太宗皇太极,宸妃博尔济吉特氏(死后谥为“元妃”,“元”,一般来说是给结发妻子也就是皇后用的。)(以下讲年号)顺治福临,董鄂氏(死后追封为后,虽然董鄂氏的真实身份至今扑朔迷离,不过确实有这么个妃子。)
康熙玄烨,皇后赫舍里氏(他儿子多大就封为太子了,后来废了又立,你说康会不会成为康熙再立的其中一个理由)乾隆的就多了(皇后富察氏,慧闲贵妃,瑜妃等)嘉庆,皇后钮钴禄氏(大大的贤妃)道光,全妃(全后,全,想想的封号就知道啦。14年盛宠,从小小的贵人一步步爬到皇后的宝座啊)静妃(奕他娘)咸丰,慈禧(这个不说了)同治,皇后(这可怜的娃,唉,谁叫他有那么个老母呢)光绪,珍妃(这个也不多说了,投井死的那个)宣统,文绣吧(我觉得宣统在位时是没有所谓的宠妃的)他爱的那个人应该是他不是皇帝时的妻子李淑贤,平等夫妻。
7.历史上真实的珍妃是怎么样
恪顺皇贵妃(1876年—1900年),即珍妃,他他拉氏,原任户部右侍郎长叙之女,满洲镶红旗人,光绪帝妃嫔,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与姐姐(瑾妃)被入选宫中,封为珍嫔,后因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加恩得晋珍妃,光绪二十年因卖官鬻爵、忤太后,降为珍贵人;次年复升为珍妃。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慈禧太后出逃不想带着珍妃而被投井杀害,享年二十四岁,被慈禧太后表面上追封为珍贵妃,草草下葬在别处,后来她姐姐瑾妃做了太妃,统领后宫,才把她葬回她原本就该葬的地方——崇陵妃园寝。
她容貌出众,性格中有那么些傲气,即使是在自己被慈禧推下的那一刻。这一切,不过是封建王朝那悲情故梦罢了,她死后文面上殊荣再大,这女子终究是将魂送给了已经冰冷的紫禁城。
人物生平 珍妃满洲镶红旗人,人们一般习惯按她曾获封的珍妃来称呼她,为清朝光绪皇帝的仅有的两个妃嫔之一。[1] 珍妃生于光绪二年二月初三,为原任户部右侍郎长叙之女。
长叙有三子、五女。长子、次子、长女、次女、三女均为原配妻子所生;三子、四女、五女皆为妾生。
四女就是后来的瑾妃,五女就是珍妃。珍妃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猎奇心强。
她对皇宫中的繁文缛节、呆板的生活方式十分厌恶,尤其对宫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极为反感。她喜欢新生事物,喜欢过无拘无束的潇洒生活。
珍妃的性格,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也与她的成长环境有关。珍妃与其姐瑾妃自幼随伯父长善在广州长大。
广州将军长善虽为武将,却喜揽交文人墨客,他曾聘文廷式教习两位侄女读书。文廷式乃一代名士,后连榜高中得为榜眼。
广州是五口通商的最主要口岸城市,开放最早,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接触最早最多,受影响也最大,思想较内地开放许多。加之长善本人广交名人雅士,其中多具有先进思想的著名人物,这些都对珍妃的思想和个性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再者,他的两位长兄志锐、志钧也都是思想比较开明的人物,她的母亲也很开通,整个家庭对她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珍妃十岁那年,长善卸任广州将军,她与姊姊随同北返北京。
珍妃白皙无瑕,五官清秀俊美,而且聪明伶俐,性格开朗。瑾妃稍逊于其妹,但也称得上美人。
光绪十四年(1889年)十月初五,珍妃两姊妹被入选宫中,慈禧太后选定其弟(副都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即隆裕皇后)为光绪帝之后,同时封13岁的她为珍嫔,15岁的姐姐封为瑾嫔(嫔为八等后妃中的第五等,次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月初一,因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加恩得晋嫔为妃(前面还有皇后、皇贵妃、贵妃三个等级)。
敦宜皇贵妃著封为敦宜荣庆皇贵妃,瑜妃著晋封瑜贵妃,珣妃著晋封珣贵妃,瑨嫔著晋封瑨妃,瑾嫔著晋封瑾妃,珍嫔著晋封珍妃。十月二十九日因卖官鬻爵与瑾妃一起降为贵人。
据说在降珍、瑾二妃为贵人的前一天,光绪帝在给慈禧请安时,慈禧铁青着脸,不理睬他,光绪帝竟在地上跪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慈禧恶狠狠地说:“瑾妃、珍妃的事,你不管,我来管。
不能让她们破坏家法,干预朝政。下去吧!”根据清宫档案记载,证实珍妃在十月二十八日这天遭到了“褫衣廷杖”,即扒去衣服打。
皇妃遭此惩处,这在有清一代是极为罕见的。翁同龢曾在慈禧面前为珍、瑾二妃求情,建议缓办,但遭到拒绝。
结果,不仅珍妃受到惩处,连瑾妃也受到妹妹的牵连。被牵连的不止瑾妃一人。
十一月初二日,慈禧再降懿旨,将珍妃手下的太监高万枝处死。在这桩事件中,先后受到株连的珍妃手下的太监还有永禄、宣五、王长泰、聂德平等数十人,有的被发配充军,有的被秘密处死,有的被立毙杖下。
就连伺候珍妃的白姓宫女也被驱逐出宫。光绪二十一年恢复妃号。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初,八国联军集结兵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慌忙出逃。行前,命太监将幽禁于北三所寿药房中的珍妃唤出,使其推入位于慈宁宫后贞顺门的井中溺亡。
当时,珍妃年仅24岁。得宠 《国闻备乘》:光绪大婚之后,隆裕皇后逐渐失宠,而瑾妃与光绪相处漠漠。
惟珍妃生性乖巧、讨人欢喜,工翰墨会下棋,日侍皇帝左右,与光绪共食饮共玩共乐,对于男女之事毫不在意,“德宗尤宠爱之,与皇后不甚亲睦。折叠获罪 珍妃光绪为何喜欢珍妃,一方面是因为珍妃年龄尚小,活泼可爱,阅历较浅所以毫无心计,另一方面是因为珍妃崇尚西学,对朝中之事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与光绪帝的维新思想不谋而合“德宗尤宠爱之,与皇后不甚亲睦。”
(《国闻备乘》第11页) 唐海沂《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记载“白大姐说,隆裕为了报复,就和李莲英及珍妃宫内的太监勾结起来,把一只男人靴子放在珍妃的宫里,妄图污蔑她有奸情。为了这件事白大姐也受过拷打。
后来又因珍妃有一件衣服的料子和经常进宫演戏的一个戏子的衣料一样(据说戏子的衣料是光绪送的),隆裕抓着这件事又大作文章,致使珍妃遭受廷杖(扒开衣服,用涂有黄油漆的竹竿打)。"其中白大姐为珍妃身边的宫人,所说值得重视。
而皇后对于珍妃打击后来也得到了太后的支持,由于珍妃的一些新潮思想如照相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