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是贬义词吗 匪夷所思:侵华日军为何参拜孔子?
匪夷所思:侵华日军为何参拜孔子?
1937年,日军打到山东曲阜――孔子家乡时,研究孔子儒家学说的日本东京大学高田真治教授上书日本军部:“山东作战,如破坏曲阜古迹,日本将负破坏世界文化遗迹的责任。”军部于是急令前线部队避开曲阜一带的战斗。日军进驻曲阜后,派兵把守孔庙,将领参拜。而在其他地区,日军侵略掠夺,犯下滔天罪行。在曲阜没有破坏孔子庙宇,这并非日军良心发现,而是在于传统上儒学对日本有很大影响,所以日军面对孔子灵位才心怀敬畏之心。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儒家思想对中国影响两千余年,也对日本等周边国家影响巨大。

公元285年,百济博士王仁把《论语》等儒学书籍传入日本,日本开始有了自觉的文化教育。604年,日本圣德太子依据中国的《论语》、《孟子》等儒学经典,颁布《宪法十七条》,为大化改新奠定了理论基础,建立了以隋唐为模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举儒学为圣教,人们在吟诗品茶的消遣中,习惯尊孔读经,中国文化逐渐普及。从皇室成员、藩主武士,到而今政府官员、企业家乃至平民,都把中国历史、哲学作为必修内容,以寻找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智慧。
17世纪,学者山崎斋问学生:“我们天天读孔孟之书,学孔孟之道,如果孔子、孟子领军打到日本,我们该怎么办?”学生不知所措。山崎斋说:“万一不幸遇到这种场面,我们要拿起武器,做殊死之战,把孔孟抓起来,以报国恩,此即孔孟之道也!”
当时,日本人认为,“春秋大义”在中国不复存在,“中国”不应是地理上的中国,而应该是文化上的“中国”,而这个“中国”就在日本。针对“华夷之辨”的观念,佐藤一斋提出,谁得到孔子之道,谁就是中心。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前后延续使用了约2500年,共计有孔氏子孙墓十余万座。孔林埋葬孔子长孙已至第七十六代,旁系子孙已至七十八代,从周代至今,全无间断。
1920年,孔子后裔孔德成出生于他们的世居府邸──孔府,出生时亦有军队把守,将军坐镇。在其刚满百日后,即被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颁令袭封为“衍圣公”。孔子家族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第46代起,由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爵位。自此孔氏族人,无论长幼辈分,得以“公爷”称之,并得大礼参拜。
1937年,孔德成先生诗兴大发,鼓吹中日“同文同种”,诗曰:“江川珠泗源流合,况是同州岂异人。抗战全面爆发后,在曲阜将要陷入日军敌手之际,蒋介石命人护送孔德成夫妇离开孔府,前往武汉。当然在战时,衢州被日军战领,孔庙内大批祭器及南宋以来所藏文物被动掠一空。孔子夫妇的楷木塑像,因事先已被转移到深山里,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