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消肾丸 肾消简介

火烧 2021-05-17 04:39:16 1051
肾消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下消·肾消4.1肾消的症状4.2肾消的辨证治疗4.2.1肾阴亏虚4.2.1.1症状4.2.1.2证候分析4.2.1.3方药治疗4.2.1.4饮食疗法4.2.1.4

肾消简介  

目录

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下消·肾消4.1肾消的症状4.2肾消的辨证治疗4.2.1肾阴亏虚4.2.1.1症状4.2.1.2证候分析4.2.1.3方药治疗4.2.1.4饮食疗法4.2.1.4.1推荐食材4.2.1.4.2推荐食疗方4.2.1.5针灸治疗4.2.1.5.1方一4.2.1.5.2方二4.2.2阴阳两虚4.2.2.1症状4.2.2.2证候分析4.2.2.3方药治疗4.2.2.4饮食疗法4.2.2.4.1推荐食材4.2.2.4.2推荐食疗方4.2.2.5针灸治疗4.2.2.5.1方一4.2.2.5.2方二4.2.3气阴两虚4.2.3.1症状4.2.3.2方药治疗4.2.4津伤燥热4.2.4.1症状4.2.5瘀血闭阻4.2.5.1症状4.2.6推拿疗法治肾消4.2.7艾灸疗法治肾消4.2.7.1方一4.2.7.2方二4.3关于消渴5强中·肾消5.1强中的病因病机5.2强中的症状5.3强中的辨证论治6参考资料附:1治疗肾消的穴位2治疗肾消的方剂3治疗肾消的中成药4肾消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肾消

1拼音

shèn xiāo

2英文参考

renal diabete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肾消为病证名。有两个义项,分别指下消和强中。

4下消·肾消

肾消亦作肾痟、下消[1]。为内科消渴病之一。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饮水随饮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腰腿消瘦者,肾痟也。”

《医学纲目》卷二十一:“下消者,经谓之肾消。肾消者,饮一溲二,其溲如膏油。”

下消为病名[2]。见《丹溪心法·消渴》。为内科消渴病之一。又称消肾(《圣济总录》)、肾消(《医学纲目》)、内消(见《圣济总录》卷十三)、消浊(见《幼幼集成》)。是指以小便量多,或如膏油,或甜,口渴多饮,面黑耳焦,日渐消瘦等为主要表现的消渴[3]。多因肾衰不摄所致[2]。

《圣济总录》卷十三:“病消中者,不渴而多溲,一名内消。”

《医学纲目》卷二十一:“下消者,经谓之肾消。肾消者,饮一溲二,其溲如膏油。”

《幼幼集成》:“乃上消之传变,肺胃之热久不清,乃至动而消肾,移热于膀胱,小便浑浊,色如膏脂,名曰下消。”

4.1肾消的症状

下消患者小便量多,或如膏油,或甜,口渴多饮,面黑耳焦,日渐消瘦[3][2]。

4.2肾消的辨证治疗

4.2.1肾阴亏虚

下消·肾阴虚证(low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yin deficiency[3])是指阴津亏虚,肾失所养,以尿频尿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下消证候[4]。

4.2.1.1症状

患者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目眩,耳鸣,视物模糊,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失眠心烦,舌红少苔,脉沉细数[5][6][7]。

4.2.1.2证候分析

肾阴亏虚,失于固摄:肾虚无以约束小便,故尿频量多。肾失固摄,水谷精微下注,故小便混浊如脂膏,有甜味。肝肾精血不足,故头晕目眩、耳鸣、视物模糊。心肾不交,故见心烦失眠。口干唇燥,五心烦热,舌红无苔,脉沉细数,是肾阴亏虚,虚火妄动之象。[5][6][7]

4.2.1.3方药治疗

治法:滋阴固肾。

可用六味地黄丸[备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诳直诀》):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加减治疗。方中山药、萸肉用量宜大,因山药能养脾阴而摄精微,萸肉能固肾益精,不使水谷精微下注。如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症见烦躁、失眠、遗精、舌红、脉细数者,宜养阴清热,固精潜阳,加黄柏、知母、龙骨、牡蛎、龟版。若尿量多而混浊者,宜益肾缩泉,加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蚕茧等。若气阴两虚,伴困倦、气短、舌淡红者,宜酌加党参、黄芪等益气之品。如出现血瘀之证,可参用丹参、山楂、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以提高治疗效果。[5]

4.2.1.4饮食疗法4.2.1.4.1推荐食材

下消·肾阴虚证患者建议食用枸杞子、桑椹、黑豆、干贝、生地黄、黑芝麻、葡萄、黑米等用以滋阴固肾[7]。

4.2.1.4.2推荐食疗方

1.五味枸杞饮(《摄生众妙方》):五味子、枸杞子、冰糖各50g。五味子置纱布袋内,与枸杞子加水1000mL,煮取800mL,加入冰糖。代茶饮。[7]

2.桑椹醪(《本草纲目》):桑椹1000g,糯米500g。鲜桑椹洗净捣汁(或以干品300g煎汁去渣),再与糯米共同煮,做成糯米干饭,待冷,加酒曲适量,拌匀,发酵成为酒酿。每日随量佐餐食用。[7]

3.地黄粥(《饮撰服食笺》):将生地黄500g、白蜜125g同熬成膏,并将粳米100g煮制成粥,待熟时,入地黄膏2匙、酥油少许即成。须固肾者,可酌加芡实、山药,研末同煮,每日2次服食。[7]

4.2.1.5针灸治疗4.2.1.5.1方一

取胰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等穴为主。下消加关元、行间、复溜;口干甚加廉泉、承浆;嘈杂善饥加关门、内关;目昏糊加光明、行间;头晕加上星、百会;畏寒肢冷加灸命门、关元。[8]

4.2.1.5.2方二

[6]

治法:滋阴清热。

选穴:以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穴为主。取肾俞、太溪、肝俞、太冲、胰俞穴。肾俞、太溪补肾纳气,缩泉滋阴。肝俞、太冲以滋肝阴降肝火。胰俞为治消渴的经验效穴。

随证配穴:视物模糊者,加光明。头晕者,加上星。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4.2.2阴阳两虚

下消·阴阳两虚证(low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yin and yang[3])是指阴液阳气俱虚,以尿频,饮一尿一,色混如膏,面色黧黑,耳轮枯焦,眩晕耳鸣,神疲心悸,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五心烦热,消瘦显著,阳痿或月经不调,畏寒面浮,舌淡少津,苔白,脉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下消证候[4]。

4.2.2.1症状

患者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四肢欠温,形寒畏冷,消瘦显著,阳萎不举或月经不调,畏寒面浮,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5][6][7]

消肾丸 肾消简介
4.2.2.2证候分析

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肾失固藏,肾气独沉,故小便频数,混浊如膏。下元虚惫,约束无权,而至饮一溲一。水谷之精微随尿液下注,无以熏肤充身,残留之浊阴,未能排出,故面色黧黑不荣。肾主骨,开窍于耳,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耳轮焦干,腰膝疫软。命门火衰,宗筋弛缓,故见形寒畏冷,阳萎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是阴阳俱虚之象。[5][7]

4.2.2.3方药治疗

治法:温阳滋肾固摄[5]。

可用《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备注]《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金匮要略方论》):桂枝、附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治疗。方用附子、肉桂以温补肾阳;六味地黄丸以调补肾阴。如阴阳气血俱虚,可用鹿茸丸[备注]鹿茸丸(《沈氏尊生书》):鹿茸、麦冬、熟地黄、黄芪、五味子、肉苁蓉、鸡内金、山萸肉、补骨脂、人参、牛膝、玄参、茯苓、地骨皮,以上两方均可酌加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等以补肾固摄。如出现血瘀之证,可参用丹参、山楂、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以提高治疗效果。[5]

4.2.2.4饮食疗法4.2.2.4.1推荐食材

下消·阴阳两虚证患者建议食用黄芪、枸杞子、山药、海参、泥鳅、核桃、猪腰、五味子等用以滋阴温阳,补肾固摄[7]。

4.2.2.4.2推荐食疗方

1.滋膵饮(《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芪30g,山药30g,生地黄15g,山茱萸15g,一同水煎,取汁,后入猪胰子,煮熟后,加盐少许,分次饮汤食肉,每日2次。[7]

2.五味枸杞饮(《摄生众妙方》):五味子、枸杞子、冰糖各50g。五味子置纱布袋内,与枸杞子加水1000mL,煮取800mL,加入冰糖。代茶饮。[7]

3.海参粥(《老老恒言》):海参30g,粳米100g,姜、葱、盐各适量。先将海参浸透发好,剖洗干净,入沸水焯一下,捞出切成片。粳米洗净,加水适量,与海参片同煮为粥,待熟时放入适量姜、葱、盐调味。每日2次。[7]

4.2.2.5针灸治疗4.2.2.5.1方一

取胰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等穴为主。下消加关元、行间、复溜;口干甚加廉泉、承浆;嘈杂善饥加关门、内关;目昏糊加光明、行间;头晕加上星、百会;畏寒肢冷加灸命门、关元。[8]

4.2.2.5.2方二

[6]

治法:补肾固摄。

处方:以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太溪、肾俞、足三里、气海、命门、胰俞穴。肾俞、命门、太溪、气海补肾阳,滋肾阴。足三里补后天以资先天。胰俞为治消渴效穴。

随证配穴:眩晕者,加太冲透涌泉。失眠者,加神门、三阴交。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加灸。

4.2.3气阴两虚

下消·气阴两虚证(low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3])是指元气不足,阴津亏损,以口渴欲饮,能食易饥,尿频量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下消证候[4]。

4.2.3.1症状

口渴欲饮,能食易饥,尿频量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4]。

4.2.3.2方药治疗

治宜滋肾固摄[2]。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大补阴丸、滋膵汤等方[2]。气虚火衰者,用八味地黄丸、右归丸、秘元煎、固阴煎等方[2]。

4.2.4津伤燥热

下消·津伤燥热证(low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rynessheat injuring fluid[3])是指燥热伤津耗液,以尿频量多,烦渴引饮,口干舌燥,消谷善饥,身体渐瘦,大便秘结,四肢乏力,皮肤干燥,舌红干,苔薄黄或苔少,脉滑数或弦细或细数等为常见症的下消证候[4]。

4.2.4.1症状

尿频量多,烦渴引饮,口干舌燥,消谷善饥,身体渐瘦,大便秘结,四肢乏力,皮肤干燥,舌红干,苔薄黄或苔少,脉滑数或弦细或细数[4]。

4.2.5瘀血闭阻

下消·瘀血闭阻证(low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static blood[3])是指瘀血阻滞,气化失司,以口干尿多,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身体麻木或刺痛,入夜尤甚,或肌肤甲错,唇紫不华,舌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少苔,脉沉涩等为常见症的下消证候[4]。

4.2.5.1症状

口干尿多,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身体麻木或刺痛,入夜尤甚,或肌肤甲错,唇紫不华,舌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少苔,脉沉涩[4]。

4.2.6推拿疗法治肾消

[9]

选穴:肾俞、命门、三焦俞、志室、水分、中极、然谷、太溪、气海、关元、神阙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用左右结构:㨰法在背部脊柱两侧施术,约6分钟,重点在肾俞、命门、三焦俞和局部阿是穴。用一指禅推法推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第一侧线,往返操作约5分钟。指按揉肾俞、命门、三焦俞、志室、水分、中极、然谷、太溪,每穴约1分钟。横擦腰骶部八髎穴,以透热为度。用一指禅推法或指按揉法施于气海、关元,每穴约2分钟。掌振神阙穴约1分钟。用掌平推法直推上腹部、小腹部,约5分钟。擦两胁肋部,以透热为度。

4.2.7艾灸疗法治肾消

4.2.7.1方一

[10]

选穴:太溪、涌泉、然谷、气海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0~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平时可以间隔1~2天施灸1次,应长期坚持。

4.2.7.2方二

[11]

取穴:

①组  足三里、中脘穴;

②组  命门、身柱、脾俞穴;

③组  气海、关门穴;

④组  脊中、肾俞穴;

⑤组  华盖、梁门穴;

⑥组  大椎、肝俞穴;

⑦组  行间、中极、腹哀穴;

⑧组  肺俞、膈俞、肾俞穴。

配穴:下消证,肾虚者,加然谷、涌泉穴。

灸法:每次选用1组穴位,8组穴轮换使用,采用隔姜灸法。取厚0.3~0.4cm的姜片放在穴位上,上面放置大小为1.5cm×2cm、重0.5克的艾炷,点燃施灸。每穴灸10~30壮,隔日1次,50天为1个疗程。

4.3关于消渴

消渴(consumptive thirst[3][12])为病名[13]。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见《世医得效方》卷六)、消瘅(《黄帝内经》)[13]。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5]。严重时可出现神经衰弱、继发性急性感染、肺结核、高血压、肾及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最后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9]。

(1)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3][8][3][12]。

(2)消渴指口渴,多饮,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证[13]。《外台秘要》卷十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证即现代所称糖尿病[13]。

(3)消渴指以口渴,尿少为主症的一种消渴病[13]。《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

根据症状及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消渴可分为上、中、下三消[13][8]。其中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饮易食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6]。多因过食甘肥及情志失调,引起脏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8]。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为其主要病因,阴虚燥热为其主要病机,亦有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甚至变生他疾,尤以痈疽之类为常见[5]。

在治疗时除了滋阴治本,清热治标外,其他情况均当兼顾,还可以配合单方草药,结合生活调理,以提高疗效[5]。针灸治疗消渴,对于早、中期患者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对病程长而病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6]。

消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而尿崩症具有多饮、多尿等症状,亦可参照治疗[6]。神经性多尿、急性热病之烦渴等,也均属本症范畴[8]。

详见消渴条。

5强中·肾消

肾消指强中[14]。《张氏医通·杂门》:“肾消之病。古曰强中。又谓内消。多因恣意色欲,或饵金石。肾气既衰,石气独在,精髓失养,故常发虚阳,不交精出,小便无度,唇口干焦。”

强中(persistent erection[3])为病证名[14]。是指以阴茎久举不痿,精液自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

5.1强中的病因病机

强中由饵食金石丹药,火毒内盛,或因肾气衰弱,虚阳妄动所致[14]。

5.2强中的症状

《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强中病者,茎长兴盛不痿,精液自出。”

强中患者阴茎常举,不能泄精或精液自泄等[14]。

5.3强中的辨证论治

因火毒内盛者,治宜泻火解毒,可用石子荠苊汤、黄连猪肚丸治疗[14]。火盛阴虚者,加玄参、麦冬、生地,或用倒阳汤治疗[14]。

因肾气衰弱,虚火妄动者,治宜温补肾元,可用鹿茸丸、苁蓉丸等方治疗[14]。

6参考资料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29.^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 [6]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6108.^ [7]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11113.^ [8]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 [9]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0]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1] 林琳,战雅莲,李红珠编.灸疗治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6.^ [1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06.

治疗肾消的穴位

中膂

骶疼痛,痓痉反折,胁痛腹胀,疝痛,赤白痢疾,肾虚消渴,腰脊痛,消渴,痢疾,泄泻,腰脊强痛,疝气,现...

中??俞

骶疼痛,痓痉反折,胁痛腹胀,疝痛,赤白痢疾,肾虚消渴,腰脊痛,消渴,痢疾,泄泻,腰脊强痛,疝气,现...

中膂俞

骶疼痛,痓痉反折,胁痛腹胀,疝痛,赤白痢疾,肾虚消渴,腰脊痛,消渴,痢疾,泄泻,腰脊强痛,疝气,现...

旋俞

骶疼痛,痓痉反折,胁痛腹胀,疝痛,赤白痢疾,肾虚消渴,腰脊痛,消渴,痢疾,泄泻,腰脊强痛,疝气,现...

脊内俞

骶疼痛,痓痉反折,胁痛腹胀,疝痛,赤白痢疾,肾虚消渴,腰脊痛,消渴,痢疾,泄泻,腰脊强痛,疝气,现...

更多治疗肾消的穴位

治疗肾消的方剂

救亡汤

,苡仁1两,橘核1钱。功能主治:温肾消湿。主感浸寒湿,湿气入于肾经,睾丸作痛,冷即发痛不可忍。用法用...

温肾消水汤

茱萸3钱,茯苓1两,肉桂2钱,薏仁5钱。主治:肺肾俱虚,气水不行,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肿胀,...

通肾消水汤

傅青主男女科·男科》卷下:方名:通肾消水汤组成:熟地1两,山药1两,苡仁1两,山萸1...

枸杞子丸

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肾消,久渴不愈,精神困乏,小便数多,心神虚烦。用法用...

花苁蓉丸

十六味药,捣筛,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肾消。用法用量:空腹时用牛乳送下20丸,日服二次。注...

更多治疗肾消的方剂

治疗肾消的中成药

肾炎消肿片

拼音:shènyánxiāozhǒngpiàn英文:肾炎消肿片药典标准:品名:肾炎消肿片Shenya...

内消瘰疬丸

枳壳(麸炒)1两,大黄(酒蒸)1两,薄荷叶1两,消石1两,甘草1两。制备方法:上药为细末,酒糊为丸...

抗饥消渴片

浊,大便干燥,口舌生疮,舌质红苔黄,脉洪数;3.下消:症见尿频量多,浑浊状如膏脂有甜味,头晕、耳鸣,...

金锁固精丸

的明0.5毫升肌肉注射,上述肌无力症状在10分钟内消失,不久即如故。住院期间,曾用过补中益气汤、归脾...

消石灵

复方利尿抗菌剂,能迅速控制泌尿道的一般病症,消除肾水肿和防止肾结石的形成,并促使它排出体外。消石灵...

更多治疗肾消的中成药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肾消相关药物

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

死,故应尽量经大静脉给药。2.本品酸性代谢产物经肾消除,半衰期(t1/2b)约3.7小时,肾病患者则...

二巯丁二酸胶囊

用后有肝肠循环,迅速以原形和代谢物经肾排出。经肾消除速度与血铅浓度成正相关。铅中毒儿童和成年人及健...

二巯丁二酸胶囊

用后有肝肠循环,迅速以原形和代谢物经肾排出。经肾消除速度与血铅浓度成正相关。铅中毒儿童和成年人及健...

氯解磷定注射液

女用药】【儿童用药】【老年患者用药】老年人的心、肾潜在代偿功能减退,应适当减少用量和减慢静脉注射速...

头孢丙烯干混悬剂

较成人多见,多在开始治疗后几天内出现,停药后几天内消失。(4)其他:血胆红素、血清氨基转移酶、尿素氮...

更多肾消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肾消

《杂病广要》:[内因类]消渴

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特忌房劳。若消渴者倍黄连,消中者倍栝蒌,肾...

《证治准绳·杂病》:[第五册杂门]消瘅

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刘河间尝著三消论谓,五脏六腑四肢,皆禀气于脾...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一·脾胃门]消瘅门

引饮,耳叶焦干,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烦水易亏,此肾消也,以六味地黄丸主之。(洁古云∶肾消者,病在下焦...

《类证治裁》:[卷之四]三消论治

主肾,虚阳烁阴,引水自救溺浊如膏,精髓枯竭,是为肾消,经所谓肾热病苦渴数饮身热也。三消之症,上轻中重...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消渴大小总论合参

以滋其阴,上轻中重下危,如上中平,则不传下矣。故肾消者,乃上消之传变,肺胃之热入肾,消烁肾脂,饮一溲...

更多古籍中的肾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