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钓鱼岛现状 日本导弹升级,射程覆盖台湾海峡和钓鱼岛!美日已为插手台湾做准备!中国如何应对

火烧 2023-01-25 23:18:12 1143
日本导弹升级,射程覆盖台湾海峡和钓鱼岛!美日已为插手台湾做准备!中国如何应对 秦立志 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国际关系学院讲师近日,日本防卫省计划对12型SSM(地对舰导弹/岸舰导弹)进行

日本导弹升级,射程覆盖台湾海峡和钓鱼岛!美日已为插手台湾做准备!中国如何应对  

钓鱼岛现状 日本导弹升级,射程覆盖台湾海峡和钓鱼岛!美日已为插手台湾做准备!中国如何应对

秦立志 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近日,日本防卫省计划对12型SSM(地对舰导弹/岸舰导弹)进行装备改造,将其射程从200公里提升到400公里。这让刚刚回暖的中日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也给东亚其他有关国家造成了恐慌,不利于东亚安全秩序的良性发展。

日本此举是否是针对中国?会否进一步提升美日在台海问题上联手对抗中国的能力。应当说,即便应对中国不是日本唯一的战略动机,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考量,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做出解读:

一是推动进攻性武器的研发与部署,打破“专守防卫”原则。

从武器本身的攻防性质而言,日本增加导弹射程,就等于拥有了明显的进攻性武器,可以从对方射程范围之外对海军舰艇进行攻击,这突破了二战以来确立的“专守防卫”原则。日本将地对舰导弹射程翻倍,虽然安倍政府归结为地缘环境和军事技术的变化使然,但200公里打击距离还可以勉强说是为了专守防卫,而400公里的射程,即使只是在日本本土部署,也可以对周边国家的部分沿岸设施构成导弹打击。况且,日本方面已经宣布,海上自卫队可以将SSM配备在海上巡逻机上,从而使巡逻机具备监视功能与实际打击能力。

一旦SSM改良后射程增加,则其攻击范围将覆盖钓鱼岛(日称尖阁诸岛)、奄美大岛、宫古岛、台湾海峡等日本界定的“战力空白地带”。为应对假想中的“离岛入侵”,陆上自卫队将在近海、沿岸与陆地展开“三阶段防御”,而SSM作为第一环节核心,负责摧毁海上的敌方军舰。日本试图通过增加导弹射程,意在威胁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钓鱼岛及台湾水域,这在日本看来能够缓解中日在军事安全领域的攻防平衡态势,产生有利于日本方面的变化。

二是改变中日海权博弈的攻防平衡态势。

中国作为传统的陆权大国,正在实现从陆权向海权的防御性战略转型,而中国的经济崛起则为转型持续注入了有效的战略资源。日本作为东亚的海权大国,将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海洋强国战略视为挑战。自2012年开始,安倍政府就夸大中国对西南诸岛的军事威胁,制造国内舆论紧张氛围,持续发布中国海军穿越宫古海峡等东亚水道的动态。

从日本运用该导弹的战略意图而言,具有明显的进攻性取向。随着中国军力的增长,中国海军从东海经由冲绳及宫古海峡进出太平洋,已经形成了常态化,并没有增加地缘对抗的意图与行动。中国致力于提升远洋作战能力,建设新航母、大吨位新型宙斯盾舰及多种舰载机的举动,也只是为了适应中国不断增长的国力和周边安全的防务需要,以及过去“欠账”过多所致。中国的海军崛起是基于防御性与和平属性,但被日本歪曲为地缘政治扩张。日本通过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关键岛屿部署此类导弹,可以监视中国海军进出“第一岛链”,旨在强化“西南防御”,抑制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海军远洋行动,强化日本打造的“袖珍岛链”战略。

三是追随美国的东亚战略,实现扩张性收益。

一战前的日英同盟、二战期间的日德同盟、冷战期间和冷战后的日美同盟表明了日本战略的两个特点:追随强者、基于扩张性获益的结盟动机。尽管自二战以来,美国采取了一些管控和防范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举措,用和平宪法限制日本的战争能力,禁止日本发展核武器等进攻性军事技术,也试图在中日冲突中进行调和。

但是,随着地缘格局的变动、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渲染,美国对中国崛起加强了防范与平衡,将中国视为最大的海上战略竞争对手。自安倍政府以来,美国越发默许甚至鼓励日本修改和平宪法和“军事正常化”,美国战略界部分声音主张应该在东亚地区发挥离岸平衡手的作用,让日本有更强的独立防务力量来制衡中国,通过诱使中日陷入军备竞赛和地缘对抗来保护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安倍政府正好借此加强了对美同盟的依托,展开“延伸威慑”,获取扩张性的战略收益。

四是打造“可战性”军事力量,进一步扩大日本的“防御圈”。

针对日本增加导弹射程等一系列扩张性军事行动,绝不是传统的冷战思维所能解释的。日本自二战以来,就经常采取循序渐进和小步快跑的方式,不断突破国际社会和日本民众所认知的底线。实际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通过两次修改《安保法案》和《美日防卫合作指针》,以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名义,基本上架空了《和平宪法》的约束。2016年3月通过的新安保法案中,使《和平宪法》第九条被实质废除,日本“军事正常化”力度空前加速。

日本2018年年底通过的新版《防卫计划大纲》,明确提出将增强从敌方火力射程范围以外发动反击的能力,日本2019财年的防务军费已经再创新高。400公里的远程巡航导弹计划很可能仍是日本远程巡航导弹的过渡型号,最终的定型将远比目前的计划更具雄心。日本追随美国只是阶段性步骤,日本意图减少对美国的安全依赖性,拥有更加独立主导地区局势的“可战性”军事力量,使日本可以执行自主决定的进攻性军事行动。

综上所述,尽管日本政府将地对舰导弹定性为“防御”,但外界已经视日本为充当大国之间军备竞赛的帮凶,日本政府有必要就联合开发向国际社会做充分说明。目前日本的新型导弹计划如果没有海上舰队的支持,所谓的对日本自卫队在“西南诸岛”的军力部署而言,并无明显防御纵深优势,对中国海军的制衡是心理威慑大于实战效果。

但日本未来可能采取更加激进的导弹计划,就综合指标而言,日本的火箭技术在发动机、基础材料和机械等领域,至少不逊于中国。射程翻倍后的地对舰导弹,一旦部署到宫古岛,距离台湾岛最近只有330公里,一旦爆发台海冲突,宫古岛上的12式岸舰导弹就可能成为日本介入的手段,打击范围可覆盖台湾东部海域,这等于为美日联手干涉潜在的台海危机,提供了更多的军事可操作性。

可以肯定的说,安倍政府对中国在经贸等领域的一些示好举措,并不会阻碍他在安全领域夸大“中国威胁论”、以中国为假想敌、秉持零和博弈思维、恢复“正常国家”、与中国展开地缘对抗。对中国的战略示善只是掩盖其强化防务能力的烟雾弹,随着美国减少对日本重整军备的掣肘,目前能对日本“扩军强军”有所影响的,就只有日本国内民众战后形成的和平主义了,而这种舆论思潮也正在减弱。

从目前情势而言,中方要想与安倍政府建立战略互信,是要以中国付出包括和平崛起、海疆领土等核心国家利益为代价,这是中国断然不会接受的。短期来看,让安倍政府“良心发现”,放弃针对中国的扩充军备进程,希望非常渺茫,毕竟,炒作中国对日本的“安全威胁”,是安倍政府得以在国内外推进防务力量和提升大国地位的根本立足点。对中国而言,更现实的考虑是,如何避免中日陷入更加激烈的军备竞赛,让美国“渔翁得利”。

历史上大国的和平权力转移与螺旋冲突的避免也并不是必然以战略信任为前提,中日缺少战略互信并非是两国走向战争的必然逻辑,中国也不能为了追求战略互信而放弃战略底线。

中国应继续保持经济和军事等领域的持续崛起,中国在释放和平与防御的积极信号同时,也要对日本的进攻性战略行动进行坚决的回击和威慑,让日本提升与中国对抗的成本和风险预期,并适度与日本分享中国崛起的红利,才能实现中日关系的斗而不破。如果能够进而增加日本对中国的“追随强者”心态,即便不能拆解美日同盟,也可以减少其对中国的战略进攻取向。(责任编辑:唐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