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儒家思想主张 为什么一心维护贵族社会的儒家,反而成了贵族的掘墓人?

火烧 2021-10-29 13:16:48 1034
为什么一心维护贵族社会的儒家,反而成了贵族的掘墓人? 儒家思想是对国人影响最大的传统文化,已经深深的根植于中华文明之中。表面上看我们应该很了解儒家,但只要细想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并不了解儒家。 比如儒家

为什么一心维护贵族社会的儒家,反而成了贵族的掘墓人?  

儒家思想主张 为什么一心维护贵族社会的儒家,反而成了贵族的掘墓人?
儒家思想是对国人影响最大的传统文化,已经深深的根植于中华文明之中。表面上看我们应该很了解儒家,但只要细想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并不了解儒家。 比如儒家的理想就是培养君子,但儒家学说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培养出的真君子没几个,伪君子却一大堆,这是为什么? 最不动脑子的回答就是,儒家对君子的要求太高了,所以培养不出真君子。如果这个答案成立,那么我们要问,难道低标准低要求就能培养出真君子? 更深一个层次的回答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歪曲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沦为统治工具。要了解儒家,需要返璞归真,去圣乃得真孔子。 去圣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到孔子生活的时代,这时会发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从未得到重视,孔子及其亲传弟子无一人成为大政治家。 儒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世之学,但去圣的孔子无法拯救乱世,成圣的孔子无法培养君子,那儒家凭什么治国平天下呢?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关于儒家的传说,不管这句话的出处和本意,这种说法能够流传于世,说明国人对儒家的认识就是治世之道。 但是如果我们熟读四书五经,会发现别说半部论语,四书五经再加上朱子集注,将儒家经典全部汇集在一起,也治不了国更救不了天下。 要想回答关于儒家的迷思,回到孔子的时代是不够的,首先应该了解儒家真正的鼻祖周公的时代。 梦回西周 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是周公,孔子每回梦见周公都会欣喜若狂,孔子做梦都想回到的是西周。 一个稳定的社会,需要建立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四个方面的完备制度,西周是中国最早建立起完备社会制度的朝代。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宗法制。封建分为三个层级,最高层是"天下",包括周的全部领土,"天"将"天下"授权给"天子"进行管理,周天子就是天的代言人,管理人间天下事。 次一级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各诸侯,"国"的领土称为邦国,邦国的君主称为国君。再次一级是"家",由国君分封给家臣,"家"的领土称为采邑,采邑的君主称为家君。 约定君主地位传承方法的是宗法制,宗法制是嫡长子世袭继承制,即君主与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有继承权。宗法制最大的好处是保障了权力传承的确定性,继承权自出生那一天就确定了,其他人不能争也不能抢。 西周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即将一块耕地按照井字分为九块,周围的八块为私田,中间的一块为公田。公田的产出归公,相当于一种税收制度。 西周的文化制度是礼乐制,礼乐分为繁文缛节的"礼",以及诗歌、舞蹈和音乐三位一体的"乐",礼和乐的作用是区分人的身份和地位,有什么样的地位就对应什么样的礼乐。 西周的军事制度是贵族制。西周只有贵族才有参军打仗的权利和义务,平民不承担保家卫国的责任。 这下关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疑问就有答案了,治国最重要的莫过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制度的建立,论语没讲并不代表没有,西周的制度就是论语背后的治国理念。 孔子的执政理念并无创新之处,回到西周就是重建理想社会。不过问题又来了,孔子既然在社会制度层面没有创新,那么孔子又在什么层面有创新呢? 君子六艺 最纯粹的贵族是靠血统来获得地位的,人一出生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就已经确定,这样的贵族最纯粹,这样的贵族也最无趣。 贵族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就应该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仅靠血统来维持贵族的身份和地位,不可能获得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 所以贵族要有文化、有能力、有责任、有担当,地位和责任相匹配,才是合格的贵族。 西周时期的贵族,从小就要学习 "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被称为君子六艺。其中"射"和"御"指射箭和驾车,是贵族从军所需的标准技能。 君子六艺说明在西周贵族要承担文化上和军事上的责任,平民则承担经济生产的责任,贵族和平民各司其职、各谋其位。贵族有文化、懂军事,地位十分稳固。 不过西周的宗法制不仅扼杀了平民晋升贵族的可能,而且贵族内部的上升通道也被全部堵死。君子六艺仅被用来区分贵族和平民,贵族内部的等级靠血统不靠能力。 这样的制度可以说是对人性没有丝毫尊重的制度,因此西周封建宗法制的崩溃,是从贵族内部开始的。 有能力的人天生希望获得更高的地位,当然不愿意受血统的束缚,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乱臣贼子频出、礼崩乐坏盛行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孔子的思想就是诞生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孔子对宗法礼乐制做出了一项重大创新,这就是对贵族提出了道德要求。 君子六艺是六项技能,孔子认为身为贵族,仅仅能力出众是不够的,在能力之外还要道德高尚。有了道德的约束,乱臣贼子就没有藏身之处了。 孔子的思想当然颇有闪光点,但是孔子没有解决宗法礼乐制最根本的问题,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的获取究竟靠血统还是靠能力? 孔子的梦想是贵族通过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执政能力,保持贵族的身份和地位,也就是说身份和地位与道德和能力相匹配。 但是贵族社会身份和地位取决于先天的血统,道德和能力又取决于后天的努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完全匹配。于是孔子成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主义者。 不仅是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张,也是有人喝彩无人效仿。一心维护封建宗法的儒家,到了郡县帝国时代,却意外的获得了用武之地。 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和皇帝制度简直就是天作之合,血统论维护皇室千秋万代的地位,道德观约束大小官员的做事方式。 皇帝只有一个,大家都不争对大家都有好处。官员有很多,道德高尚能力出众者居高位,大家也没有意见。 这样的社会既有稳定的传承制度,又有充分的上升空间,岂不就是理想社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是大家都不满意。 秦汉依然是贵族社会,做官的通道被世家大族牢牢把持,理论上的能者上庸者下,变成现实中的显贵永居庙堂高位、平民永无出头之日。 皇帝当然不满意,世家把持朝政不仅威胁皇权,而且世家对平民的压迫,还可能导致社会的不安定。打击世家的势力成为皇帝义不容辞的责任。 世家成为打击对象当然就会更不满意,皇帝对世家不信任,那就拥戴一个信任世家的人当皇帝。从西汉到大宋,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前朝大臣被拥戴的成功篡位。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儒家也成为了徒有其表的摆设。自从王莽的大新朝复古失败之后,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就开始从儒家向佛道两家过渡。 自东汉起儒学就衰落了,衰落的原因显而易见,皇帝靠儒术管理不了群臣,世家子弟做官靠人脉不靠儒学。儒家虽然在西汉就被独尊,但真正发挥作用要等到大宋一朝。 程朱理学 南宋的程颐、程颢和朱熹对儒学理论进行了重大创新,与其说是来自佛学和道家的冲击和影响,不如说是时代使人强。 大宋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宋之前的改朝换代,都是乱臣篡位,宋之后的改朝换代,都是外敌作乱。皇权在大宋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儒家思想功不可没。 精英治国、文人做官,这是历朝历代都要遵循的铁律。世家垄断读书的时代,皇帝对世家毫无办法,杀一批还会再出一茬,永远保持对皇权的威胁。 大宋之后,随着印刷术的普及,书籍不再是奢侈品,世家无法垄断读书了,皇帝也终于拥有了消灭贵族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科举取士。 科举是隋朝的发明,到了大宋才真正派上用途。平民也能读书,科举的唯才是举才能成真。既然是科举取士,就要有标准教材和考试大纲。 朱熹集注的四书五经成为了宋元明清的官方教材,莘莘学子需要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和朱子集注,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才有机会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之材。 严苛的科举制度敲响了贵族的丧钟。先秦贵族,拥有文化和军事的双重特权,地位十分稳固,秦国的商鞅变法剥夺了贵族的军事特权,秦并天下消灭了一大批贵族。 军事特权没了,文化特权还在,从秦汉到隋唐,依然是世家与皇帝共治天下,其原因在于读书的成本高昂,贵族垄断了读书的权利。 到了大宋,印刷术的普及使平民也拥有了读书的权利,贵族构建的文化壁垒也随之坍塌。平民从军,军事贵族崩溃,平民科举,文化贵族消亡。 至圣先师 古代中国儒家在治国方法和为人处世两方面其实都没有发挥决定性作用。儒家的治国方法是西周的封建宗法制,到了皇权社会早就不合时宜了。 中华帝国的郡县制、三省六部制、大明律、大清律、大明的内阁、大清的军机处等等政治制度跟儒家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甚至儒家最为看重的嫡长子继承制,也被大清的秘密立储制所取代。 儒家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建树,在为人处世上也乏善可陈。儒家推崇的谦谦君子,在现实的社会中根本无从立足。儒家定义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变成了强者对弱者的压迫,与儒家的本意相去甚远。 儒家在治国和做人两个层面都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那深深影响中国文化的儒家,其本质又是什么呢?儒家的本质是教材。 官方教材的作用一是传授忠君爱国的政治正确理念,二是将人才分为三六九等,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治国平天下。 从这两点看,世界范围内都没有比儒家更适合做官方教材的学术了。四书五经足够艰深难懂,足以将人才分出三六九等。宗法制为君主的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仁义礼智信的君子风范,还为做人制定了绝佳的规范。 教材中的理想和社会上的现实一定是有联系但大不同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实际运转层面,绝不是纯粹的儒家伦理道德,而是一套与儒家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变形规则在起作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真实规则和儒家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将另文详述。) 儒家是官方教材,孔子就是至圣先师。儒家经典博大精深,其中孔子教人如何做君子当仁者的部分,是真正的精华所在。 搞清了儒家的本质,再回答本文一开始的问题,就很容易了。儒家是教人如何做君子当仁者的教材,做君子还是当小人其实并不取决于教材,而是取决于社会。 君主专制的社会必然培养出大量伪君子和少数真君子,这样的结果跟儒家思想的内涵没有任何关系。 儒家思想留给现代人最宝贵的遗产,是提出了做君子的标准。历史上的真君子少之又少,却丝毫不能掩盖儒家做君子当仁者的思想光芒。 现代人读儒家,应该分清什么是精华,历久弥新至今能为我所用。什么是文化,源远流长至今还在影响国人的思想。什么又是糟粕,避之唯恐不及才能免受其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