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剧秀才过年 介绍甬剧的作文650字
介绍甬剧的作文650字
甬剧,早期曾名“串客”,宁波滩簧。
它是源于浙江宁波地区、流行于浙江东部和上海市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与浙江的姚剧、湖剧一样,同属滩簧腔系。
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宁波市申报的“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该剧的起源有二说,一是认为系由宁波地区田头
山歌、马灯调融合盲人“唱新闻”发展而来,另一说是一些甬剧老艺人认为“串客”与宁波乱弹的合流。
甬剧是最早进入上海演唱的外来戏曲剧种之一。
清光绪六年(1880年)宁波串客艺人(业余从艺出身)邬拾来、杜通尧等受茶馆老板马德芳、王章才之邀来上海,在小东门“凤凰台”、“白鹤台”等茶楼演唱。
因为早在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已有大量宁波籍人来上海经商。
嘉庆三年(1798年)宁波旅沪同乡会已在上海城厢北门外购了30多亩土地,建造了正殿五楹的“四明公所”。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当时的上海知县蓝蔚雯是宁波定海人,宁波人在沪势力与日俱增,而这正是甬剧较早进入上海的背景。
串客进入上海后,随着演唱艺术的丰富与发展,经历了宁波滩簧、四明文戏、改良甬剧、新甬剧几个阶段,形成了能适应广大观众审美要求,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戏曲剧种。
早期所演剧目大都是一生一旦、二生二旦等的小戏,如《借披风》、《绣荷包》、《拔兰花》、《卖馄饨》、《秋香送茶》、《双落发》等,大抵为表现男女爱情故事。
伴奏比较简单,以一锣一板为主。
随着观众欣赏要求提高和演出市场竞争激烈,宁波滩簧在演出剧目、唱腔及伴奏、舞台美术及化妆,都有一定丰富与发展。
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浙江舟山地区的女艺人筱爱春、筱凤春等来沪登上舞台和金翠玉、金翠香、傅彩霞、吕月红等女艺人先后在新新、永安、福安等游乐场演出,宁波滩簧实行了男女合演,行当也进一步丰富。
这个阶段滩簧班社发展很快,最多时达20个。
宁波滩簧在上海演出期间,因编演内容触及时弊,引起租界工部局的不满,下令禁演。
后经人疏通,被迫改名“四明文戏”、“甬江古曲”。
但在进入30年代后,国民党政府又以“四明文戏内容淫秽,有伤风化”,被上海市教育局禁止演出。
1936年8月,上海游艺协会将“四明文戏”改名为“改良甬剧”。
之后,部分甬剧艺人受兄弟剧种进行艺术改良的影响,为使甬剧剧目题材扩大,曲调丰富,竞相聘用文明戏演员当编导,编演时装大戏。

1939年,金翠香特邀文明戏编导叶峨樵为编剧,在中南饭店演出根据京剧《清风亭》改编的《天打张继宝》,并使用布景和灯光,获得成功。
嗣后又从文明戏移植了不少大戏,如《啼笑因缘》、《三县并审》、《杨乃武》等,以及重新编演的《金生弟》、《孤女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