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三昧是哪个法门 佛教的三忏悔方法
佛教的三忏悔方法
忏悔,在佛教,是有方法的;也唯有究方法;依靠著正的方法忏悔,才能成定的目。
忏悔除了有改向善的意之外,具有罪的功用。但要忏悔中,到罪的目的,依中佛教律宗的法,必先知道自己犯了什罪?罪必用什方法,才可以除?在戒律都有定的。所以,要如法的忏悔,罪才有可能除;否,是徒功的。
因此,中古代的祖,依照佛所述,佛教的忏悔法分三:作法忏、取相忏和生忏。
三忏法的容
一、作法忏
作法忏就是依靠著一定的方法,露自己所造的,藉著方法的作,而到忏悔罪的目的。譬如:出家五――比丘、比丘尼、沙、式叉摩那、沙尼,如果犯了戒,就必向僧中露、自己所犯的戒;然後,一定程序的羯摩,也就是忏悔式的作之後,犯戒的戒罪,便可以消除,犯戒者的心也就重清,不再犯戒而懊。便是由作法忏而除了罪。
在律宗,忏悔的作法是很重要的;所以,作法忏特持戒的人所注重。戒律的定看,犯戒的戒罪,也唯有如法的忏悔之後,才有可能除。
二、取相忏
取相忏就是在佛菩像前,露去所造的,然後自於心,不困的拜佛菩,以求到瑞相。瑞相之後,身心就清舒,不再有懊、不再有罪感;於是,去所造的,便消除了。
《梵》菩戒四十八中,第四十一“利作戒”:“若有犯十戒者,教忏悔。在佛菩形像前,日夜六,十重四十八戒,苦到三世千佛,得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好相。好相者,佛摩、光、,相,便得罪;若好相,忏益,是人身亦不得戒。”便是取相忏。
之,取相忏必由忏悔者,在佛或菩像前,痛澈的忏悔不的拜;然後,感到佛菩的瑞相,由瑞相的前而得罪。
三、生忏
生忏就是察或罪的由,了知性本空,只是凡夫的妄著而已。追究的由,求之了不可得,有生。既然是生,也就有的存在,那又何用忏悔呢?因此,由生之理的,而自然到忏悔的目的。就是生忏。
三忏法的比明
什佛教立三忏法呢?是有它的原因的。三忏法各有它所依的原理,和它所要治的象。例如:作法忏是依戒而立的忏法,它所要忏悔的是遮罪;取相忏是依定而立的忏法,它所能忏除的,通於各;生忏是依慧而立的忏法,它要忏除的是最重要的性罪和罪根。智者大在《禅波蜜》卷二:
“今明忏悔方法,教乃多。取要之,不三:一、作法忏,此扶戒律,以明忏悔;二、相忏悔,此扶定法,以明忏悔;三、生忏悔,此扶慧法,以明忏悔。(注一)
一、作法忏的所依所治
先解作忏法的所依和所治。
忏悔,是而的,如果一人有,根本就用不著忏悔。有了,也才有;造了,自然就形成罪。罪是令人感受到痛苦的。痛苦,更是在存於心上而延到未――包括今世,以及未世。了要消除在和未的痛苦,所以,才有了忏悔的立。
那,我怎能知道,自己有有?在什候造了罪,成了有罪之身呢?在出家,很容易了解,他有戒律作身心的范,如果犯了戒,便是行有了;犯了戒,自然的,也就生了戒律,又叫做“遮罪”。
遮罪就是指:有些行社上的人,有罪;但是,出家受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是有罪的。譬如:青年男女作媒或酒、易……等等,出家戒中定:比丘、比丘尼不可以有些行,以免引起社上人的。既然受了出家戒,就必守持;受戒而犯戒,在戒律上,便是一失,也是一罪,自然的,也就形成一罪。但罪是佛陀制戒,由出家受戒犯戒之後,才成立的,不是通於一般人,所以叫做“遮罪”。
出家犯了戒,有了遮罪,按照戒律的定,必作法忏才能除。在戒律是很的。遮罪是因戒――犯戒而有,然,也就必按照戒律的定,由作法忏悔,才能除了。
二、取相忏的所依所治
再到取相忏的所依和所治。
就一般,取相忏是要比作法忏得困了。因一造了罪的人,能到佛菩的瑞相,那就表示,他的忏悔已生了效果,罪已消亡;不如此,的,他的妄想、更是已淡薄,乃至消失,身心入於定中了。如此,才有可能到瑞相。瑞相的生,然不能全是唯心,但如果心不清,就如一潭混的湖水,再大再明的月亮,也不可能映於水上。所以,取相忏就不像作法忏,可以在一之完成。它可能必天、月或年,甚至十年久的忏悔,才能成。

但是,有一份的耕耘,就有一份的收,取相忏所能除的罪,就比作法忏泛的多了,除了遮罪之外,各罪,包括性罪,也都可以得到除。
因此,梵菩戒教犯了十戒的人,要事取相忏,一旦得好相,便能罪。十戒便是波夷重戒,包括:“一戒;二戒;三淫戒;四妄戒;五酤酒戒;六四戒;七自他戒;八悭惜加戒;九嗔心不受悔戒;十三戒。十戒中有遮有性,犯了十戒的罪,可能是遮罪,也可能是遮罪加上性罪,譬如:生、偷、邪淫,便是各具遮性罪。遮罪可以由作法忏而除,但性罪仍然存在;而取相忏可以遮性二罪,自然是比作法忏殊了。
事於取相忏,不只是忏悔,是一修行。在不的佛忏悔之下,形中,就具足戒行,乃至入禅定;再由戒行禅定的功德,而成了取相忏。
三、生忏的所依所治
取相忏功效比作法忏得殊,但仍然不究竟。
取相忏作法忏都是建立在有(罪)的前提下,事忏悔的。因有――承自己造了,所以,必忏悔,以求消除。念,似乎天地般,不得有什;然而,仔探究起,就是有的。
既然有――是存在的,那又怎能除它呢?反,如果是可以由忏悔而得
除,那,就不是真正的了;否,在道理上是不通的。因,既是有的存在,又可以由忏悔而除,不是自相矛盾?存在的,就不可能除,它永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既然能由忏悔而除,那,的存在非是真、不是有自性的存在。如此,不是幻的西;幻的,才能加以除。
但是,既然是幻的,也就是空的。空的用忏悔?因此,只要我了解到的真相,知道的不,形中,就消失了,不必我再去忏悔。所以,常被忏悔者引用的《普菩行法》:“若欲忏悔者,端坐念相,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注二)段偈所表的就是生忏的道理。
生忏和作法忏、取相忏不同的是:它要根本上否定罪的存在,以到不罪,也不用忏悔的境界,而自然成了忏悔的目的。就需要智慧了,在智慧的照之下,才能照法相,了知罪不可得,作者、受者更是不可得。所以,生忏是依慧而立的。
戒定慧三,慧的次是高於定和戒的;慧也是持戒、修定所要到的目的。同,戒定都不是究竟,唯有慧,才是究竟的;戒定只是修行上要到慧的一前方便。那,依戒而立的作法忏,和依定而立的取相忏,自然也就不如依慧而立的生忏,得究竟了。
所以,作法忏只能忏除遮罪,取相忏能忏除遮性罪,而生忏除了能忏除遮性罪之外,最重要的五逆罪:父、害母、害阿、破和合僧、意出佛身血也都可以忏除。譬如:佛世有位“阿世王”,因信提婆多的教唆,便父王害,取王位,然後,自立王。不久,果前,身上,痛苦常,有後悔之心,奈已成,法挽救了,自是地中人。但後了佛陀,在佛陀睿智分析之下,令他悟到:被者、乃至者本身都不可得,那有罪呢?於是,本必入五地受的五逆罪,就在生理之下,重受的去了(注三)
事忏理忏
佛教除了作法忏、取相忏、生忏之外,我所熟知的忏法,有事忏和理忏。
什是“事忏”呢?就是依靠著有事相成忏悔的。比方:戒、、佛、念佛、持咒、想……等等,都可以是事忏。所以,前面所到的作法忏、取相忏,都於事忏。
什是“理忏”呢?就是由道理的了解,成忏悔的。比方:像前面介生忏所的:了解到性本空,罪是妄的,作者、受者,如此,形中,心的罪感便消失,到忏悔的目的――就是理忏,而生忏也便是理忏了。
注一:大正藏第四六四八五下。
注二:大正藏第九三九三中。
注三,大正藏第十二七四至四八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