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功高盖主啥意思 此人服侍七代帝王,被诬陷功高盖主,皇帝却始终信任他
此人服侍七代帝王,被诬陷功高盖主,皇帝却始终信任他 导语:此人服侍七代帝王,被诬陷功高盖主,皇帝却始终信任他 中国古代历史二十个朝代,每一个朝代的更替,伴随而出现的是英明的君主和功绩卓然的工程。但是「

此人服侍七代帝王,被诬陷功高盖主,皇帝却始终信任他
导语:此人服侍七代帝王,被诬陷功高盖主,皇帝却始终信任他 中国古代历史二十个朝代,每一个朝代的更替,伴随而出现的是英明的君主和功绩卓然的工程。但是「 ”狡兔死,走狗烹”,君主都是可以共患难,不能同享福之人,所以对于创业初期的功臣,君主都是非常忌讳的。尤其是拥有兵权的大将军,更是害怕他们功高盖主,依仗兵权自立为王。这个有史以来的传统考验着每一位君主,也考验着每一名功臣。如何避免杀身之祸,更是每一名功臣要学习的功课。纵观历史,显然大家这门课都学习的不好,几乎都不及格。不及格的结果可不是认识错误,重新学习就行的。稍不注意,就「 ”一将功成万骨枯”,更有甚者还会带来「 ”灭顶之灾”。用兵之神有韩信,身死未央宫妇人之手,忠肝义胆如岳飞,与子落狱被害。 但是凡事总有例外,唐朝将军郭子仪就是那个例外。《太平广记》评价他:「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罪"。那么郭子仪是如何做到的? 郭子仪的父亲是武人,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郭子仪从小就习武,少年就通过了武举考试,拿到了武举人的称号,进入军营开始服役。虽然在这段期间,郭子仪的官职一直在提高,但是并没有什么值得史书记载的战绩。到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叛,郭子仪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那个时候郭子仪被封为卫尉卿,充朔方节度使,率军讨伐安禄山,很快收复了包括京城长安在内的大片唐朝领土。 762年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任绛州。765年。铁勒人勾结吐蕃、回纥、吐谷浑组成了30万人大军,直扑都城长安,郭子仪临危受命只带了一万将士,后被敌人重重包围。在这个生词存亡之际,他让属下好好守卫大营,自己偷偷出去侦查敌情。敌军当中回纥部队最是兵强马壮,人数众多,郭子仪当下决定去回纥大营走一遭,没穿盔甲,没带兵器,就进了回纥大营。回纥首领一看是郭子仪,赶忙上前迎接。之前郭子仪两次从安禄山叛军手里收复失地,曾经带领过回纥兵,和他们有并肩作战的同袍情谊,回纥人称他为「 ”郭令公”,十分尊敬。所以双方并没有动武,反而把酒言欢,就是因为这次独身闯大营,不费一兵一卒就说服回纥收兵,30万大军的同盟也不攻自破。 像历代的名将一样,因为战功赫赫,郭子仪也遭到来自权臣的猜忌和谗言,有人屡次诬告他拥兵自重。郭子仪深知盛极则被疑的道理,总是战战兢兢,进退有度。所以每次在出征归来,总是先移交兵权,从不自专。当初郭子仪进攻吐蕃,父亲的坟墓突然被人挖掘,古人讲求孝道,父亲坟墓被掘,是对一个人最大的羞辱。但是郭子仪并没有陷入圈套。在返回朝廷后才流着眼泪说:「 ”臣常年带兵打仗,手下的士兵经常毁坏别人的坟墓,臣却没有能够很好地阻止。这次的事情是因为臣自己不忠不孝遭受了天谴,并不是哪个人的过错。”郭子仪这一席话,不仅使皇帝安心,也让小人没有办法借机发挥,避免了一次灾祸。 不仅大臣对郭子仪有猜疑,皇帝也是时不时会试探他的衷心,唐代宗曾经因为郭子仪战功显赫,要封他做尚书令,询问他的意见,郭子仪明白皇帝心中所想,连忙拒绝了。这也让郭子仪明白了皇帝对自己的不信任,悟透了这个道理,郭子仪开始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贪图享乐的人,到处搜集各种珍宝器具,购买良田美宅。就是为了让皇帝明白自己没有什么大的野心。 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唐朝因为有他而重获安宁,皇帝唐肃宗都说他「 ”再造唐王朝”。他在挽救整个大唐帝国于将倾之后,虽然他位高权重,却从不居功自傲,不仅获得了封官加爵,还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最终在84岁高龄寿终正寝。 郭子仪是武将的楷模,功高盖主却善始善终,可以为了大唐的苍生太平而奋战杀敌。他又很聪明,能看清朝局形势,身处权力漩涡而自我清醒。懂得人性的黑暗,自己不愿去做一个小人,既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又不会与之正面冲突。在战场上忠勇爱国,在朝堂上宽厚待人,总是以德服人、坦坦荡荡。 郭子仪也是现代人为人处世的楷模。懂得宽厚,懂得知足。面前的利益要善于取舍,如果一味贪婪索取,终有一日会作茧自缚,把自己陷入利益的深渊。 很赞哦!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