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框架 必修三历史结构图
必修三历史结构图
1.谁高中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结构图啊
高中地理新课程模块三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课时一、区域(一)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层的空间单位.(二)特征1.具有面积、形状、边界等区位特征.2.内部性质相对稳定.3.具有不同的级别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江三角洲x09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特征x09区域发展特点x09地理环境特征x09区域发展特点地理位置:x09x09地理位置:x09气候条件:x09x09气候条件:x09土地条件:x09x09土地条件:x09矿产资源:x09x09矿产资源:x09备注补充:x09x09备注补充:x09第二课时三、探究:地理环境与民居(一)北方与南方民居建筑的差异(二)产生南北方建筑差异的自然原因四、探究:江苏沿江开发的地理条件(一)地理位置(二)开发条件(三)发展方向第三课时五、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发展时期x09社会、经济、科技水平x09自然因素的影响x09农业发展特点开发早期x09落后x09阻碍农业发展x09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社会x09使用船只、改良土壤种植水稻、劳力丰富气候优越x09河流成为交通通道,土壤适宜耕种,水稻大面积种植,精耕细作x09成为我国粮食、蚕桑、棉花的主要生产基地工商业大发展时期到现在x09人口、城市稠密,人均耕地少且零碎x09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x09全国粮仓以及棉花生产的地位日益下降六、探究我国西部开发的条件与方向活动与板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一、我国西北地区的概况(一)位置(二)地形特征(三)自然特征: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四)景观特征:草原、荒漠为主,且自东向西演替二、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一)自然因素1.干旱为主的环境2.气候异常第二课时(二)人为因素1.原因:(1)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2)人类自身的活动不当2.表现:(1)过度樵采(2)过度放牧(3)过度开垦三、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第三课时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一)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二)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的威胁2.扭转土地的退化3.恢复土地的生产力(三)防治的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四)治理的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活动。
2.高中历史必修3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梳理】 一、“百家争鸣” 1. 背景: (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 评价: (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3)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时期 人物 主张 (列表) 春秋 孔子 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爱人”。
b.“德政”,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②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战国 孟子 ①政治:a.发展孔子的“仁”"为“仁政”思想。
b.发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②伦理:主张“性本善”。
苟子 ①政治: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恶”。 影响:战国后期,儒学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来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三、道家 时期 人物 主张(列表) 春秋 老子 ①哲学:a.认为世界本原是“道”强调要顺应自然。b.认为世界万物是不停地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 战国 庄子 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精神自由。 四、法家 ①集大成者:韩非子。
②主张: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主张依法治国。 ③意义: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学习探究】 1、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列表) 项目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2、如何看待儒家的“民本”思想? 提示: ①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强调“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②它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一种加强统治的策略。
③虽然它与我们当前提倡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知识梳理】 一、从“无为”到“有为”(新儒学的背景) (1)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 但诸侯国的势力日益猛涨,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形势发展需要。
二、董伸舒的新儒学 1. 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 改造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2. 内容: (1) 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3) 针对为人处世道德标准, 提出“三纲五常”儒家道德观。
3.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4.根本目的:神化专制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三、主流地位的确立 (1) 原因: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其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 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②将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规定为教科书。
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国家兴办太学;地方设立郡县学校,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 结果 ①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②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学习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提示: ①地位: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②主题: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新儒学谈论神学。 ③功能: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新儒学是为现实政治服务。
第3课 宋明理学 【知识梳理】 一、三教合一 1.儒学:在汉武帝的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2.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3.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4.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5.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既尊道、立佛、崇儒。 二、程朱理学 1. 背景: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北宋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 内容: (1) 二程的思想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
3.历史必修三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 旷日持久的战争 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1 巴黎和会 2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3 华盛顿会议 4 维护和平的尝试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3 走向世界大战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8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探究活动课一 世界大战的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 两极格局的形成 2 冷战的开始 3 美苏争霸 4 两极格局的结束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 朝鲜战争 2 越南战争 3 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4 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5 南亚次大陆的冲突 。
4.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7.18课的内容结构图
第17课 md思想 【知识梳理】 一、发展阶段、内容及著作 发展阶段 时间 内容 主要著作 酝酿 五四运动时期 创办《湘江评论》,转为共产主义者;参加中共一大,成为党的缔造者之一。
国民革命时期 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初步形成 土地革命时期 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走向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 创造性地提出中国革命的“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共七大上, 确立md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丰富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后 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工作中心、方针、基本政策和总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国家学说,为新中国做了政治理论准备。
《论人民民主专政》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其他 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 提出了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影响: (l) 理论方面:md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是gcdzg全党智慧的结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实践方面:md思想是gcdzg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它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学习探究】 1.如何理解md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 (1) md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 (2) md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它们在立场、观点、方法、基本原理上是一致的。
(3) md思想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 它不仅在内容上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许多新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 使马克思主义以中国自己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2.归纳md思想的特点。
提示:(1)md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md思想是gcdzg集体智慧的结晶。
(3)md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知识梳理】 一、dp理论 l. 产生背景:1978年底, 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 dp发表讲话, 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 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 形成发展: ①1978年底, 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 ②1982年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③1987 年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④1992年“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各方面工作的“三个有利于”是非标准。
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用dp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明确下一步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⑥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dp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人党章。
⑦80年代后,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 3. 评价:dp理论解决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发展的关键问题,继承和发展了md思想, 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余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 背景: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2. 内容: 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地位: ①是一个完整、科学的思想体系, 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②2002年, 中共十六大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
【学习探究】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 思想理论 三民主义 md思想 dp理论 “三个代表”思想 标志性会议同盟会成立 中共七大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核心或精髓 民权主义 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执政为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解决的问题 民族独立、民主共和、民众生存,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发展 1924年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过渡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 地位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使中国人民醒过来 指导革命和建设,使中国人。
5.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写作、沟通、演讲、管理、会议等,运用思维导图带来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诸多行为表现:(1)成倍提高你的学习速度,更快地学习新知识与复习整合旧知识。
(2)激发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3)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你将能够达成众多你想达成的目标,包括: 快速的记笔记,顺利通过考试,轻松的表达沟通、演讲、写作、管理等等!(4)向你喜欢的优秀人物学习,并超越你的偶像和对手。
(5)、让您尽快掌握思维导图这个能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图解工具。它能同时让您运用大脑皮层的所有智能,包括词汇,图象,数字,逻辑,韵律,颜色和空间感知。
它可以运用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帮助您更有效地学习,更清晰地思维,让您的大脑最佳表现。 应用领域 从思维导图的特点及作用来看,它可以用于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任何一个领域里。
1、作为个人:计划,项目管理,沟通,组织,分析解决问题等; 2、作为学习者:记忆,笔记,写报告,写论文,做演讲,考试,思考,集中注意力等; 3、作为职业人士:计划,沟通,项目管理,组织,会议,培训,谈判,面试,评估,掀起头脑风暴等。 所有这些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您的效率,增强思考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以及提升您的注意力和工作乐趣。
qq 79 9230 332。
6.高中必修3历史前三个单元的复习框架
历史必修模块(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1.1诸子百家及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商鞅;墨家:墨子。
3.1.2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 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1.3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⑴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扩大受教育者范围。
②“因材施教” ⑵政治思想:①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仁者爱人)和“礼”(克己复礼)。 ② “为政以德”,体现了民本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发展儒家思想) ①核心思想: “仁政” ②重民,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
④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发展儒家思想) ① 主张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3.1.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纲常学说 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法家思想2.影响: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巩固国家统一。
②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1.5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对儒学的发展1.代表:程朱理学: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思想:17页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思想:17-18页2、对儒学的发展: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人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3.1.6明清时期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及其对儒学的发展 (B)1.李贽:(明朝后期的思想家)著作有《焚书》《藏书》等 ①否认孔孟思想权威。
②提出人皆有私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共同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工商皆本”。 ③思想上:经世致用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3. 6. 1古代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人文精神的内涵1)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及观点2)人文精神内涵:52页3)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4)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3. 6. 2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1)文学三杰:薄伽丘《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美术三杰及作品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它倡导个性解放。4)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认为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得救。
即“因信称义,信仰得救”。3. 6. 3四位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国家 人物 代表作 主要观点 备注 法 国 伏 尔 泰 ①猛烈抨击天主教会②倡导君主立宪制。
③提倡平等和自由 孟 德 斯 鸠 《论法的精神》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其学说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卢 梭 《社会契约论》①人民主权②天赋人权③提倡“社会契约论” 德意志 康 德 《纯粹理性批判》人非工具 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63页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3. 2. 1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①西汉时就发明了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③造纸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指南针:①战国时期发明司南;②北宋时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③13世纪传入西欧 印刷术:①隋唐雕版印刷术,《金刚经》;②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中期传到欧洲。火药:①唐末,火药已用于战争。
②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多领域。③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①造纸术和印刷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和思想解放,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②火药——有利于增强资产阶级力量一战胜封建势力; ③指南针——有利于地理大发现和世界市场开拓。.3. 2. 2古代中国天文、数学、医学和农学等科技成就 数学:东汉《九章算术》,标志古代数学体系形成。
天文:《石氏星表》世界最古老星表;张衡水云浑象仪、郭守敬简仪;农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元朝王祯《农书》、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有西方科学知识);历法:元朝郭守敬《授时历》;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末年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医学巨典”。3.2.3汉字、。
7.历史必修三知识框架 记住是框架 不是知识点
保证全是框架啊 优点是较为简洁 嗯。有一些太简洁,你适当补充一下就行了。不过全部要点里面都有了,还算全吧。望采纳!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