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徐庶向刘备举荐了谁 三国徐庶_关于三国里的徐庶
三国徐庶_关于三国里的徐庶
关于三国里的徐庶
俗话说: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进曹营后未为曹操献一谋,出一策
但曹操之所以不杀他是因为曹操量徐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尽管他不出一谋一策,但他也不可能走出曹操的手掌心去辅佐其他的君主
既然对自己没有威胁又何必差那一口饭呢?何况他是徐庶,徐元直
留之可恨,杀之可惜
不如让他善终
三国演义徐庶是哪国的谋士
是魏国(曹魏政权)的谋士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先是化名单福辅佐刘备(当时刘备还没有建立蜀汉政权),后来曹操将徐庶之母骗到许都,以此逼迫徐庶转投,其母因此自杀,徐庶深恨曹操,终身不为曹魏出谋划策。
徐庶曾被曹操派到樊城劝降刘备(第四十一回)。
徐庶后跟随曹操参加赤壁之战,识破庞统的连环计,在庞统建议下,主动请命去散关防守马腾、韩遂,逃过赤壁大火。(第四十八回)之后小说中就再没有交代了。
三国里面徐庶是怎么死的?
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诸葛亮三出祁山,北伐中原。他听到徐庶归曹入魏后的经历,不禁为自己好友的一生而叹息不已。
可见徐庶并不是死于臧霸之手。
请问,谁知道三国中徐庶最后去哪儿了?
曹操欲拉拢徐庶,于是程昱取来徐庶老母,用伪书赚徐庶来降。徐庶临走前向刘备“走马荐诸葛”,并立誓在曹营“终身不设一谋”。后徐庶跟随曹操参加赤壁之战,在庞统建议下,主动请命去散关防守马腾、韩遂,逃过赤壁大火。

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诸葛亮三出祁山,北伐中原。他听到徐庶归曹入魏后的经历,不禁为自己好友的一生而叹息不已。
到最后,徐元直应该是在魏国郁郁而终了。
《三国演义》里面那个徐庶后来怎样了?
你还记得《三国演义》里面有一个叫徐庶的人吗?
徐庶现在能够被人们所知,得益于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先前投在刘备的门下做谋士,后来曹操使用反间计掳走了他的母亲,众人皆知徐庶是一个大孝子,自古以来忠孝难两全,无奈之下被逼投了曹操。
徐庶其人,真乃大丈夫也,令人钦佩!徐庶走之前可能已经猜到自己有去无回,所以极力向刘备举荐了两个人,得此二者其一者便能得天下。这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卧龙凤雏”,后来刘备得到二者而终究没有夺得天下,实在是天命如此呀!
徐庶在刘备门下时,帮助刘备做了不少事情,只可惜这惺惺相惜的二人没有缘分,徐庶后来到了曹营,真的基本上就是一言不发,有几次曹操点名徐庶,徐庶也找借口推脱不言。
以曹操的狡猾,他恐怕早已识破了徐庶的故意推诿,不过曹操并没有拿他不怎样。曹操天下枭雄也,可他爱才惜才确实真的,曹操门下广聚天下英雄才俊,杨修恃才傲物曹操也是一忍再忍最好痛心杀了杨修。
后来《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到徐庶的归宿,徐庶也没有进入政治舞台,留给了读者无尽的悬念。
民间流传过一个关于徐庶的传说,徐庶独自一人外出闲走,在山谷中发现一具头脸俱为野狼所伤至死的尸体。于是,徐庶计上心来,脱下自己的服饰,换上死者的衣冠,金蝉脱壳飘然而去。
曹操赤壁大败返回许昌后,听说徐庶为狼所噬的消息后既好笑又痛惜,从爱才的心理出发,终生派人守护徐母之墓。
至于徐庶,后来在三国中还有出现,就是刘备为关羽报仇伐吴之时,虢亭大战,关兴追赶吴将潘璋,夜宿山庄,遇到一位长者供奉关羽之像,这位老者,据说就是隐居的徐庶。
徐庶其人,真君子也!虽然在电视剧中露脸不多,但却让人印象深刻。
三国演义中有关徐庶的故事
徐庶的出生年月因史书无载而无法考证,但依据史籍记载其活动情况来看,他出生于汉灵帝建宁年间(168——172年)。徐庶在少年时代,非常敬慕那些嫉恶如仇、扶危济困的武林侠士,矢志要做一名顶天立地的大侠。为了实现这一宏愿,自幼拜师学艺,苦练武功,结交同道侠友,探讨切磋各个流派艺技。待学有所成之后,便游历四方,做一些除暴安良、扶危济困的侠行善举。徐庶很快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少年侠士。?
东汉灵帝中平末年(188年),徐庶的一位朋友因与当地一家豪门恶霸结怨而被害得家破人亡,万般无奈之际,只好请少侠徐庶为其报仇雪恨。徐庶接受朋友的请求后,以白色垩(音è)泥涂抹面孔,只身闯入恶霸家中,一剑刺死了这个仗势欺人、为害一方的恶徒。徐庶正要离去,不幸被闻讯赶来的大批官差包围。因寡不敌众,失手被擒,官府对徐庶进行了严酷审讯,徐庶出于江湖道义,始终不肯说出事情真象。又怕因此株连母亲,尽管受尽酷刑,也不肯说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官府计穷,派人将徐庶绑在刑车的立柱上,击鼓游街,要老百姓来辩认他的身份。老百姓感于徐庶行侠仗义,为地方除去一霸,所以无人出面指认。官府也无可奈何,后经徐庶的朋友上下打点,费尽周折,终于将其营救出狱 这次事件,在徐庶思想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他认识到仅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铲除人间不平事,诛尽天下害人虫。审时度势,又见东汉王朝日趋腐朽,诸侯割据,烽烟四起,决心弃武从文,掌握一身治国用兵的本领,造福于天下苍生。自此以后,徐庶告别武林诸友,摒弃刀枪剑戟,潜心读书求学。初进学馆时,同窗得知他曾以武犯禁,都不愿与他来往。徐庶对此毫不介意,依然我行我素,孜孜不倦地投入学习。由于他学习勤奋,天资聪颖,学习进步很快。加上他为人忠厚诚恳,豁达大度,很快就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谅解。在学馆求学期间,与同郡的石韬(字广元)志趣相投,成为亲密无间的好友。?
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年),汉室衰微,悍臣专政,中原大地群雄并起,混战连绵。徐庶、石韬为避战乱,举家南迁到荆州地区。在荆州,徐庶结识了客居此地的崔州平、孟公威和诸葛亮、庞统等人。在与诸葛亮的交往中,徐庶为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人的见解、对时局敏锐的观察判断力和独到的治国用兵之术所倾倒。诸葛亮也对徐庶出众的才学,高尚的人品而敬仰。两人来往频繁,推心置腹地畅谈天下大势,品评当时豪杰,探讨治国用兵之道。徐庶对诸葛亮以春秋名相管仲、战国名将乐毅自喻,深信不疑。
?
徐庶客居荆州时,荆州牧刘表多次礼聘徐庶出仕。但徐庶观刘表其人,以为此公虽号称皇室宗胄,颇有礼贤下士之名,但骨子里却优柔寡断,知善不能举,知恶不能去,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徐庶坚辞不就。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在中原地区战败的刘备来投靠刘表,刘表对他心怀疑惧,让他屯兵新野抵挡曹操。徐庶通过观察,发现刘备胸怀大志,才略过人,并能够善待部属,素有人望。于是就前往新野拜见刘备。刘备正刻意结交荆襄一带的有识之士,对颇有名气的徐庶前来投靠,喜不自胜。刘备非常器重徐庶的才干和人品,当即把他留在营中并委以重任,让他参与整顿军事,训练士卒。?
建安九年(204年),刘备乘曹操出兵河北攻邺城之机,出兵掠地,北至叶县附近。留守许昌的曹魏大将夏侯敦带于禁、李典等出兵抵御。因刘表拒绝出兵相助,刘备兵弱将少难挡曹军。在这危机关头,徐庶建议放火烧寨,佯装退兵,然后派关羽、张飞、赵云等领兵埋伏以待曹军追兵。夏侯敦不知其中有诈,不顾李典的劝阻,同于禁率轻骑追击刘备。刘备埋伏的军队同时发起进攻,将曹军团团围困,曹军伤亡惨重。刘备反败为胜,有惊无险,这才从容收兵,返回新野。?
徐庶卓越的军事才能,令刘备大喜过望,盛赞他有王佐之才。徐庶极力谦让,称自己的才学远远无法同诸葛亮相比,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过去刘备在荆州曾拜访过阳翟的“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也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如今见徐庶又极力推荐诸葛亮,当即就产生了招募延揽之心。他想委托徐庶代表自己,礼聘诸葛亮出山。徐庶婉辞,他指出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能,人称“卧龙”先生,得其能安天下。对这位盖世奇才,不是贸然能请得来的,建议刘备亲自前往。刘备为图霸业,求才若渴,他不惜降尊纡贵,三顾茅庐,虔诚之心终于感动了诸葛亮,接受了刘备的邀请,于207年出山辅佐刘备,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这时刘表已亡,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率军民二十多万人南撤。在曹军追及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辎重全失。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掳获,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庶得知此讯,痛不欲生,含泪向刘备辞行。他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大业,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将军身边也无济于事,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刘备虽然舍不得让徐庶离开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
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诸葛亮三出祁山,北伐中原。他听到徐庶归曹入魏后的经历,不禁为自己好友的一生而叹息不已。?
徐庶一生,虽然命运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最终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但他忠直坦诚、孝敬亲尊、力荐英才的人格品德将永传后世。
三国时候,徐庶是怎么死的.死时多少岁?
徐庶:《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徐庶辞了曹操,与臧霸便行。”此后便不知去向。
曾看到一部有关三国的评话,倒是对徐庶离开曹营后的去向做了交待,颇具意味似可一听:徐庶和臧霸离开赤壁之后,来到长安,因为原本就是自己造的谣言,所以必然没有战事发生。一天,徐庶独自一人外出闲走,在山谷中发现一具头脸俱为野狼所伤至死的尸体。于是,徐庶计上心来,脱下自己的服饰,换上死者的衣冠,金蝉脱壳飘然而去。曹操赤壁大败返回许昌后,听说徐庶为狼所噬的消息后既好笑又痛惜,从爱才的心理出发,终生派人守护徐母之墓。至于徐庶,后来在三国中还有出现,就是刘备为关羽报仇伐吴之时,虢亭大战,关兴追赶吴将潘璋,夜宿山庄,遇到一位长者供奉关羽之像,这位老者,据说就是隐居的徐庶。
以上之说,明显有演义的成分,可信度不高,但是对于徐庶这样一位有智有情的人才来说,我却宁可相信这是真的。
旧版三国演义中的徐庶是谁扮演的?
旧版三国演义中的徐庶是翟万臣,旧版三国演义即是1994年拍摄的电视剧《三国演义》。
人物介绍:
翟万臣(1949年11月—):男,汉族,初中学历,总政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语言朗读协会会员,曾任总政话剧团副团长。
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改编,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制作,王扶林担任总导演,蔡晓晴、张绍林、孙光明、张中一、沈好放任分部导演,孙彦军、唐国强、鲍国安、吴晓东、陆树铭、李靖飞、洪宇宙、魏宗万、张光北主演,总投资1.7亿元人民币。
该剧演述的是三国时代的故事,是魏、蜀、吴的兴亡史,共分为《群雄逐鹿》(1—23集)、《赤壁鏖战》(24—47集)、《三足鼎立》(48—64集)、《南征北战》(65—77集)、《三分归一》(78—84集)五大部分。着重表现的是乱世中多个政治集团间错综复杂、紧张尖锐的斗争;这种斗争发展成为连接不断的对政治权力的争夺和军事冲突,造就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将近一个世纪中的风云变幻。
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
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舍。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三国演义》中徐庶外貌特点是什么?
是:“皂绦乌履,长歌而来。歌曰: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玄德回马入城。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忽见市上一人,葛巾布袍。”。
关于徐庶在《三国志》描写如下:庶《三国志》无传,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进入曹营。后来这件事被艺术加工,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称赞,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徐庶本名徐福(三国演义中因对史书的误解错将其名改为单福),本是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中平末,尝为人报仇,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刘备屯驻新野时,裴松之引注《魏略》中记载有 是“葛巾布袍、诸葛亮,白垩突面,被发而走,击鼓以令于市廛,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为使所得,问其姓字,得脱。于是感激,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维磔之。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皂绦乌履”。“
徐庶的特色:
表现有限,基本是个小诸葛亮。包括斗阵法破曹仁八门金锁阵,包括猜到曹仁的夜袭反制之,并反客为主袭取樊城。风格非常的诸葛亮。但表现有限,仅止于此。
特色还包括有过杀人逃亡前科、大孝子、和刘备感情甚好、入曹营一言不发等热血狂士属性。因为赤壁求教庞统一事显出小计划上不如庞统。
三国里面的徐庶厉害吗?
文武兼备的帅才,是与周瑜、陆迅、庞统等的一流人物。徐庶,字元直。本一剑客(二流的),因杀人被官府通辑,化名单福。后师从水镜先生。投刘备,屡破曹兵。后被曹以其母相逼骗走了,后身在曹营却不出一计。赤壁之战时其从看破庞统的连环计,可见一般。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