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袁世凯正反评价 袁世凯历史评价

火烧 2022-02-15 22:50:17 1077
袁世凯历史评价 1.对袁世凯的评价要一分为二,从功与过这两个方面分开来答:袁世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争议的是戊戌告密事件,与日签署《二十一条》,洪宪帝制等。他是北洋军阀首领,在辛亥革命后
袁世凯正反评价 袁世凯历史评价

袁世凯历史评价  

1.对袁世凯的评价

要一分为二,从功与过这两个方面分开来答:

袁世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争议的是戊戌告密事件,与日签署《二十一条》,洪宪帝制等。他是北洋军阀首领,在辛亥革命后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捍卫国土,维护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建立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陆军,创立近代司法和教育制度。期初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等,后悍然称帝。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没有了首领,从此中国陷入了数十年民不聊生的军阀混战状态。

2.对袁世凯的客观评价

【袁世凯】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有功之人。袁世凯从1903年起在中国搞军事现代化,在华北组建了6个师的新军,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新式军队。他先后雇佣了德国、日本的教官,并且办了步、炮、骑、工兵,甚至设立了现代化的通讯兵学校。北洋系军事人才济济,有5个先后当上了中华民国的总统或总理。袁世凯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建立巡警制度的人。

1900年以前,中国的城市里没有巡警,维持治安由驻防军或衙役负责。租界出现以后,中国人看到西方的警察。1902年,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期间,在直隶省城保定建立了巡警总局和分局,并参照外国拟定了中国最早的《警务章程》。1905年,清廷在北京、天津也建立了巡警制度,4年后,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了巡警。直隶总督任上,袁世凯推行新政的主要成绩是支持创办实业、发展商业,地点主要在天津。1900年以前,天津民族资本企业不过四五家,袁世凯重用周学熙,创办直隶工艺总局,几年后发展到一边办厂,一边办相关学堂,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的实业中心,其中机器造纸、织造、电灯、自来水、烟草企业,特别是年产水泥20万桶的启新洋灰公司,都是全国规模最大的。

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一个国际性的实业博览会)上,参观了直隶馆的实业家张謇在当天日记中写道:“袁世凯确能干事,此人与别人毕竟不同,在工业上尤有擅长过人之处,远远胜过了江苏。”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上创办的各式新式学堂不下几十所,除了小学、中学、大学,还包括专科、技术、师范、医学、政治、军事等多种学堂。1905年,他督修了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他出面筹钱,资金很快到位,进口的钢轨、枕木、机器、器材还都免了税;他任命当年的“留美幼童”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兼办路务。这段铁路虽然只有170多里长,但途经居雍关、八达岭,地形复杂、工程难度高。两年后,袁世凯奏请朝廷任命詹天佑出任汉粤川铁路总办。此外,新易铁路、中国和比利时合资建成的芦汉铁路,都有袁世凯的功劳。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在“节制资本”思想的影响下,反对保护私有财产,而北京临时政府提出“保护私产”、“经营自由”。财产私有,主要表现在“土地私有”,当时大批旗人变相出卖土地,许多封建官地和公田转到私人手里。譬如,从1910年至1929年,黑龙江省95%的土地归私人所有。

北京民国政府解除了呈请开办企业的若干限制,从1912年到1914年这3年间,新开的工厂为4000家,民族资本兴建的面粉厂、火柴厂、卷烟厂、造纸厂以及采煤、冶炼企业,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袁世凯自己更是新式工业的直接投资者和参与者,他投资了开滦煤矿、启新洋灰公司和自来水公司并拥有股票。史学唐德刚曾断言:尽管有私利交织其间,但袁世凯在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路上确实做了很多实事,比孙中山做得多!

3.客观评价袁世凯

对政治人物,与其追究其道德,不如认真关注他在制度建设上的取向和作为,那才是影响深远的东西。

史学家们大都会同意,在大清帝国袁世凯是个颇为前卫的人物。从1895年开始的变法维新运动中,他是强学会的支持者,严复的朋友;除了小站练兵成绩突出外,所上奏章,谈论国事也颇有见地。

进入20世纪,身为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推行新政成绩最为显著。 大清王朝最后10年推行新政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废除科举,实行新的教育制度。

促使朝廷当机立断,在1905年开始永远废除科举的就是袁世凯和张之洞。而兴办学堂最多的也是他所管辖的直隶(今河北省)。

他的精明之处还表现在吸取过往改革受制于原有官吏而失败的教训,非常重视“开官智”,把现有官吏的重新培训摆在突出地位。 在政治体制改革和建立新的社会管理体系方面,直隶也走在全国前列。

全国首次地方选举是1907年的天津市政选举。这是他努力推行的地方自治运动的成果之一。

义和团事件后,规定中国不准在天津地区驻军,精明的袁世凯训练三千警察进驻这个地区,维护了主权和地方治安。用警察取代衙役管理社会治安,应该说是一个进步。

在经济领域,发展工商企业也用力很勤,成绩显著;有的项目至今仍在继续发挥作用。中国人今天仍热情传颂詹天佑修京张铁路的功绩,但往往不了解这条铁路的决策、资金筹措,包括决定用中国人和中国资金修建等等主要是袁世凯的功劳。

一位美籍华人史家说:“它(京张铁路)是由袁发起、提出和取得的惊人成就。” 以往史学家认为袁世凯是被政治错误埋葬的。

但即使在政治领域,也有许多事件是值得推敲的。一是袁世凯的称帝问题。

他的称帝是君主立宪,是有别于封建的帝制的。他是参考了当时比较强大的英日等国的国体。

二是签订21条。随着日本等国一些档案的解密和观看袁世凯签订21条的手迹及签订21条前后他的言行,袁世凯在此事件中是没有大错的。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唯一能作的,也就是用艰苦的谈判,来换取一些对自己国家有利的条件。在当时,即使换了别的势力,别的人当政,也只能这样了。

所以最后21条被迫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接受了。5.9国家定为国耻纪念日,说是奇耻大辱,这确实是的。

不过在签字之前的5.8日,袁世凯就向全国通报,说不得已,只有签了,这实际上是奇耻大辱。在国人说这是奇耻大辱之前,他都承认这是奇耻大辱。

在签订以后,袁世凯又下了一道手令:不经政府批准,有租让给外国一寸土地者,以国贼论处。当时的这种谈判,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没有办法。

当时中国留学海外的精英胡适就说:这个谈判应该说在之前中国的历史当中,是没有过的,该柔的时候柔,该刚的时候刚,争取到了对自己最大的退让。王芸生在30年代初编辑的《60年来中国与日本》的时候也说,在回顾整个谈判,袁世凯的指挥和领导,应该说是没有大错的。

当年的一些历史学家也都肯定了当时21条的交涉。所以说他拱手卖国,是没有历史依据的,陈伯达给他的窃国大盗的“谥号”也是偏颇的。

至于出卖戊戌变法和暗杀宋教人,更是缺乏确凿证据。 除此之外,在政治领域反而有一些是应该肯定的: 首先,执政第一年就制定了《国会组织法》,接着又依法进行选举,并在1913年初召开了国会。

其次,1913年1月9日公布《文官考试法》,表明他有意建立现代国家机关。其中规定文官高等考试,以国法学、刑法、民法、国际公法、行政法、经济学和财政学七种为主科,一定要考。

商法、政治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通商约章等五种为附科,应试者自择其一。 再次,他推行军民分治,一再下令军警不得干预政治,也是完全正确的。

总的看来,他在制度层面的施政有可取之处,不能一概抹煞。

4.如何评价袁世凯

公正评价袁世凯 史学家们大都会同意,在大清帝国袁世凯是个颇为前卫的人物。

从1895年开始的变法维新运动中,他是强学会的支持者,严复的朋友;除了小站练兵成绩突出外,所上奏章,谈论国事也颇有见地。进入20世纪,身为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推行新政成绩最为显著。

在政治体制改革和建立新的社会管理体系方面,直隶也走在全国前列。全国首次地方选举是1907年的天津市政选举。

这是他努力推行的地方自治运动的成果之一。义和团事件后,规定中国不准在天津地区驻军,精明的袁世凯训练三千警察进驻这个地区,维护了主权和地方治安。

用警察取代衙役管理社会治安,应该说是一个进步。 在经济领域,发展工商企业也用力很勤,成绩显著;有的项目至今仍在继续发挥作用。

中国人今天仍热情传颂詹天佑修京张铁路的功绩,但往往不了解这条铁路的决策、资金筹措,包括决定用中国人和中国资金修建等等主要是袁世凯的功劳。 一位美籍华人史家说:“它(京张铁路)是由袁发起、提出和取得的惊人成就。”

即使在政治领域,也有许多事件是值得推敲的。一是袁世凯的称帝问题。

他的称帝是君主立宪,是有别于封建的帝制的。二是签订21条。

随着日本等国一些档案的解密和观看袁世凯签订21条的手迹及签订21条前后他的言行,袁世凯在此事件中是没有大错的。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唯一能作的,也就是用艰苦的谈判,来换取一些对自己国家有利的条件。

出卖戊戌变法和暗杀宋教人,更是缺乏确凿证据。 除此之外,在政治领域反而有一些是应该肯定的: 首先,执政第一年就制定了《国会组织法》,接着又依法进行选举,并在1913年初召开了国会。

其次,1913年1月9日公布《文官考试法》,表明他有意建立现代国家机关。其中规定文官高等考试,以国法学、刑法、民法、国际公法、行政法、经济学和财政学七种为主科,一定要考。

商法、政治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通商约章等五种为附科,应试者自择其一。 再次,他推行军民分治,一再下令军警不得干预政治,也是完全正确的。

总的看来,他在制度层面的施政有可取之处,不能一概抹煞。

5.历史对袁世凯的评价,有着怎样的争议呢

袁世凯称帝的正面意义 要谈袁世凯,必须抛开历史课本的有色眼镜来看,袁世凯一生有三个重要的时期,在朝鲜,办新政和辛亥革命。

在朝鲜,所谓弱国无外交,相信会在他的人生观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而日本,通过君主立宪形成的强大,也会让他对与革新前的日本相似国情的中国的出路有了一点模糊的认识。即在一个强有力的统治阶层的领导下进行于世界潮流同步的资本主义改革,而当时只能依靠汉丨人官僚来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的满人政丨府显然已经无法做到这一点。

那么,该由什么样的统治阶层来完成这一变革?这个时期的袁世凯肯定还在考虑和观望着。 小站练兵,是袁世凯涉足新政的一开端,但新政并不是他主导的,而是旧湘淮系崛起的官僚如李鸿章和张之洞所领导的,这一时期,是占据着中华大地绝大多数的汉丨人领导阶层迅速从满人的统治下攫取权利的黄金时代,这一变化在八国联军进北京这一被后世视为国耻的事件中达到高潮。

当时北洋领袖李鸿章在广州正和香港的英军策划东南互保,即如果八国联军有推翻清政丨府的念头,则约束京津一代的袁世凯的武卫右军等新式北洋军队作壁上观,而远离清廷统治中心的东南各省伺机独立,以英国为保护,并看形势来夺取中国政权,南洋领袖张之洞也约束自己的故系将领的部队不得参战(当时新军的编成分两部分,即以直隶的北洋新军袁世凯部和以湖北为中心的南洋新军),所以造成了当时北京附近空有十几万装备精良的新式陆军和数倍的巡防营旧军,而清政丨府却只能依靠装备着大刀长矛的义和团和装备落后的由甘军组成的武卫后军来抵抗的局面,迅速的失利是很正常不过的事,事后,李鸿章等看全国形势,推翻请政丨府的时机依旧不成熟,也不可能得到狡猾的不愿意看到中国强大的洋人的支持,故出来善后。此后旋死,由袁世凯接收了其北洋势力。

在这一时期,袁世凯随着对北洋新军的掌握,显然已经意识到,由占人口多数的汉丨人来统治中国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而当时列国环饲,都愿意用清廷来限制中国的崛起,加上很多省份还是满人控制政权,对于长期任职于中央的袁世凯来言,他是不愿意用激烈的手段来夺取政权的,因为这必然将导致国家的分裂。所以,他采用的是一种渐进式的夺权。

辛亥革命,一日之间,中国半数土地易帜,让袁世凯不得不接受暴力革命的方式,但随着和孙文的会谈,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迅速崛起,成了一个迷茫的疑问。 首先,中国各省用一种自发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清政权,虽然各省打着革命的旗号,但真正奉行同盟会命令的也只有江西的李烈钧,云南的蔡锷是梁的学生,主张的是君主立宪,山西的阎西山,关起门来做皇帝,湖北的黎元洪,主要是南洋新军的将领在主导,根本没把同盟会放在眼里,其他各省,甚至有很多不过是清政丨府的旧官僚换个门面而已。

这样一个群雄割据的局面,需要怎样一种力量来统一?毫无疑问,这是需要一个纽带的,袁世凯首先想到的是同盟会,用政谠的理想和凝聚力来把各省联系起来,于是,袁世凯和孙中山的北京之谈便出现了。 然而,北京会谈,总体来讲却让袁世凯非常失望。

首先,同盟会的精神领袖孙中山,本身就是一个在国外长大的假国人,除了空洞的口号,毫无能力,在个人能力上,他居然幼稚的对袁世凯说,中国的未来就在于三件事:第一是推翻满清,这一点已经完成;第二,在十年训练一百万新式陆军,来获得国家的稳定和抵御外辱;第三,修十万里的铁路,来振兴经济,因为美国就是依靠铁路,完成了飞速的国力的积累的。一百万新式陆军要多少军费?孙大炮大概觉得加加税就解决了。

如果中国的民族实业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使修成十万里铁路,又有什么用处?袁世凯对孙的个人虽然在公开场合进行了大大的褒扬,但私下里,是什么想法,大家完全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组织形式上,同盟会也完全不具备一个谠派所应有的凝聚力,当时的同盟会只是一种非常松散的组织,大家的目的就一个——推翻满清,推翻满清后怎么做?事实证明,同盟会最后连自己控制的省份都摆不平! 于是,袁世凯把眼光投向了日本,小小的日本是通过什么来团结国家的上层建筑的?忠君,爱国!这是一种精神的纽带,让日本的武士和商人们放弃了个人的利益,而投身帝国复兴的大业中来的。

而中国人,所缺少的不正是一种共同的精神信仰么?看看各省割据的军阀,甚至北洋派系的内部,所有失去理想的人们只能拼命的攫取经济利益,用纸醉金迷来掩盖自己精神的空虚。其实,一直以来,中国人民都不缺少爱国的精神,即使恶劣如东陵大盗孙殿英之流,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曾英勇的率领军队打过几次硬仗。

被历史课本骂臭了的大军阀段祺瑞,吴佩孚在下野后也都拒绝过出任日伪政权的高官。中国人,愿为国士的执拗从未缺少过,缺少的,只是一个前进的方向。

当时辛亥革命芳举一年,帝制在当时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要推翻帝制的是一小撮有着海归背景的精英群体。认不清这一点,就难以理解当时发生的事情,就难以理解康有为的保皇谠,张勋的辫子军,辜鸿铭的不剪辫子,杨度的筹安会,鲁迅的小说《阿Q。

6.求袁世凯的历史评价

公正点的 评价 公正评价袁世凯 对政治人物,与其追究其道德,不如认真关注他在制度建设上的取向和作为,那才是影响深远的东西。

史学家们大都会同意,在大清帝国袁世凯是个颇为前卫的人物。从1895年开始的变法维新运动中,他是强学会的支持者,严复的朋友;除了小站练兵成绩突出外,所上奏章,谈论国事也颇有见地。

进入20世纪,身为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推行新政成绩最为显著。 大清王朝最后10年推行新政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废除科举,实行新的教育制度。

促使朝廷当机立断,在1905年开始永远废除科举的就是袁世凯和张之洞。而兴办学堂最多的也是他所管辖的直隶(今河北省)。

他的精明之处还表现在吸取过往改革受制于原有官吏而失败的教训,非常重视“开官智”,把现有官吏的重新培训摆在突出地位。 在政治体制改革和建立新的社会管理体系方面,直隶也走在全国前列。

全国首次地方选举是1907年的天津市政选举。这是他努力推行的地方自治运动的成果之一。

义和团事件后,规定中国不准在天津地区驻军,精明的袁世凯训练三千警察进驻这个地区,维护了主权和地方治安。用警察取代衙役管理社会治安,应该说是一个进步。

在经济领域,发展工商企业也用力很勤,成绩显著;有的项目至今仍在继续发挥作用。中国人今天仍热情传颂詹天佑修京张铁路的功绩,但往往不了解这条铁路的决策、资金筹措,包括决定用中国人和中国资金修建等等主要是袁世凯的功劳。

一位美籍华人史家说:“它(京张铁路)是由袁发起、提出和取得的惊人成就。” 以往史学家认为袁世凯是被政治错误埋葬的。

但即使在政治领域,也有许多事件是值得推敲的。一是袁世凯的称帝问题。

他的称帝是君主立宪,是有别于封建的帝制的。他是参考了当时比较强大的英日等国的国体。

二是签订21条。随着日本等国一些档案的解密和观看袁世凯签订21条的手迹及签订21条前后他的言行,袁世凯在此事件中是没有大错的。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唯一能作的,也就是用艰苦的谈判,来换取一些对自己国家有利的条件。在当时,即使换了别的势力,别的人当政,也只能这样了。

所以最后21条被迫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接受了。5.9国家定为国耻纪念日,说是奇耻大辱,这确实是的。

不过在签字之前的5.8日,袁世凯就向全国通报,说不得已,只有签了,这实际上是奇耻大辱。在国人说这是奇耻大辱之前,他都承认这是奇耻大辱。

在签订以后,袁世凯又下了一道手令:不经政府批准,有租让给外国一寸土地者,以国贼论处。当时的这种谈判,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没有办法。

当时中国留学海外的精英胡适就说:这个谈判应该说在之前中国的历史当中,是没有过的,该柔的时候柔,该刚的时候刚,争取到了对自己最大的退让。王芸生在30年代初编辑的《60年来中国与日本》的时候也说,在回顾整个谈判,袁世凯的指挥和领导,应该说是没有大错的。

当年的一些历史学家也都肯定了当时21条的交涉。所以说他拱手卖国,是没有历史依据的,陈伯达给他的窃国大盗的“谥号”也是偏颇的。

至于出卖戊戌变法和暗杀宋教人,更是缺乏确凿证据。 除此之外,在政治领域反而有一些是应该肯定的: 首先,执政第一年就制定了《国会组织法》,接着又依法进行选举,并在1913年初召开了国会。

其次,1913年1月9日公布《文官考试法》,表明他有意建立现代国家机关。其中规定文官高等考试,以国法学、刑法、民法、国际公法、行政法、经济学和财政学七种为主科,一定要考。

商法、政治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通商约章等五种为附科,应试者自择其一。 再次,他推行军民分治,一再下令军警不得干预政治,也是完全正确的。

总的看来,他在制度层面的施政有可取之处,不能一概抹煞。

7.袁世凯在历史人们是怎样评价的

袁世凯是何许人也?在中国上至百岁老翁下至十岁顽童,恐怕大都知道袁世凯。

有人说他是一代枭雄,有人说他是窃国大盗;也有人说他是治世能臣,有人说他是卖国贼;还有人说他是爱国英雄,有人说他是卖友求荣的的小人等等。为何对一个人的评价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几个人。

历史极为复杂,评价历史人物,很难用一个框框来简单地评其一生是非功过,也不能仅仅简单地根据他的动机如何,而应该根据他的所作所为是否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进步而定,我们只有事实求是地对历史人物从事活动的事实活动进行分析,才有可能得到或者基本上得到符合实际的论断。袁世凯出生在书香门第世代官宦的大家族,少年聪颖好学,性格刚毅,好武学。

青年从戎,胸有大志,他曾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随军入朝,锋芒初露,奠定了他的军事基础。寻求自强之道,小站练兵,形成了日后北洋军阀的班底。

保境安民,创建警察部队。他是推行新政的有力人物,力废科举,大办学校,创办中国近代公、检、法体系,创办商会,发展实业,加强金融管理,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顺应潮流,逼迫清帝退位,实行共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因促成共和有功,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被推举为中华民国首任总统,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大总统,风云一时,叱咤中国政坛。

在此后时间里他实行新政,推行改革,社会上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经济上出现了振兴实业、提倡国货的热潮,政治上民主空气浓厚,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但是袁世凯也是个悲剧人物,在那外强侵入,革命蜂起,内外交困,民不聊生,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袁世凯以强者的身份,左右逢源,自立派系,确实做过不少有利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好事,充分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

但他野心私欲太大,又好迷信,其家人和部属的怂恿使他产生了称帝的闹剧,也暴露了他是乱世枭雄的面目,导致了他的悲剧人生。综观袁世凯从政40余年的生涯来说,他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起过积极作用。

他的政敌---民主主义革命家黄兴曾这样评论过袁世凯,他“算得个四十年来天下英雄”众所周知,黄兴是道德高尚、宽容厚道的君子,他对袁世凯的评论是公道的,确切中肯。作为今人的我们,对袁世凯何必那样耿耿与怀呢?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是中华帝国的皇帝,也是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他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还担任过大清帝国的首相、朝鲜王朝的总督。他至今被自己的中国同胞骂作卖国贼与窃国大盗,虽然他也曾为中国立下了几乎被健忘的中国人忘却了的伟大功绩。

袁世凯被中国人骂了快100年了,在此我不想骂他,只想谈谈他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要公正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要作到客观,这对一百年来一直具有革命造反思想的中国人来说确实不易。

但历史就是历史,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你可以掩盖它,不让人们知道,但却无法抹杀它的曾经存在,让所有人都不知道。兴办新式教育的楷模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儒家学者办的学堂,主讲儒家经典。

而当今中国社会的教育模式则是全盘来自西方,如教育的管理体制、升学制度、师资系统、教学科目等,如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院等升学制度,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体育等学科,无不是从西方引进的。这种教学模式,在二十世纪初均被称作“西学”或“新式教育”,是相对中国传统的“中学”或“旧式教育”而言的。

今天司空见惯的事,在二十世纪初却是一个创举。而袁世凯正是这个给中国新式教育带来曙光的最杰出的人物。

1905年,由袁世凯领衔,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两江总督周馥等奏请朝廷停止科举考试,推广西式学校,得到批准。清政府谕令从1906年起停止所有乡试、会试和各省岁试。

这样,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为新式学校的发展扫除了障碍。袁世凯后来经常与其子女谈起这件事,认为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事情,并说自己从小就痛恨科举制度。

袁世凯还积极兴办新式学校,通过组建教育行政领导机构、筹措办学经费和培养师资等措施,使得他管辖下的直隶省(今河北省)的新式教育发展迅速。他建立了以“北洋六镇”为首的现代化陆军及“保定陆军学堂”、“军医学堂”等一大批军事院校;创办北京、天津两市的现代化警察部队,使民国初北京、天津两市的治安曾享誉全世界;他还是百年名校山东大学的建校元老,于1901年上书光绪帝,创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所官立大学堂,即现在的山东大学(时称山东大学堂),对当时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统计,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直隶办有专门学堂12所,实业学堂20所,优级师范学堂3所,初级师范学堂90所,师范传习所5处,中学堂30所,小学堂7391所,女子学堂121所,蒙养。

8.袁世凯的功过是非

对于袁世凯的历史评价一般以负面居多,但是这些负面评价是否公允也被质疑。

袁世凯有任事之才、治军之能,实为清季一务实干练的能臣,自小站练兵至接掌北洋,还有他建新学的学校,主张废科举,引进西方学说,又成立一支警察部队,令中国军警分离。袁世凯对中国的军事和工业化,有很大的贡献。

然而袁氏当国时期,为巩固个人独裁权力,不守约法、解散国民党,使刚诞生的中华民国失去在制度下健康发展的机会。有人指他是暗杀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的元凶,但实际元凶可能是其他人;而无论袁本人是否曾授意杀宋,此事成为党人发动二次革命讨袁的引爆点,结果造成了中国的南北分裂。

1915年袁世凯在日本外交压力下,接受了形同干涉并垄断中国内政的“二十一条”要求中之大部分条款,使其政绩蒙上污点。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在东亚地区因欧战爆发而陷入国际权力真空之际,面对日本一国独强的巨大压力,袁世凯及北洋政府对于抵抗日方二十一条要求,实已尽最大之努力,以此深非似欠公允。

嗣候袁氏违背民国公意,称帝登基,遭到全国反对,至此袁氏之威望彻底破产。称帝之举堪称袁氏政治生涯中所犯之最大错误。

有人认为,袁氏是一个投机份子。在光绪帝委以大任时,他却投靠慈禧太后一党。

到宣统继位后,被摄政王强迫退休的他,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强迫摄政王退位,掌握清廷大权,本应平定革命的他,反过来为自己的利益,支持革命迫清廷退位而得任民国总统。这全是选有利益的一方投靠的行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