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荣禄 荣禄和李鸿章关系如何,为什么荣禄在李鸿章之后当了中堂?

荣禄和李鸿章关系如何,为什么荣禄在李鸿章之后当了中堂?
为什么荣禄在李鸿章之后当了中堂?
要知道中堂是大学士的尊称。
因为荣禄是慈禧的亲信,在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中均站到了慈禧一边。而大学士的名额是有限制的,以三殿三阁六个大学士。而在李鸿章死前,荣禄尚无资历当大学士。李鸿章的死正好有了空缺,使得荣禄可以顶替,同时他也得到了李的推荐。为什么称李鸿章为中堂呢,是因为他既是大学士也是尚书?那为何荣禄也称为中堂呢?当时他不是大学士啊!
中堂指的是内阁大学士,由于清朝吸取前朝教训认为国家不能只设一个宰相,容易权利掌握在一个人手中,所以设立了这个位置由内阁大学士共同处理朝政(一般为4到6个人)所以雍正朝以前,内阁学士就总理朝政.其实也就相当于宰相了.
到了雍正朝时,设军机处后,军机大臣主持朝政,内阁大学士也就成了虚名宰相,成了朝廷给勋臣的一种荣誉官衔。他李中堂军机大臣也不是,不过一个资深疆吏,只有建议权,朝廷听不听还要看执中枢的军机们和皇帝点不点头。因此,他这个中堂没什么实际的职权,虚名官职好听罢了.北洋军内的职务才是他的实权。 而荣禄是慈禧的亲信,在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中均站到了慈禧一边。而大学士的名额是有限制的,以三殿三阁六个大学士。而在李鸿章死前,荣禄尚无资历当大学士。李鸿章的死正好有了空缺,使得荣禄可以顶替,同时他也得到了李的推荐。慈禧太后跟李鸿章张之洞 好像很亲近 还有荣禄 怎么不效忠光绪皇帝 都被袁世凯骗了 他也害了变法失败
完全不对,袁世凯和他们一点交情都没有,见了面直接就要袁世凯一起发动政变,做事一点都不动脑子,袁世凯当时手上只有几千人,慈禧那边有上万军队,这完全是让袁世凯去死,换谁都会告密。所谓光绪密诏等等,只有康有为自己在那宣扬,所有的清宫...
清朝大臣荣禄,李鸿章,左宗棠,文祥,桂良,周祖培,翁同龢的疑问
翁同龢是帝师(光绪的老师),先最硬,后来最软;荣禄,李鸿章,左宗棠都有兵权,荣禄叛变最厉害,李鸿章权术最强,左宗棠思想最先进,其他几位基本是陪练,你自己决定谁最牛逼
宗棠到底是个什么官?比如李鸿章被称作李宗棠,荣禄被称作荣宗棠。那么左宗棠又是否真名呢?
不是宗堂,是中堂。李鸿章曾被称作李中堂,荣禄被称作荣中堂,而左宗棠是人名。
1、中堂,明清时对内阁大学士的称呼。明代大学士其办公处在内阁,中书居东西两房,大学士居中,故称中堂。清代包括协办大学士均用此,后来中堂成为一尊称。
2、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世人多称之为“李中堂”。
3、清朝大臣荣禄,政治家,出身于世代军官家庭,以荫生晋工部员外郎,后任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辛酉政变后,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欣赏识,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加封太子太保,转文华殿大学士。也有荣中堂的称谓。
4、晚清重臣左宗棠,是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扩展资料:
1、清代大学士往往要管一个部,京官一般有一满一汉分坐于东西,当中是空的,如有管部大学士在场,便坐在中间,故亦称中堂。清代包括协办大学士均用此称。后来中堂成为一尊称。
2、《池北偶谈》卷一谈故一载:明洪武十五年,设内阁大学士,上命皆于翰林院上任。十八年,又命殿阁大学士,左右春坊大学士俱为翰林院官。
3、故院中设阁老公座于上,而掌院学士反居其旁,诸学士称阁老曰中堂以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堂 (明清内阁大学士的尊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鸿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左宗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瓜尔佳·荣禄
李鸿章对维新派的态度
李鸿章对于维新运动,抱有同情和支持的态度。甲午战败,李鸿章开始反思,渴望清国强大起来的想法也愈来愈强烈。李鸿章知道日本是通过变法才壮大起来的,他也研究了很多关于西方社会制度的资料。他曾在给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一封信里,明确表示希望中国能够走向“公天下之局”。
1898 年,光绪帝命令翁同龢、李鸿章、荣禄等总理衙门五大臣约见康有为。李鸿章问起康有为:如果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都撤掉了,那么旧的规章制度是不是也要撤呢?康有为回答说:现在是世界列国并立的时代,而我们现在的法律和官制,都是过去的,中国之所以弱,就在于此。最好都能够撤去,即使一时间不能完全撤去,也应当考虑斟酌修改。 李鸿章听后,没有说话,事后他对别人说:我不如康有为,废掉过去的旧政策和体制,是我想了几十年也没有做到的,他却可以,我感觉到深深的惭愧。 6 月 11 日,光绪帝下决心全面变法,荣禄一直阻挠提拔康有为,并向慈禧太后告状。李鸿章得知后,曾经两次透露给康有为,要他小心。后来,听说有人要杀康有为,李鸿章又派人告诉了康有为。他建议康有为“养壮士,住深室,简出游”,以策安全。光绪帝为了保护康有为,让他出京,李鸿章派人送行。李鸿章终于明白了:大清国前途茫茫,只有变法一条路了。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之后,康有为和梁启超二人逃到日本。此际,李鸿章刚好被派任两广总督。慈禧下令搜捕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亲戚,刨平他们的祖坟。李鸿章对这样的做法非常不满,一直拖着没有办理。李鸿章回复朝廷说:新党在香港定做战袍和勇衣,提出要“勤王”,现在平坟,恐怕为他们找到生事的借口。我看还是缓些时候再办理。后来,他对自己的部下说:“我决不做刀斧手。” 有一天,慈禧太后拿着厚厚一摞弹劾李鸿章的奏折问李鸿章:现在有人揭发你为康党,你怎么说?李鸿章回答说:臣的确是康党。我认为六部都可以废掉,如果旧的政策能够让中国富强,那么中国早就强大了,还用等到今天?如果说主张变法的都是康党,那么我无可逃避,臣就是康党。慈禧听了李鸿章的话,什么也没有说。 后来,李鸿章委托伊藤博文等向康有为和梁启超捎去口信,勉励他们要努力学习西学,将来报效国家。有一次,李鸿章对伊藤博文说,这次康、梁变法之失败,只因“变法太急,用人不当”。参考资料: 百度哈
当了(11)中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