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建水四座城门的名字 北京復興門:只留下一個名字的城門,故事卻說不完

火烧 2021-12-15 07:06:25 1049
北京復興門:只留下一個名字的城門,故事卻說不完 提起老北京的城門,您肯定衝口而出“內九外七皇城四”。內城九座城門為正陽、崇文、宣武、安定、德勝、阜成、朝陽、東直、西直。等一下,您有沒有發現內城九門裡怎

北京復興門:只留下一個名字的城門,故事卻說不完  

提起老北京的城門,您肯定衝口而出“內九外七皇城四”。內城九座城門為正陽、崇文、宣武、安定、德勝、阜成、朝陽、東直、西直。等一下,您有沒有發現內城九門裡怎麼沒有復興門和建國門呀?沒錯,復興和建國兩個門它不是老北京原裝的門,而是後蓋的。今天咱們就來捋一捋復興門。

1945:復興門的命名

民國時期的復興門外。

1954年,鳥瞰復興門外。馮文岡攝

1954年的復興門門洞。

1954年,復興門城門。馮文岡攝

早年間,從西單附近出城需要向北繞行阜成門或向南走宣武門。1939年,也就是北平淪陷時期,日偽當局為配合所謂的“新都市計劃”,在東、西長安街延長線方向各開闢了一個城牆豁口。1941年,西豁口處加築了城臺和券門,它雖不是正規的城門,但還是其以“門”命名,東城牆出口命名為“啟明門”,西城牆出口命名為“長安門”。

1945年深秋,國民黨政府從敵偽手中接管了北京市政。當時有市民建議把日本修建的這兩座城門命名為勝利東門和勝利西門。當時在社會局做主任科員的沈忍庵認為,現今日本投降,正是復興建設時期,我國長期遭受日本侵略,這兩座新建的城門,不如一名“復興”,一名“建國”,比較適當。社會局一聽這倆名字不錯,比勝利一門、二門強多了,於是拍板西邊的叫“復興門”,東邊的叫建國門。

1952:復外宿舍區

1949年,復興門外還是大片的農田和荒地。1952年,鐵道部在這裡建設的“鄰里住宅”樓房,成為北京最早的樓房住宅區之一。

“鄰里住宅”也稱為“鄰里單位”,它是城市居住區規劃中的一種結構形式。1929年,美國社會學家C.A.佩裡針對城市化運動帶來的人口密集、住房擁擠、環境惡化、交通堵塞等問題,首先提出了“鄰里單位”的概念。他主張以城市幹道所包圍的區域作為基本單位,建成具有一定人口規模和用地面積的“鄰里”,居住區內除住宅建築外,還要有日常需要的各項公共服務設施和綠地,使居民有一個舒適、方便、安靜、優美的居住環境。

1954年,鐵道部職工宿舍 。李祖慧攝

1954年,剛剛建成的鐵道部職工宿舍。 李祖慧攝

1955年,復興門外的月壇南街市一條新形成的街道居住在這裡的人們驕傲地把它稱作“社會大路”。 葉祖興攝

建水四座城门的名字 北京復興門:只留下一個名字的城門,故事卻說不完

1954年,復興門外新建起的生活區。 李晞攝

1952年鐵道部在復興門外真武廟建設的住宅就採用了這個方式。真武廟“鄰里住宅”也稱“復外鄰里”,當時共建有住宅樓房24幢,其中13幢位於真武廟頭條南側,是三層聯排街坊式住宅,建築面積約1.6萬平方米,並沿復興門外大街南側建設了副食和百貨商場。

另外11幢位於真武廟四條,建築面積5100平方米,是兩層花園式住宅樓,坐北朝南,首層兩戶分別由東、西山牆開門;二層兩戶由中間樓梯入戶。真武廟“鄰里住宅”均為磚混結構一,木屋架,坡屋頂,外牆用水泥拉毛和橫線條水泥抹灰。這些住宅樓房建成時,在當時周圍空曠的土地上顯得十分高大、突出。

真武廟“鄰里住宅”建成後,到20世紀60年代初,這一地區又陸續建設許多住宅樓房,形成真武廟住宅區,包括全國總工會宿舍區、中央廣播事業局宿舍區(俗稱新302和老302)、國務院宿舍區、鐵道部宿舍區(俗稱鐵一區和鐵四區)等。由於建設時間不同,設計圖紙不同,建築材料不同,施工單位不同,這一地區的住宅樓房型別有16種之多。

現今真武廟住宅區中,當年在復興門外大街南側建設的13幢“鄰里住宅”樓在20世紀90年代全部拆除。

1955:四部一會

1949年建國伊始,北京市政府就開始緊鑼密鼓地醞釀著新北京的規劃和建設。蘇聯專家提出以天安門為中心建設中央行政機關的設想;樑思成、陳佔祥從保護古城風貌的立場出發,提出把行政中心設在西郊新市區的方案。兩個方案各執一詞。後來,年北京市政府,向中央提交了一個折中方案,在三里河、百萬莊、朝內大街和西單北大街多個地點建設國家辦公樓。這是一個遍地開花的折中方案。

1952年國家計委選擇在復興門外三里河地區建設一個以計委為中心的中央政府行政中心。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建築師張開濟被任命為工程主持人。張開濟的方案採用周邊式的佈局,把基地分成五個區,中心一個區,四周各一個區。不過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巨集大的規劃1954年停止了。規劃只完成了“四部一會”建築群。張開濟回憶:“假如能按照原來規劃全部建成的話,其建築總面積將達八九十萬平米,中央多數部門的建房問題就可以在這裡解決了。從而,樑思成先生維持古都風貌的願望就基本上可以實現了,因為中央政府的用房大部分就可以建在西郊,市區內就不必大興土木了,原來的風貌就比較容易儲存下來。”

第一機械工業部堅持衛生工作經常保證了室內外的環境衛生,這是大家動手灑掃庭院。

衛生,第一機械工業部辦公廳文印科打字員朱欣是個講衛生的積極分子,每一次搞衛生她都積極帶頭做,不怕髒不怕累。她說:我們一定經常重視愛國衛生運動,保證身體健康。

1959年,機關裡的廣播操,國家計委幹部在做工間操。

晚年,張開濟一直對這個半途而廢的計劃深感遺憾。他感到這“不僅是我個人的莫大遺憾,更是北京的一個失去了的大好機會,一個不可復得的機會!”

1955年建成的“四部一會”辦公樓,由一棟主樓和兩棟配樓組成,地下2層,主樓地上6層,中部為9層,配樓地上5層,四角部分高7層,是國內最高的磚混結構建築。

外形具有明顯的民族形式,每座配樓各有一個重簷歇山大屋頂和兩個重簷攢尖大屋頂。主樓則有一個更為高大的重簷歇山大屋頂,整個建築群起伏有序,形成豐富的建築輪廓線。建築外牆全部為清水磚牆面,底層基座及大屋頂簷下額枋均為假石面,大屋頂區域性用琉璃瓦,大片牆面的窗戶內陷,以顯建築厚實穩健。今天,在眾多千篇一律的現代建築中,它仍然鶴立雞群,非常惹眼。

1956:復興門拆了

1956年,為實現“十里長街”貫穿東西城計劃,北京市政府著手先將西長安街延長至復興門,這是北京市擴充套件長安街計劃的第一步,此後還將把東長安街延長至建國門。

1954年,西長安街至復興門街景。 李晞攝

復興門附近的小馬路,頗有古風。馮文岡攝

1954年,復興門內的民居。馮文岡攝

舊西長安街的西端原為西單路口。西單路口向西有四條老街巷直通北京內城西城牆。新中國成立後,人口激增,交通繁忙,西單至復興門的道路不堪重負。當時的《北京日報》以《西單到復興門道路改建施工的第一天》為題報道:

“過去一直是西長安街幹道的尾閭,狹窄得像兩個‘葫蘆嘴’,每當假日和職工上下班的時候,行人、車輛擁塞在這兩條只有五公尺寬的小衚衕裡,前簇後擁,密密麻麻。公共汽車經過舊刑部街和報子街,就像大胖子走在小過道里。儘管汽車司機把速度降低到像牛車一般,還得一個勁兒地按喇叭,街道上刺耳的噪音因此增加。汽車走過的時候,謹慎得貼著牆根的行人,皺起眉頭,掃興地撣起身上的灰土。其他大型汽車要從西單去復興門外,就得繞出阜成門或西便門,白白多跑幾倍的路程。住在舊刑部街和報子街的居民,不單為噪音所苦,還得整天把歡蹦亂跳的孩子關在院裡,輕易不放孩子跨越門檻一步。”

1954年復興門內,十字路口有一個交通崗亭。馮文岡攝

1956年,復興門道路拓寬工程。李晞攝

1956年7月23日,西單到復興門道路擴充套件工程正式開工。這次擴充套件工程拆除了舊刑部街、報子街、臥佛寺街、邱祖衚衕以及復興門城臺券洞,計劃當年先將道路修至35米,第二年再繼續展寬到100米。工程之所以要分兩步走,就是要“爭取在國慶節前先打通道路中線13至21公尺的路面,方便全年國慶的遊行隊伍從天安門壯闊地直達復興門。”

9月15日,西單到佟麟閣路一段率先打通,國慶節前又完成了佟麟閣路至復興門一段。慶祝國慶節的遊行隊伍從天安門一直走到了復興門。

1956年12月4日的《北京日報》以《西單到復興門道路昨日完工》為題報道:

“新改建的西單到復興門的道路工程,在昨天已經全部完工了。這條道路長1400公尺,寬35公尺。現在,自西單向西望去,寬闊平坦的柏油路一直延伸到城外。各種車輛在上面迅速地行駛著。它將同西長安街一樣有大小型機動車道和慢車車道線。過去那種道路狹窄車輛擁擠的現象已一去不復返了。”

隨著長安街的擴寬舊刑部街、報子街、臥佛寺街、邱祖衚衕全部拆除,復興門城臺和一段西城牆拆除,只留下一些地名還在使用。

1957:復外建起尖頂大樓——廣播大廈

1957年,廣播大廈正在建設中。李祖慧攝

1956年,復興門外正在修建中的廣播大廈的工地。 高巨集攝

1958年,復興門外建起廣播大廈,佔地4公頃,具有俄羅斯建築韻味,是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部門使用的綜合大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是我國國家廣播電臺,前身是1940年12月誕生的延安新華廣播電臺。1949年12月,正式定名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北京最早的電視設施在的廣播大廈內;1961年在月壇公園內建成與之配套的高185米的鋼結構電視發射塔。

來源 | 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圖 | 北京日報圖片庫

文 | 黃加佳

編輯 | 黃加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