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东方红舞蹈原版 历史歌剧东方红

火烧 2022-10-18 16:22:45 1063
历史歌剧东方红 一、歌剧东方红的评价和历史意义歌剧东方红的评价,历史意义以及创作当《东方红》是一部政治性、历史性都很强的作品,某些历史事件的评价以及在戏中所占的份量都不是单纯用技术手段所能解决的。如何

历史歌剧东方红  

一、歌剧东方红的评价和历史意义歌剧东方红的评价,历史意义以及创作当

《东方红》是一部政治性、历史性都很强的作品,某些历史事件的评价以及在戏中所占的份量都不是单纯用技术手段所能解决的。

如何在大型歌舞中表现党的诞生、秋收起义、遵义会议这几次大的历史事件是周总理最为关心的。他不但要求突出地表现这些事件,还要求在艺术上尽可能完美。

“东方曙光”是一场反映gcdzg诞生的大歌舞,当时尚没有现成描写和歌颂共产党诞生的歌曲。周总理对此很是着急,时任文化部部长的周巍峙为此专门到音乐研究所找到了一首名为《北京吹来十月的风》的歌词。

周总理看了歌词很是高兴,认为它很好地说明了马列主义传播和中国革命的关系,也表达了md所说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历史性结论。 而作曲家李焕之参考大革命时期群众歌曲的风格为这首歌词谱的曲子也很受周总理的赞赏。

周总理还亲自为这首歌设计了布景:天幕的左侧是光芒四射的马克思、列宁画像,在画像前同时升起两面旗帜,一面是党旗,一面是绘有md青年时代头像的红旗。在两面旗帜的导引下,行进着中国革命队伍。

周总理说,当时代表党的正确路线的是md同志,所以决定在红旗上加上他的头像。许多看过《东方红》的人对戏中没有“八一”南昌起义的场面感到困惑不解。

按理,这样一部反映中国革命的大型史诗,没有南昌起义也是说不过去的。因为南昌起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是我党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不写“八一”南昌起义,当然就不成其为完整的当代革命历史。其实,创编班子最初也是这么定的,但ze却将它拿了下来……。

二、谁有大型音乐历史歌剧东方红的相关资料啊

中国第一部歌舞史诗巨片!为国庆15周年献礼、由周总理担任总导演、3500名艺术家集体创作出的中国电影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经典! 总 导 演:ze 演出时间:1964年10月2日 出品时间:1965年10月1日 演出地点:人民大会堂 演出人数:3500多人集体创作 创作历时:1964年7月-10月1日仅不到3个月的时间赶出来的 出品公司:八一北京电影制片厂 北京电影制片厂 新闻记录片电影制片厂 海外发行片名:The East Is Red! 推 荐 度: 影片格式:Xvid+AC3,2CD(698M+699M) 字 幕:内嵌中/英文 主要内容: 全部史诗由三十多只革命歌曲和二十多个舞蹈组成,其中包括五个大合唱、七个表演唱,还穿插了十八段朗诵。

许多诗人、作曲家和舞蹈家参加了创作;首都和部队能主外地七十多个单位的音乐舞蹈工作者、舞台美术人员以及工人、学生、少先队员等业余演员们共三千多人参加了演出。 由三千多人演出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64年10月2日晚上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首次隆重上演。

当历时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在《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的大合唱声中结束时,大厅内灯光通明,上万名中外观众全体起立,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共分八场。

各场的题名是:《东方的曙光》、《星光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的烽火》、《埋葬蒋家王朝》、《中国人民站起来》、《祖国在前进》、《世界在前进》。这部大歌舞以豪迈磅礴的革命气势和雄伟壮阔的图景,形象地概括了从中国共产掌的诞生开始,包括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几个重大历史时期内,中国人民在gcdzg和md主席的领导下从事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同时表达出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决心战胜一切困难,同全世界广大人民并肩携手,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

演出在壮丽的《东方红》序曲和合唱声中揭幕。几十名女演员迎着天上从沧海中升起的一轮红日,组成一个个葵花的队形然起舞,呈现出“葵花向阳,人心向党”的生动情景。

整个大歌舞的演出,是一部中国革命的颂歌,md思想的颂歌。从第一场《东方的曙光》中升起红旗开始,每一场都鲜明地反映了md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的历史作用。

当天幕上出现作为中国革命历史转折点的遵义会议会址,以及绘有长征时期md同志肖象的红旗时,舞台上红军战士们高歌畅舞,群情振奋。 在这部大歌舞的第七场中,新作的一首庄亚颂歌——《md,我们心中的太阳》,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对伟大倾袖敬爱的心意。

天幕上映现出四周闪射着金色光芒的md象。一千多名合唱队员和台上饰演工农兵各族人民的演员们,怀着无比的深情唱出这样的诗句:“敬爱的md,我们心中的太阳。

……跟着你,我们踏破了多少惊涛骇浪;跟着你,我们推倒了多少铜壁铁墙;跟着你,我们开辟了新中国的历史;跟着你,我们去迎接全人类的解放……”。 这部音乐舞蹈史诗的整个演出过程,洋溢着无产阶级的不断革命、彻底革命的精神,反映出伟大的中国人民艰苦卓绝、前仆后继,将革命推向前进的英雄气概。

秋收起义的革命风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岁月,革命圣地延安的壮丽风光,抗日游击队战斗情景,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人民怒潮,以及“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伟大进军,这些新中国诞生前的种种历史斗争场面,都通过感人的音乐舞蹈形象,历历如绘地再现在观众眼前。在庆祝新中国诞生的一场中,表演了各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歌舞,反映出全国人民获得解放后的欢乐情绪。

描写中朝人民并肩作战斗抗击美侵略者和描写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的两场歌舞,纪录下了中国人民在革命胜利后所进行的这两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斗争。 饰演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和男女民兵的演员们,在第七场中表演了一个洋溢着战斗气息的歌舞《全民皆兵》,合唱队员唱起了《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台湾》的歌声,再一次显示了中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

从第四场中表演的抗日战争时期陕北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轰轰烈烈的景象,一直到第七场中全国人民在三面红旗照耀下实现工农业大跃进的干劲冲天的场面,都充分地表现出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给予人们以强烈的感染。 这部音乐舞蹈史诗的最后一场,合唱队唱出了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最强音——《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两首歌曲。

在“五洲四海,掀起怒涛,全世界反帝大军吹响了冲锋号……”的歌声中,不同服装和肤色的革命的兄弟姐妹们,并肩携手出现在舞台上。他们双双高举合握在一起的拳头,高声齐唱“互相支援,奋勇前进,……”,这时,全场欢腾振奋的情绪达到了最高潮。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在全国人民奋发昂扬的革命热情中诞生的。它也是继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以后,我国音乐舞蹈界在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道路上取得的又一个新的重大成就。

这部作品发扬了我国人民所喜爱的载歌载舞的。

三、求大型音乐剧《东方红》的基本特征,作品的继承,创新几个方面的内

《东方红》诞生于“文革”前夕,这一点看似偶然,而实际上却恰是最富历史意味的一刻,它仿佛为“十七年”中国电影画上了一个意味深长、可堪回味的句号。

《东方红》是为新中国成立15周年而创作的大型歌舞剧,1965年被搬上银幕。音乐、舞蹈工作人员共三千多人联合创作演出。

以《葵花向太阳》(序曲)、《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等七个段落,刻画了中国人民反帝、抗日、内战至新中国成立的过程。 歌舞剧《东方红》率先诞生 196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15周年,庆祝活动中需要一些重点节目。

7月13日,ze受陈毅邀请到上海,观赏第五届“上海之春”开幕式演出过的音乐舞蹈剧《在md旗帜下高歌猛进》。看罢此剧,ze受到启发,下决心亲自抓一部大型舞蹈史诗作品。

ze一回到北京,马上找来周扬及文化部、总政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谈了他的设想。ze表示:“我有这么一个想法,就是最好在15周年国庆,把我们革命的发展,从党的诞生起,通过艺术表演,逐步地表现出来……”一开始有人主张用音乐会的形式,后来ze建议是否能搞歌舞会,这样更贴近群众,更容易反映gcdzg领导的革命。

7月18日决意提出,7月底晚会开始启动,这意味着仅仅50天的时间就要弄出一台大型晚会。 关于大歌舞的名称问题,导演周巍峙建议用“东方红”,ze立即表示赞同。

而且参考了国外的概念后又经过讨论研究决定,晚会还冠以了“音乐舞蹈史诗”的名称。 ze亲自在全国调兵遣将,动用了3000多人的大型阵容,聚集了当时最权威、最著名的作词、作曲家和歌唱家,综合歌曲、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讲述了从帝国主义侵华,gcdzg成立,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战,到新中国成立的革命历程。

将歌舞剧搬上银幕 《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演出结束后,八一电影制片厂奉命同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一起承担拍摄该电影的任务。为此ze特意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电影艺术家座谈会,讨论怎样把舞台演出搬到银幕上。

“要让观众像坐在大会堂里看《东方红》演出一样”被当作拍这部电影的总体要求。 在实际拍摄工作中,有些舞台演出的特点在拍电影时都成了特大难点。

东方红舞蹈原版 历史歌剧东方红

比如,原来大歌舞全部演出的幻灯背景,是由200多个小幻灯同时投影到天幕上,组成大约800平方米整幅巨大的,可以有简单动作(如流水、飞云、光芒等)的画面———几乎同电影的切换镜头差不多,有很好的艺术效果。但在拍电影时,幻灯背景的亮度不够,而如果把强烈的电影灯光打到台上,幻灯背景就成了白茫茫一片,拍摄陷入困境。

后来经ze批示,剧组从上海借来全国著名的制灯专家蔡祖泉同志到《东方红》摄制组工作,用提高幻灯背景亮度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难题。另外,ze又交代外贸部的林海云用外汇在国外购买伊斯曼彩色胶片,以保证电影的拍摄质量。

在ze的全力支持下,摄制组仅花了三个月时间就全部拍摄完毕《东方红》一部彩色宽银幕和一部彩色普通银幕两部电影的所有镜头。到1965年9月,ze再次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亲自审查了《东方红》,这部电影终告完成。

文字出处: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镜头中的ze》 整理:本报记者刘晋锋 回眸 《东方红》剧组四十年后再聚首 今年是《东方红》诞生四十周年,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剧组历经几个月的时间找寻当年参与舞蹈史诗创作和演出的人们,期望3000多人重新聚首。当晚有200多位主要的演职员汇聚一堂,所有的话题都随着“东方红”展开。

革命夫妻导演周巍峙与演员王昆 导演周巍峙戏称自己是《东方红》的“打杂儿”,理由是剧组里大小所有的事务都归他管。当年,周巍峙经历了《东方红》剧组从创意到雏形到最后完成的整个过程。

当王昆和周巍峙同坐在台上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知晓他们是一对革命夫妻。周巍峙率先表态,选角儿依赖实力,当年妻子参与演出并没有“走后门”。

王昆说,当时两人相见相处的时间也并不多。他总是晚归,她总是早起,两人或许会在清晨打个照面。

郭兰英的谦和 面对几百位当年《东方红》的战友,郭兰英在简短的十几分钟采访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说了,没时间了,留给他们吧。”她甚至把自己在歌舞会上演唱的《南泥湾》的功劳也推掉,解释说自己并不是首演,之前在延安已经有了合唱。

此外,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开场“三鞠躬”。嗓音甜美的郭兰英留给观众的是另一种谦和的作风。

贾世骏唱出了伟人的感觉 贾世骏当年在剧中演唱的是《长征》,只善歌唱、不善表演的他由于动作的不协调在舞台上闹过很多笑话。好在贾世骏进步飞快,最后的舞台效果超出想像,贾世骏感受最深的还是剧作体现的精神。

演出之后有导演找到贾世骏商量能否出演md。他婉言回绝,理由是:第一演技不好;第二演唱者的形象在观众中已普遍被接受,突然以伟人形象出现,观众会不适应。

文字资料由《艺术人生》剧组提供。 评价 电影的一个特殊品种 电影评论家罗艺军评价《东方红》 对于《东方红》这部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音乐歌舞史诗”,原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

四、大型历史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讲述中国的哪段历史啊

《东方红》舞蹈史诗 文化大革命开始,《东方红》电影本身虽然和文革前拍摄的绝大多数电影一样,不再放映而被列入了内部参考片,《东方红》中的大部分歌曲和舞蹈,由于切合了当时革命和斗争的主题,反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东方红》中险些夭折的歌曲《红军战士想念md》,几乎成为当时红卫兵中最为流行的歌曲。从众多的红卫兵回忆文章里可以了解到,尤其在运动中受到压制或挫折时,这首歌成为他们宣泄抑郁情感的渠道。

1967年夏,北京掀起红卫兵大歌舞热潮。以红卫兵、造反派中业余文艺爱好者演出的大歌舞,一般由城市中同一派别较大规模的红卫兵或造反组织运作,也有几个红卫兵组织或若干所院校联合组台演出,编排的剧目有《红灯照》、《井冈山之路》、《md革命路线胜利万岁!》、《md的红卫兵》、《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红卫兵组歌》、《抗大之歌》等,盛况可见一斑。

在此前后前后,各地的大歌舞不约而同地涌现。如上海《英雄的红卫兵万岁》、《前进,md的红卫兵》。

四川的《md思想胜利万岁!》、《山城风暴》、山西的《晋阳红旗颂》等。 这些大歌舞大多仿照《东方红》的场次结构,套用《东方红》的朗诵词,直接使用《东方红》中的歌曲填上新词,反映他们“反工作组”、“炮轰省委市委”,“夺权造反”的历程。

参加大歌舞演出的人数由近百人到数百人不等,像大型歌舞史诗《md革命路线胜利万岁!》各大名牌院校附中的学生达五、六百人。这些大歌舞剧组中,大多有数十人组成的中西混合乐队,有朗诵、独唱和合唱演员,也有舞蹈演员。

服装大多按当时流行的红卫兵装束,一律是没有帽徽、领章的解放军军服加红卫兵臂章。较考究的,还根据场景,更换幻灯天幕。

以业余音乐爱好者为创作主体的红卫兵大歌舞,由于艺术质量不高,最终成为过眼烟云式的喧嚣。 文革后期,《东方红》中的许多歌曲,通过重新填词的方式,又以“革命历史歌曲”的名目重见天日,并收入《战地新歌》等歌曲集中。

文革结束后,《东方红》于1977年再度公映,篇首加入一段长篇字幕,说明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以及“四人帮”的破坏,一时万人争睹,《东方红》的历史影响力再度达到巅。

五、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作为建国后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大歌舞作品,《东方红》以其恢宏壮美的场面,众多的民族表演艺术形式在新中国文艺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在全国人民奋发昂扬的革命热情中诞生的。它既是对建国以来中国歌舞艺术的一次巡礼,同时也是继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以后,我国音乐舞蹈界在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道路上取得的又一个新的重大成就。这部作品发扬了我国人民所喜爱的载歌载舞的形式,采用了歌舞、大合唱、齐唱、独唱、群舞、独舞以及民族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的联合演奏等多种艺术表现方法。全部史诗由三十多首革命歌曲和二十多个舞蹈组成,其中包括五个大合唱、七个表演唱,还穿插了十八段朗诵。在排练过程中,剧组还多次邀请工人、战士和学生等观看,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使这出大歌舞更适合广大观众的口味。尤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东方红》不但生动地演绎了在此之前诞生的许多经典歌舞作品,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深受人民喜爱的新歌新曲~

六、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开头曲是什么

亲:1、1964年10月2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盛大文艺庆祝晚会,演出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后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新闻记录片电影制片厂 联合摄制并于1965年10月1日,出品。

2、至于该片的开头曲名(即:序曲名),由于无任何资料介绍,于是也就根本无法进行考证,对此请予理解!3、如您对该片的开头曲(即:序曲)有需要的话,我可以向您提供录音资料(注:mp3格式)!但需您能提供一下有关接收的地址或方式,以便我能及时向您发送,不知您意下如何?此回答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并望能得到您及时的采纳+点赞哟,先在此谢过了!注:演出节目开始的曲名是:大合唱 陕北民歌《东方红》。

七、64年《东方红》

1964年,为庆祝国庆15周年,在中央有关领导的直接支持下,由北京、上海的地方和部队系统70多个文艺单位的音乐舞蹈工作者、北京各业余合唱团成员共3500人集体创作编演了一场规模空前庞大的音乐舞蹈史诗枣《东方红》。

这是一部以歌唱、舞蹈和戏剧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全面反映中国近百年民主革命斗争历史的气势恢宏的大型歌舞音乐。《东方红》的演出,开创了一种大型歌舞表演的新形式。

史诗《东方红》由序曲《葵花向太阳》以及《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xx烽火》、《埋葬蒋家王朝》、《祖国人民站起来》、《祖国在前进》、《世界在前进》八场构成。为了再现历史的真实性,在这部大型歌舞音乐中引用了许多历史上曾有过广泛影响的革命历史歌曲。

作曲家们对这些深得人民喜爱的民歌和革命歌曲进行艺术加工,配上极具造型特点的大型歌舞场面,加上著名歌唱家和舞蹈演员的精湛表演,整个演出气氛感人。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会哼上一首《东方红》中的歌曲,大街小巷时常传出人们熟悉的歌声。

首演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走上舞台,祝贺演出成功。

次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被摄制成彩色宽银幕舞台艺术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和演出于1964年。

它以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描述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的艰苦历程。其中《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多年来被一代代人喜爱和传唱。

《东方红》的编排是在ze的倡导下进行的。编导组以陈亚丁、周巍峙为首,他们既是著名艺术家又担任着文艺领导的职务。

仅舞蹈编导组就包括了以查烈为首的29人。排练历时数月,首演式及以后的演出均在人民大会大会堂举行。

这部作品以严谨的结构,宏伟的气势,精巧的设计和高超的技艺来展现主题。除去大量的新编作品之外,许多各个历史时期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优秀歌曲和建国以来的优秀舞目,根据主题发展的需要都予以合理的运用穿插展现,当歌则歌、当舞则舞……几乎所有当代的著名歌、舞、乐手都参加了此次演出,整个队伍达3000余人(包括了北京以外的部分文艺团体)。

《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表现的是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但这次演出也是对于建国以来中国歌舞艺术的一次巡礼,对广大文艺队伍的一次检阅。它是建国以来文艺演出的最大盛事之一。

1965年《东方红》拍摄成艺术影片,在国内外上映获好评。直至30多年后的今日,每每重映《东方红》,均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