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五大戏曲是什么 中国五大戏曲简介

火烧 2021-06-20 22:02:56 1040
中国五大戏曲简介 中国戏曲发展史及五大戏曲简介一、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至今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历程大致如下: 从汉代开始出现具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至唐朝出现了种类众多的戏曲

中国五大戏曲简介  

中国戏曲发展史及五大戏曲简介一、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至今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历程大致如下: 从汉代开始出现具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至唐朝出现了种类众多的戏曲表演形式,这一时期为中国戏曲的孕育 与形成时期。宋元南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元代 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元杂剧, 迎来了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至明清,宋元南戏更加成 熟与规范,出现了明清传奇严凤英简介,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 演唱。这是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 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 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 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 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 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 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 1840 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棗京剧。新兴地方戏的产生──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20 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 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 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 二、五大戏曲简介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 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 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严凤英简介,时间是在 1840 年前 后,盛行于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 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 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的脸谱分为十类: 红表示忠勇正直、义薄云天、精忠报国、有血性,如关羽、 岳飞、白白:表示奸诈狠毒、笑里藏刀、工于心计,如曹操、 黑:表示刚正、鲁莽、勇猛、粗中有细,如包拯、张飞、黄、 蓝(青)、绿、紫、粉红(灰)、金和银。获选进入人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越剧,又叫绍兴戏: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 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 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 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 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 女拜寿》、《西厢记》等。越剧被列为中国文化部第一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

五大戏曲是什么 中国五大戏曲简介

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 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 演唱。20 世纪 50 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 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 郎织女》、《女驸马》等。黄梅戏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 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评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豫剧:又称“河南梆子”。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明代 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 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台湾、新疆、山西、山东等省 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 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 凤、阎立品、桑振君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宇宙锋》、《梵 王宫》、《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 代戏《朝阳沟》等。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