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每天都在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成语故事_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火烧 2021-11-23 14:22:06 1034
不为五斗米折腰成语故事_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折:弯。这则成语是指不为获得五斗米而失去自己的骨气。【用法】比喻品性清高,有骨气。【出处】这则成语出自《晋书·陶潜传》:

不为五斗米折腰成语故事_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每天都在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成语故事_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

折:弯。

这则成语是指不为获得五斗米而失去自己的骨气。

【用法】

比喻品性清高,有骨气。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喻世明言》卷五:“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

【成语故事】

陶潜,又名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创作了许多以田园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为背景的诗作。他为人性情高雅,淡泊名利,不贪慕荣华富贵,因此生活得十分清苦。

公元405年秋天,他来到家乡附近的彭泽县当县令。这年冬天,郡太守派督邮到彭泽县督察民情。这位督邮是一个粗俗傲慢的势利小人,一到彭泽县便命县令前去见他,想借此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但县令陶渊明素来不畏权势,秉性清高,绝对不是那种趋炎附势、奴颜婢膝的人。他很看不起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作威作福的小人,但又不得不去见一见。正当陶渊明准备动身出发时,县吏却拦住他说:“大人,拜见督邮须穿官服,并束上腰带,否则有失体统,督邮会趁机大作文章,恐怕会不利于大人。”陶渊明一听十分气愤,无奈地叹道:“我怎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拿出官印,又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彭泽县回家了。他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因为当时县令的俸禄是五斗米,所以陶渊明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出身于败落的世族,因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士族社会同流,于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此后一直过著躬耕隐居的生活。陶渊明的作品大多描写田园生活,因此后人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的诗作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清新质朴,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