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在哪个平台 《大明風華》的那些胡編亂造和沒告訴你的歷史真相
《大明風華》的那些胡編亂造和沒告訴你的歷史真相
最近古裝熱播劇《大明風華》,再次給我們展現了明朝的君臣的風骨-“不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氣概。
明朝作爲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大明風華》的劇情從朱棣“靖難之役”打開南京大門,靖難勝利開始,橫跨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祁鈺、朱祁鎮六朝,可謂氣勢磅礴,也是跌宕起伏。爲何說是跌宕起伏呢?
對,我就是那個人見人誇的朱棣-永樂皇帝
從劇中和真實的史料中,朱棣靖難之役後,爲了向世人證明他更適合當皇帝,也是更好的皇帝,開疆拓土,五次親征北伐,安定邊疆;鄭和寶船下西洋,宣威海內外;編修《永樂大典》,被譽爲最全的古代典籍的“百科全書”等等,朱棣不管是武功還是文治,都達到了史書上對每個英明君王的最高功績的評價和讚譽。
我是明宣宗,我老爸仁宗在位就一年,仁宣之治主要是說我
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和孫子明宣宗朱瞻基,歷史成爲“仁宣之治”,是與西漢的“文景之治”齊名的大治--與民休息、輕徭薄賦(幾千年來,中國老百姓是一貫的勤勞奮進的,只要當政者不亂折騰,做好這兩樣基本都能大治天下,國富民強)。
但是“仁宣之治”實在太短,只有短短的二十來年,就被接下來的9歲登基小皇帝朱祁鎮同學葬送了。土木堡之變,明朝五十萬全國最精銳的軍隊和從他老爸爺爺時代留下來的能征善戰的名將,基本全部隕落,從此明朝國勢由盛而衰,後期雖有中興之君,但是明朝已經痼疾纏身,在邊地的政策也由原來的攻勢變爲守勢,這也給邊疆的遊牧部族喘息的機會而逐漸強大。
以上明朝前期歷史大背景的脈絡,在《大明風華》電視劇中,基本是還原了歷史,但是也僅僅是脈絡和背景。可以這樣說,這部劇是在歷史的大背景下,裏面的劇情,基本是編劇靠硬編和生拉的。
編劇看我眼神,實際上,我們真不是姐妹
一、御史大夫景清和孫若微、胡善祥是什麼關係?
按《大明風華》電視劇中的的人物設定,女一孫若微、女二胡善祥是一對親姐妹,而且還是建文一朝中御史大夫景清的女兒。然而在真實歷史上,景清是御史大夫是真的,但景清是因刺殺朱棣失敗遭酷刑致死,隨即全族株連,整個景氏家族被屠殺,近親無一倖免。實際上,歷史上的“孫若微”是永城縣主簿孫忠之女,胡善祥是前錦衣衛百戶胡榮之女。她們一個生活在河南,一個生活在山東,兩人的關係十竿子也打不着;
都是我的好兒子,好好幹
二、朱棣第五次親征戰敗並氣死?
劇中,朱棣在第五次親征蒙古的時候因剛愎自用,不聽勸諫而慘敗。然而,真實的史料中,朱棣的確一生五次親征蒙古,但有一點可以確信的是朱棣的五次親征都是勝利的,無一敗績。並且,更要提出的是,歷史上的朱棣第五次北伐率領明軍抵達開平以北,並沒遇到敵軍主力,一些將領請求帶部分人馬深入敵境,反而是朱棣擔心過於深入對明軍不利,才下令班師回朝。可是這樣說,朱棣這個皇帝,不僅是皇帝,也是兵馬大元帥,是中國歷史上最能打仗和最會打仗的皇帝之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能親自上戰場和敵人真刀真槍的幹仗的皇帝中,也只有唐太宗李世民和朱棣他老爸朱元璋可以和他相提並論。所以,他怎麼可能犯下一意孤行,導致明軍主力身陷絕境的重大過失呢?
漢王一沉默,必是要造反
三、朱高煦山東起兵造反的影響有那麼大嗎?
說到劇中的朱高煦,暫時迴避下真實的歷史,誇誇俞灝明的演技,真的刮目相看。當時在追劇的時候,覺得這個漢王演的真好,但想不起是誰扮演的,看了演員表才知道是俞灝明。話說,真實的歷史中,朱高煦就像劇中他的弟弟說的“就差腦門上寫着要造反”了,這一點倒是和真實的歷史差不多。因爲朱棣一朝的人都知道,靖難之役能成功,沒有老二朱高煦的勇猛善戰,即使最後能成功,也要延後不知道多少年。
還有一個演技讓人刮目相看的明星--張藝興,把朱祁鎮的無知、懦弱和青春期的逆反演繹的很好。
回到正說,朱棣去世後,朱高煦就開始着手造反,他在山東召集了一支嫡系部隊,差點就顛覆了明宣宗朱瞻基。可是,歷史上的朱高煦在永樂十五年就被朱棣打發到山東樂安(今山東惠民)就藩去了,後來自然也不可能跟隨朱棣出征打瓦剌(北元蒙古部族的一支)。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在樂安起兵造反,打算重新複製當年的“靖難之役”。可是這場叛亂卻更像是一出鬧劇,朝廷從出兵到平叛僅用了不到二十天時間,朱高煦的叛軍僅做了象徵性抵抗就全部舉手投降了。朱高煦被送押京城,更不是像劇中說的,朱瞻基因爲和爺爺老爸叔叔們的發誓,而沒有親手殺死他二叔。有一點請觀衆請注意,以後看任何明朝的電視劇都要知道,老朱這一家子的君主皇帝,和其他朝代的皇帝一樣,對殺自己的骨肉兄弟手足從不手軟。最後朱高煦死於可怕的酷刑-甕刑,被活活蒸烤致死。

孫若微:又來diss我?我已經很忍你了
四、孫若微孫皇后深明大義、正義凜然,胡善祥胡太妃陰險狡詐、小肚雞腸?
《大明風華》中,女主孫若微深明大義、正義凜然,還執政得當,受到前庭君臣和後宮的愛戴,而胡善祥陰險狡詐、小肚雞腸,睚眥必報。可在真實歷史上,這兩人的個性似乎是反過來的。歷史上的胡善祥忠厚老實、爲人和善,是一位真正意義上賢后。而“孫若微”(史料中只有孫皇后,沒有記載具體名字),雖然沒有被記載和抖落什麼黑料,但她能從妃子到皇后,顯然不能簡單理解爲天上掉餡餅,肯定是有些手段的。自古,後宮爭鬥都是你死我活的,以忠厚賢良著稱的胡善祥無緣無故被廢,孫皇后不可能沒有些手段。而且歷史上的胡善祥在餘生中一直遭孫皇后壓制,直到孫皇后去世,她的兒子明英宗朱祁鎮才給已去世許多年的胡善祥恢復了皇后名分。
王振和我一樣大?編劇,你開玩le呢?
五、太監王振跟英宗朱祁鎮年齡差不多?
《大明風華》中的大太監王振與明英宗朱祁鎮年齡相近,還是從小一起的玩伴?這簡直就是編劇生拉硬拽,胡編亂造了。歷史上的太監王振其實是一個儒生,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期,曾向天下徵召一批儒家老師自願淨身,併入宮教後宮的太監們讀書識字,王振就是其中之一。也正因如此,王振在宮中的權勢迅速上升,並逐漸表現出左右政治的能力。朱祁鎮童年時期,王振曾做過他的啓蒙老師,所以朱祁鎮對他非常信任。在“土木堡之變”出征前夕,大太監王振都已過了不惑之年了。
編劇,你把我吹的大發了,讓人怪不好意思的
《大明風華》的劇中,除了以上這些明顯的硬傷以外,還有一些誇大和“借屍還魂”之處。
比如,于謙真的那麼牛嗎?是的,歷史上的於謙的確很牛,北京保衛戰一戰成名,但是其在北京保衛戰之前,牛不到這個程度,能和明朝最著名的“三楊”內閣一起面見君主,商討國家大事?這就太誇張了。而且于謙也不是狀元,而是三甲第92名,如果按照現代國內大學畢業院校排名,于謙至多算是一個排名比較靠前的211大學畢業,還到不了985。
還有,朱棣第五次親征討伐的對象是馬哈木的蒙古聯軍,可在真實歷史上,馬哈木在朱棣第五次親征時已死去多年。
我們三個居然活到了土木堡之變?真是活久見啊
還有楊士奇、楊榮、楊溥組成的“三楊”內閣,在朱祁鎮的“土木堡之變”時期依舊健在,還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張太皇太后仍在後宮活着,哭着喊着要爲弟弟報仇?這就讓人哭笑不得了,真實歷史是這幾個老先生和張太皇太后都已離開人世多年。
還有居然給孫若微按了一個叫徐賓這個藍顏知己,居然還能隨便進後宮,這編劇就不僅是對歷史的無知了。
更有,也是最不能讓人忍受的,明太祖朱元璋的形象居然使用後朝滿清,爲了污衊和詆譭前朝而使用的朱元璋“尖嘴猴腮”的人物畫像和扮相。類似這種情況,還有很多。
朱元璋:這不是我,這是滿清辮子們污衊我的,編劇你也信?
對於觀衆來說,在輕鬆看劇的同時,也能學習一些歷史知識,算是一舉兩得。雖說不是拍紀錄片和《百家講壇》,但是對於劇中的一些劇情和細節處理,還是有必要在輕鬆看劇的同時,瞭解一些真實的歷史。我們要知道真實的歷史是什麼樣子的,別被導演、編劇和劇情帶節奏帶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