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韩国废除汉字 韓國新晉國寶:一張只有24個漢字的明代黃紙,什麼來頭?

火烧 2021-07-31 07:59:52 1111
韓國新晉國寶:一張只有24個漢字的明代黃紙,什麼來頭? 韓國新晉國寶:一張只有24個漢字的明代黃紙,什麼來頭?韓國新晉國寶科舉合格證:洪武紀年漢字書寫,加蓋明朝御賜國璽!科舉制度消亡一百多年了,韓國為
韩国废除汉字 韓國新晉國寶:一張只有24個漢字的明代黃紙,什麼來頭?

韓國新晉國寶:一張只有24個漢字的明代黃紙,什麼來頭?  

韓國新晉國寶:一張只有24個漢字的明代黃紙,什麼來頭?韓國新晉國寶科舉合格證:洪武紀年漢字書寫,加蓋明朝御賜國璽!科舉制度消亡一百多年了,韓國為何還要搞「科舉模擬」考試?
韓國文物部門新認定了一份國寶,是一張距今已有631年歷史的「紅牌」。所謂「紅牌」,是高麗國時代舉行科舉考試時,文科和武科合格證。
這張被認定為國寶的「紅牌」合格證的主人,名叫崔匡之,是他參加高麗國科舉考上文科後得到的合格證,發證日期為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合格證由漢字書寫,使用的是明朝紀年,上面加蓋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授予高麗王朝的高麗國璽。
據韓國文物部門稱,高麗時代的紅牌,流傳下來的只有7件,其他6件都是沒有蓋章的「白條」,加蓋有高麗國璽的,只有崔匡之的這一份,所以,它才榮升為國寶的。
崔匡之的「紅牌」非常簡短,連正文帶日期只有24個字:「成均生員 崔匡之 丙科 第三人 及第者」,落款日期為「洪武貳拾貳年玖月 日。」
「紅牌」中的「成均」,是個古辭彙。相傳,遠古堯舜時的學校,就名成均。《周禮·春官·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學。」後來,成均就泛稱官設的最高學府。
高麗本是華夏附庸,所以,在文化教育中,一直是追從中原王朝的。包括中原王朝選官任能的科舉取仕,高麗國也學得有模有樣。韓國的科舉制度,始於高麗時代光宗9年(985年,北宋雍熙二年),最早是仿唐制設進士、明經諸科,試詩、賦、時務策及帖經、墨義等。
到李氏王朝時期,科舉考試又進行了改進,分為文科、武科及雜科(易學科、醫科、陰陽科、律科)。為此,他們還成立了最高學府——成均館(相噹噹中原王朝的國子監),入學者,稱為「成均生員」。
每三年舉行一次「式年試」,此外還舉行各種不定期「別試」,另有不定期由國王親臨考場的「親臨試」,該試再分成成均館儒生參加的「謁聖試」和在昌景宮舉行的由官員參加的「春塘大試」。
李氏王朝的統治者為「兩班」,即文班和武班的大臣。科舉考試是成為兩班文武的必由之路。名義上平民也可以參加,但事實上,這些考試資源主要被兩班子弟壟斷,尤其是文、武兩科。考中丙科(考生中的第三等)第三名的崔匡之,順利入朝為官。
就在高麗崔匡之參加這次科考的前一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也組織了一次科考,在明朝的這批科考生中,出了個大名鼎鼎的牛人——江西吉安人解縉。論起來,解縉算得上是崔匡之的大師兄了。後來,解縉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與機要事務。但是,解縉因為才學高而好直言被忌憚,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活活凍死,卒年四十七歲。
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 ,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的這一選人制度壽終正寢。科學制度消亡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但是,懷舊的韓國人,仍會時不時地來場「模擬科考」,為的是回味歷史的榮光與溫暖。如今,將崔匡之的「紅牌」合格證定為國寶,意義也在如此吧?
(圖片來自網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