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晏殊赏析 浣溪沙·感别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浣溪沙·感别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浣溪沙·感别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点点疏林欲雪天。竹篱斜闭自清妍。为伊憔悴得人怜。
欲与那人携素手,粉香和泪落君前。相逢恨恨总无言。

《浣溪沙·感别》赏析
这首词是抒写男妇情别的词。“点点疏林欲雪天,竹篱斜闭自清妍”两句点明离别时间和地点,时间是“欲雪天”的寒冬季节。地点是“竹篱斜闭”的乡野居处,周围是疏落点点的树林,描绘出一幅冬季万木凋谢的萧飒景象。树林、雪天、竹篱,对客体的单纯描绘,“自清妍”,则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体审美观照。苏轼有诗句云:“江云有态清自媚”,刘辰翁词的“自清妍”似乎受到了苏诗的影响。妍,即美的意思。但苏轼诗句是用来衬托他贬官黄州时的狂放态度,而刘词却是为反衬出离别时的心绪 :居处清者自清,妍者自妍,但都不管人间离别,作者以此无情反衬出有情之悲。而且这两句还用轻淡的笔墨画出疏丽的画面,为离别设景,这在其他离别词中还不多见,格调很是高远。
时间、地点表明以后,主角出现了。“为伊”句妙在一篇双关,男女之情思共述。主语虽自然是女方,但“ 伊”与“人”实际上又皆指男方。“为伊憔悴”一句显然是从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千古名句中(《蝶恋花》)变化而来。这句表明:女子因男方离别而悲哀伤身,形容憔悴,然而却更引起男方的无限爱怜之情。
“欲与那人携素手 ,粉香和泪落君前,”两句,上句主语为男方,下句主语为女方。“欲与”虽然换笔写男方,但仍绾合女子,“那人”、“素手”即是素手者,女子洁白晶莹之手也。而且两句与上片文气衔接 :何以“欲与携手”?正是紧承上片“得人怜”的具体表现;眼看就要分“手”,这里却偏偏写紧握素手,依依眷恋之情,溢于言表。“粉泪”低垂的是女子,“君”则指男方。泪洒情人之前,一则承接上两句,感其怜爱与楔手的情思,二则开启结句离情的表达。
总之,“欲与那人携素手,粉香和泪落君前,相逢恨恨总无言”三句,主语在男女方交转换,错落有致,笔法多变,但每句都一笔双绾,兼写对方;同时,文情层层推进,因果相连,细密完备:因憔悴而得怜,因得怜而携手 ,因携手而粉泪低垂。词句直率朴实,非但不觉粗糙,反而显出感情的深沉与细腻。
结尾“相逢”一句,才知这次离别,原是男女双方别后重逢而又告别在即,他们心理上经历了由长期离之恨,转而重逢之喜,即又跌入更长离别的无限痛苦。重逢之喜反而加深了重别之悲 。“恨恨总无言”一句,正是这一心境的生动写照。无言之恨正是恨的极致,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这首词的特色在于:以通俗白描的语言,写出细腻委婉的离别心绪,以淡雅简练的笔调,写出深沉真挚的男女情愫,这代表了刘辰翁一部分词作的共同特点:即善用于运用、淡语、轻语写出情致宛然的意境。
《浣溪沙·感别》作者刘辰翁简介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着录为一百卷,已佚。
刘辰翁的其它作品
○ 忆秦娥·收灯节
○ 忆江南·已盛甚花几许
○ 柳梢青·春感
○ 西江月·新秋写兴
○ 水调歌头·寂寂复寂寂
○ 刘辰翁更多作品
相关文章
- 苏轼诗是什么? 中外好色诗人排行榜:曹操苏轼白居易与左拉拜伦,一个比一个骚气
-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 刘过《浣溪沙(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翻译 向子諲《浣溪沙(赵总怜以扇头来乞词,戏有此赠。赵能着棋、写字、分茶、弹琴)》原文及翻译赏析
- 浣溪沙苏轼原文 浣溪沙慢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雨霖铃原文 转调蝶恋花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沁园春雪全诗原文 浣溪沙·广陵被召留别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浣溪沙苏轼赏析 曹组《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
- 浣溪沙苏轼原文 浣溪沙·舟泊東流
- 如梦令李清照词 临江仙·同王侯二公登裴公亭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浣溪沙翻译和原文 浣溪沙·种松竹未成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