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孔子简介 《论语》中有哪些历史人物被孔子成为仁

火烧 2022-08-23 07:18:22 1051
《论语》中有哪些历史人物被孔子成为仁 孔子没有认为哪个学生具备了“仁人”的标准司马牛、孟武伯、樊迟、子贡、颜渊等都曾向孔子请教过关于“仁”的内涵是什么的问题,孔子的回答,说法不一,内涵也不一样。一部《

《论语》中有哪些历史人物被孔子成为仁  

孔子没有认为哪个学生具备了“仁人”的标准

司马牛、孟武伯、樊迟、子贡、颜渊等都曾向孔子请教过关于“仁”的内涵是什么的问题,孔子的回答,说法不一,内涵也不一样。

一部《论语》,孔子对“仁”的解释多种多样。

他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对司马牛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对子张却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对樊迟则说,“爱人”就是“仁”。

除此之外,《论语》中还有许多歧异的说法,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孔子不同的说法,我们从孔子对曾参谈的一段话可大致推知“仁”的真实含义。

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告诉其他同学“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吾道”就是孔子自己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必然是它的核心。

分别讲是“忠恕”,概括讲是“仁”。

用现代的话说,对于不管干什么事(当然是益于社会的好事)都要尽心竭力,忠心恳恳;对人要宽以待人,仁慈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

孔子从不轻许以“仁”,他在答复许多学生“不知其仁”的讲话里面,只说道:“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这也未必说颜渊就是仁人。

孔子简介 《论语》中有哪些历史人物被孔子成为仁

对于令尹子文和陈文子,只说他们是“忠”或“清”,却不同意他们是“仁”,“仁”的标准何其高也。

孔子没有认为哪个学生具备了“仁人”的标准。

“仁”并不是孔子学说中最高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是“圣”,“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修己以安百姓”(《宪问》),因此,依孔子的意见,谁能够使天下安定,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就可以许他为仁。

所以,孔子说管仲不俭,不知礼,却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这不是放大了的对“仁”更深刻的解释。

实际上孔子对“仁”的解答是根据不同对象的情况,各人不同的内在修养和外部表现、人品、秉性等,而取不同的含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