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五不杀什么意思 韓信是被冤殺還是罪有應得?
韓信是被冤殺還是罪有應得?
用“罪有應得”來形容韓信的結局,有點不太準確,他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落到這種下場令人歎息;但要說是被“冤殺”,也沒多冤,他的確有反意,只是無實跡。這是一個量刑過重的案例。
當然,對於封建社會裡的皇帝們來說,臣子心裡有反意已經是大逆不道了,管你有沒有實際行動,想都不許,想都是罪,而且是不赦之罪,怎麽處罰都不為過。
雖然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楚漢爭霸的大功臣,但是,他和劉邦之間從來都沒有真正信任過對方,他們並沒有“君臣相得”,反而有嫌隙。
齊王之事
公元前203年,韓信平定了齊國,向劉邦要齊王之位。理由是齊人狡詐多變,如果沒有王就容易生亂,立他為齊國假王,可以鎮住齊國那些懷有異心的人,有利於齊國的安穩。
劉邦當時正被項羽困在河南滎陽,收到韓信的文書後勃然大怒,說:“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意思是我被困在這裡,日夜盼望著他來救我,他倒好,不但不救,還想自立為王!
張良、陳平趕緊止住他的話頭,悄悄說:“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意思是咱們現在戰局不利,根本禁止不了韓信稱王,還不如做個好人,順了他的意。否則他要是叛變,咱們就更麻煩了。
劉邦情商極高,立刻明白過來,轉而說道:“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意思是大丈夫平定諸侯,要當就當真王,何必當什麽假王!
然後派張良去封韓信,並征調韓信的部隊攻打項羽。
不按約定
公元前202年,楚漢爭霸到了關鍵的時候,經過數番大戰,雙方都損失慘重,遂簽訂了鴻溝協議,按照約定,項羽引兵東歸,劉邦卻壓根沒打算遵守協議,趁項羽不備,從後方發起攻擊。
打臉的是,雖然是主動挑起戰火的人,劉邦卻敗了,逃入城中堅守不出。失敗的原因是約定同時出兵的韓信和彭越卻沒來。
劉邦極其惱怒,卻忍住了。許以重利才說動了韓信和彭越,湊了幾十萬兵馬打敗項羽。之後劉邦稱帝,收回了韓信的兵權,設法削了他的王位,貶為淮陰侯。
由此可看出,韓信對劉邦忠心有限,劉邦對韓信也不大放心,都在相互利用而已。
有意叛漢
對於劉邦的過河拆橋,韓信也是很惱火的。他有個老部下叫陳豨,對劉邦也有點不滿,兩人常在一起聊天,韓信就對陳豨說陛下不會信任你的,早做打算吧,如果哪天你造反,我就為內應。
公元前197年,陳豨果然起兵造反了,劉邦誰都不信任,親自率兵平叛。留在京城的韓信準備發動各府罪犯和奴隸、以及自己的家將去襲擊宮中的呂後和太子,結果事情洩露,呂後在蕭何的幫助下弄死了韓信,並誅其三族。

總之,韓信雖還沒有開始行動,實際上已經有了反叛之意,不算很冤。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相关文章
- 韩信怎么被杀死的 韩信是怎么死的? 是该杀还是冤杀
- 韩信到底被谁杀了 韩信到底是该杀还是被冤杀的?
- 韩信五不杀什么意思 韓信是被冤殺還是罪有應得?
- 韩信之死 三不见 历史上的韩信是怎么死的
- 刘邦不杀韩信会怎样 听别人的建议不能听一半:韩信被杀的自身因素
- 刘邦不杀韩信会怎样 为何刘邦一定要杀掉韩信?看完韩信做的这7件事,你就明白了
- 韩信和彭越哪个惨 刘邦最应该杀的人,不是韩信,不是彭越,也不是黥布,另有其人
- 刘邦不杀韩信会怎样 韩信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吕后为什么还要坚持除掉他?
- 刘邦不杀韩信会怎样 韩信被杀前,大声喊出3个字,如今却成了酒鬼的口头禅
- 刘邦不杀韩信会怎样 为什么萧何要帮刘邦杀掉韩信?萧何有什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