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上的译文 《弈秋》(《孟子》)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弈秋》(《孟子》)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作者或出处:《孟子》 古文《弈秋》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现代文全文翻译: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假使让他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关于弈秋】
古代围棋名手。孟子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手,并成为象征性名词。后世称某高手为「当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水平与国手相当。
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 《弈旦评》上是这么写的: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棋要专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从旁边路过。悠悠的笙乐,飘飘忽忽的,如从云中撒下。弈秋一时走了神,侧着身子倾心聆听。此时,正是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笙突然不响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对答。不是弈秋不明围棋奥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
这两则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人们把它记下来,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
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已相当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一人。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棋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上》。弈秋,当时的围棋高手。弈,下围棋。秋,人名。因善于下围棋,所以叫「弈秋」。这是古人称名的习惯。 [2]通国:全国。 [3]诲:教导、指导。 [4]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弈秋是听」,完全按照老师说的去做。 [5]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一心想着有只天鹅要飞过来。鸿鹄,天鹅。 [6]思援弓缴(zhuo)而射之:想着取弓箭把那天鹅射下来。援,取过来。缴,系在箭上的生丝线。箭射出去,可以靠它收回来。 [7]弗若之矣:不如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弗若,不如、不及。之,指那个专心致志的人。 [8]为是其智弗若与:(难道)认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及那个人吗?为,通「谓」,认为。是,这个人。 [9]非然:不是这样。然,这样。 [10]弈秋:弈,指下为期。一个叫「秋」的善于下棋的人。 [11]鸿鹄:大雁、天鹅类的鸟。 [12]俱:一同,一起。 [13]为是:为,同「谓」,说。是,这。为是,这是说。 [14]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