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形体的基本组合方式有 建筑空间组合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建筑空间组合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建筑空间组合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走道式:用一条专供交通联系用的狭长的空间一一走道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空间组。
合形式:宿舍、办公楼、学校、医院、疗养院。特点:动静结合、空间明确分开。
单元式:以一种垂道交通联系空间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特点:紧凑、空间互不干扰。
中庭式:通过广厅,一种专供人流集散和交通联系用的空间,把各主要使用空间连成一体。特点:适合人流比较集中、交通联系频繁的公共建筑,如:展览馆、火车站、图书馆。
套间式:把各使用空间道接地衔接在一起而形成整体。
主次式:以体量巨大的主体空间为中心,其它附属或辅助空间环绕它的四周布置。
建筑空间的组合形式
叠加,错层,穿插(用的很多),扭曲旋转...
建议你去看彭一刚的《建筑空间组合论》,将关于这方面的,很不错,学建筑的老师经常推荐。

高层建筑施工常采用哪些外架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高层建筑施工外防护脚手架一般采用悬挑架,在规范中属于重大危险源的:(一)搭设高度50m及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二)提升高度150m及以上附着式整体和分片提升脚手架工程;(三)架体高度20m及以上悬挑式脚手架工程;悬挑架搭设高度不应大于24米,采用大于16#工字钢,连墙件、剪刀撑、斜拉钢丝绳、水平防护栏杆、阻燃密目网都应防护规范和专项方案要求。详见: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多层建筑施工常采用哪些外架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常用:砌体结构,框架结构。砌体结构造价低,建材取材方便,常用在层数不高,使用功能要求较简单的民用建筑中,宿舍,住宅等。框架结构常用在要求使用空间较大的建筑,比如小型超市,书店等。两者的抗震性能,框架要好,属于延性结构。
麻烦采纳,谢谢!
分拣配货的作业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分拣配货作业的方式:
一、拣选式配货
拣选式配货作业是分拣人员或分拣工具巡回于各个储存点并将分店所需货物取出,完成配货任务,货位相对固定,而分拣人员成分拣工具相对运动。
二、分货式配货
(一)“人到货”分拣方法
这种方法是分拣货架不动,即货物不运动,通过人力拣取货物。在这种情况下,分拣货架是静止的,而分拣人员带着流动的集货货架或容器到分拣货架,即拣货区拣货,然后将货物送到静止的集货点。
(二)分布式的“人到货”分拣方法 这种分拣作业系统的分拣货架也是静止不动,但分货作业区被输送机分开。这种分拣方法也简称为“货到皮带”法。
三、分拣式配货
(一)“货到人”的分拣方法
这种作业方法是人不动,托盘(或分拣货架)带着货物来到分拣人员面前,再由不同的分拣人员拣选,拣出的货物集中在集货点的托盘上,然后由搬运车辆送走。
(二)闭环“货到人”的分拣方法
闭环“货到人”分拣方法中载货托盘(即集货点)总是有序地放在地上或搁架上,处在固定位置。输送机将分拣货架(或托盘)送到集货区,拣货人员根据拣货单拣选货架中的货物,放到载货托盘上,然后移动分拣货架,再由其它的分拣人员拣选,最后通过另一条输送机,将拣空后的分拣货架(拣选货架)送回。
四、自动分拣式配货
自动化分拣系统的分拣作业与上面介绍的传统分拣系统有很大差别,可分为三大类:自动分拣机分拣、机器人分拣和自动分类输送机分拣。
(一)自动分拣机分拣系统
自动分拣机,一般称为盒装货物分拣机。是药品配送中心常用的一种自动化分拣设备。这种分拣机有两排倾斜的放置盒状货物的货架,架上的货物用人工按品种、规格分别分列堆码;货架的下方是皮带输送机;根据集货容器上条码的扫描信息控制货架上每列货物的投放;投放的货物接装进集货容器,或落在皮带上后,再由皮带输送进入集货容器。
(二)机器人分拣系统与装备
与自动分拣机分拣相比,机器人分拣具有很高的柔性。
(三)自动分拣系统
当供应商或货主通知配送中心按订单发货时,自动分拣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从庞大的存储系统中准确找到要出库的商品所在的位置,并按所需数量、品种、规格出库。自动分拣系统一般由识别装置、控制装置、分类装置、输送装置组成,需要自动存取系统(AS/RS)支持。
建筑有哪些结构 有什么特点
常用两种划分方法:
按房屋建筑结构分类:
钢结构 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材料建造的,包括悬索结构。
钢、钢筋混凝土结构 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钢筋混凝土建造的。
钢筋混凝土结构 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包括薄壳结构、大模板现浇结构及使用滑模、升板等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
混合结构 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和砖木建造的。如一幢房屋的梁是用钢筋混凝土制成,以砖墙为承重墙,或者梁是用木材建造,柱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
砖木结构 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砖、木材建造的。如一幢房屋是木制房架、砖墙、木柱建造的。
其他结构 是指凡不属于上述结构的房屋都归此类。如竹结构、砖拱结构、窑洞等。
按用途分:
民用建筑
居住建筑--城镇住宅、公寓及宿舍、别墅、农村住宅
公关建筑--办公建筑、教育建筑、科研试验建筑、纪念建筑、医疗建筑、商业建筑、金融保险建筑、交通建筑、邮电通信建筑、其它建筑。
工业建筑
按生产性质分--黑色冶金建筑、纺织工业建筑、机械工业建筑、化工工业建筑、建材工业建筑、动力工业建筑、轻工业建筑、其它建筑
按厂房用途分类--主要生产厂房、辅助生产厂房、动力用厂房、附属储藏建筑等
按厂房层数分类--单层厂房、多层厂房、混合厂房
按生产车间内部生产状况分类--热车间、冷车间、恒湿恒温车间等
锅炉空气预热器的密封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主要有轴向密封、径向密封、环向密封。
1)轴向密封装置主要由轴向密封片和轴向密封板构成,轴向密封片安装在转子外表面,它由螺栓与各扇形仓格板的外缘相连接,并沿整个转子的轴向高度布置。且与轴平行,随转子一起转动,轴向密封板装置主要由轴向密封片及两块弧形板和调整装置组成。
2)径向密封装置主要由扇形板与径向密封片组成,径向密封片是螺栓固定在转子的上、下隔板的端部,沿半径方向分成数断,也随转子一起转动,径向密封片可上下适当调整,与扇形板构成整个径向密封装置。它用于阻止转子上下端面与扇形板动、静部件之间因压力不同而造成漏风。
3) 环向密封装置在转子外壳上、下端面的整个外侧圆周上,它由旁路密封片与T型钢构成,T型钢与转子外圆周上的角钢相连接,也随转子一起,旁路密封片沿转子外缘布置,环向密封装置是为了防止气流不经过空预器受热面,而直接从转子一端跑另一端。除上述密封装置外,三分仓受热面转动的回转式空预器通常还装有转子中心筒密封,静密封片和补隙片这些都有助于减少漏风。
简述海洋能的利用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海洋能利用-正文
利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设备装置把各种海洋能转换成为电能或其他可利用形式的能。它是人类利用自然能源的重要方面。
海洋能的种类 海洋能是海水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可再生能,主要包括温差能、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海流能、盐差能等。潮汐能和潮流能源自月球、太阳和其他星球引力,其他海洋能均源自太阳辐射。
海水温差能是一种热能。低纬度的海面水温较高,与深层水形成温度差,可产生热交换。其能量与温差的大小和热交换水量成正比。潮汐能、潮流能、海流能、波浪能都是机械能。潮汐的能量与潮差大小和潮量成正比。波浪的能量与波高的平方和波动水域面积成正比。在河口水域还存在海水盐差能(又称海水化学能),入海径流的淡水与海洋盐水间有盐度差,若隔以半透膜,淡水向海水一侧渗透,可产生渗透压力,其能量与压力差和渗透能量成正比。
海洋能的特点 ①蕴藏量大,并且可以再生不绝。估计地球上海水温差能可用功率达1010千瓦数量级;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盐差能等可再生功率都达109 千瓦数量级。②能流的分布不均、密度低。大洋表面层与500~1000米深层之间的较大温差仅20°C左右,沿岸较大潮差约 7~10米,而近海较大潮流、海流的流速也只有4~7节。③能量多变、不稳定。其中海水温差能、海流能和盐差能的变化较为缓慢,潮汐和潮流能则呈短时周期规律变化,波浪能有显著的随机性。
海洋能利用的技术和设施 海洋能利用的关键环节是能量转换,不同形式的海洋能,其转换技术原理和装置也不同。
海水温差能的利用是将热能转为机械能后,再转换为电能。热能转换为机械能采取热力循环法,通常的流程有两种(图1):①闭路循环(又称中间介质法),采用由蒸发器、汽轮发电机、冷凝器和工质泵组成的系统,蒸发器里通过海洋表层热水,冷凝器里通过海洋深层冷水,工质泵把液态氨或其他工质作为中间介质从冷凝器泵入蒸发器,液态氨因热水作用变为高压氨气,驱动汽轮机发电;而从汽轮机出来的低压气态氨回到冷凝器又重新冷却成液态氧,如此形成闭路循环。②开路循环(又称闪蒸法或扩容法),把热海水在部分真空的蒸发器(闪蒸器)内蒸发成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使用过的低压蒸汽再进入冷凝器中冷却,冷凝的脱盐水或回收,或排入海洋。早期的实验装置多采取开路循环流程,由于设备易受腐蚀,60年代后改用闭路循环流程。海水温差发电实际利用的热效率很低,往往只有2%左右,所处理的冷、热水量较多,故相应的各种部件尺寸都很庞大,伸向海底深水层的长冷水管技术难度较大。
潮汐、波浪、潮流和海流能的利用仅需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接受能量,如建造潮汐水库,用以接受、蓄贮潮汐能;采用转轮(水车)以吸收海流、潮流动能;用水柱-气室、随波浪升降或摇摆的浮子、可压缩气袋等接受波浪能。第二步是传输,通常用机械、液力、气动等方法,传输终端一般设置水轮机或气轮机。潮汐电站采用适应低水位差的灯泡贯流式水轮机组或全贯流式水轮机组(图2);而波能的传输近年来采用对称翼型空气涡轮机,在波浪作用下能做单方向旋转。第三步是转换成电力或其他动力。通常通过发电机转换成电力。由于海洋能不稳定,所以在整个转换过程中一般还需备有贮能设施,如水库、气罐、蓄电池和飞轮等。
海水盐差能利用的转换方法近年来才开始研究。如有一种设想是在河口入海处建造两座堤坝,中间为缓冲水库,在缓冲水库与外海的通道内设置半透膜。缓冲水库内的淡水通过半透膜渗出,其渗透压力导致缓冲库的水位降低,利用缓冲库与河流的水位差可以发电。这种方法由于进出水量相当大,故所需的工程规模也很大。
利用海洋能的工程设施,按其设置位置一般分为海滨式和海上式两类。前者是以滨海陆地或浅海水域为基地,后者是在深水海域设置浮式结构。海滨式和离岸近的海上式设施,可用海底电缆或压力管道将动力传输上岸;离岸远的海上设施,只能就地利用动力,如制氨或生产海水化工产品。
海洋能利用的经济效益 海洋能的利用目前还很昂贵,以法国的朗斯潮汐电站为例,其单位千瓦装机投资合1500美元(1980年价格),高出常规火电站。但在海洋能利用的过程中,还能获得其他综合效益。如潮汐电站的水库能兼顾水产养殖、交通运输;海洋热能转换装置获得的富含营养盐深层海水,可用于发展渔业;开路循环系统能淡化海水和提取含有用元素的卤水;大型波力发电装置可同时起到消波防浪,保护海港、海岸、海上建筑物和水产养殖场等的效果。目前在严重缺乏能源的沿海地区(包括岛屿),把海洋能作为一种补充能源加以利用还是可取的。
发展概况 海洋能利用最早是从利用潮汐能开始的。11世纪就出现了潮汐磨坊。1966年法国建成朗斯潮汐电站,装机容量24万千瓦,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汐能发电站(见彩图)。1981年中国江厦潮汐试验电站(见彩图)第一台 500千瓦机组正式投产。世界第一个波能转换装置的专利是法国于1779年取得的。1965年,日本研制用于航标灯的波力发电装置获得成功。现在日本、英国、挪威和中国等国家正在进行多种波力发电试验研究,其中较大型的是日本等 5国在日本海试验的“海明号”波力发电船,第一期试验年发电量19万度,并初步成功地把电力输送到了岸上。日本还建立了岸式波力发电试验站。中国研制出采用对称翼型空气涡轮机的新型波力发电装置,装在南海海域航标灯浮上试用(图3)。1881年法国人首先提出海水温差能利用的原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用在研究海洋热能转换的经费在世界上占居首位。1979年,美国在夏威夷岛海域驳船上进行了50千瓦装机容量海水温差发电试验。其后,日本在瑙鲁岛建立岸式试验性海水温差电站,装机容量100千瓦。
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和海洋能利用技术的提高,预期20世纪内,有可能在潮差较大的河口海岸处兴建10万至 100万千瓦级的潮汐电站;并会出现中、小型实用的波力发电装置和试验的海水温差发电装置。从长远看,海洋能的利用将成为世界新能源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