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龚剑青 龔劍:中國刀劍中「月牙格」的演變

火烧 2021-12-22 13:22:19 1043
龔劍:中國刀劍中「月牙格」的演變 中國刀劍中「月牙格」的演變龔劍唐朝立國後,兵器形制既延續了北周、隋的形制,又開始吸收西域風格,形成了唐朝刀劍獨特的審美意趣。敦煌壁畫中出現了一種新型劍格,呈「八」字型

龔劍:中國刀劍中「月牙格」的演變  

龚剑青 龔劍:中國刀劍中「月牙格」的演變
中國刀劍中「月牙格」的演變
龔劍
唐朝立國後,兵器形制既延續了北周、隋的形制,又開始吸收西域風格,形成了唐朝刀劍獨特的審美意趣。敦煌壁畫中出現了一種新型劍格,呈「八」字型,此種劍格逐漸發展和演變,對兩宋、蒙古、西藏劍格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至明清逐漸演變成近人熟知的睚眥格形式。
一、唐朝的劍格
南北朝時期,劍已經退出戰陣交鋒,軍中佩刀都是直刀,刃體形制延續兩漢造型,無刀格。南北朝劍至今形式不甚明確。北周上柱國李賢墓出土的環首橫刀,刀柄入鞘室,提掛為附耳式樣,此種式樣是薩珊風格東傳後為中原地區吸收形成了北周佩刀形式。
隋唐時期刀劍開始出現刀格,隋刀格以大都會博物館藏洛陽隋橫刀為代表(圖1),此類格國內收藏家亦有收藏。此種類型的格一直延續至晚唐,敦煌壁畫中也有體現,敦煌莫高窟057窟前室西壁就繪製有一隻唐劍(圖2),其格形式與大都會隋刀格完全一致。
圖1 大都會隋刀
圖2 敦煌057窟 唐刀格
唐刀大量出現刀格應該是武周之後出現,因為唐刀在這個階段開始出現無環圭首造型,此類刀多使用菱形刀格,武周時期太原焦化廠墓室壁畫清晰的展示了此類刀的形制(圖3),此種劍格形式除了在壁畫中出現,在唐陵石翁仲中也有所體現,早期唐陵武士都是持長環首儀刀,並無刀劍格,中唐之後,唐陵石翁仲手中的儀刀開始出現格,格分為兩種,一種為菱形,一種為中段較平,兩端出雲首型,唐肅宗建陵石翁仲中的劍格就是典型代表(圖4)。
圖3 山西焦化 武周
圖4 唐建陵唐刀
初唐至中唐期階段,唐朝刀劍風格發生重大變化,這種變化是隨著唐朝國力的強盛和對西域有效控制後才出現的,唐朝開始大量吸收西域風格。總體來說這個時期的唐橫刀刀首有環首、圭首兩種;格為菱形;鞘提掛為附耳型、雙鞘束型兩種;鞘尾為弧底長套筒型。菱形格首先出現在粟特、突厥系刀劍中,新疆自治區博物館的阿爾卡特突厥石人中就佩戴此種格的刀劍(圖5),在同時期活躍於西域的粟特人刀劍中也都出現菱形格,俄羅斯埃爾米塔日博物館保存的粟特武士銀盤中有較為清晰的表現(圖6)。唐朝吸收此種形式格,大量用於橫刀,此種風格對遼、日本刀產生了較為深刻的影響,日本正倉院保存的「金銀鈿裝唐大刀」就完全顯示此種格唐朝本土化後的造型(圖7),日本平安時期的唐鍔就是在此種格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圖5 新疆阿爾卡特墓出土突厥石人
圖6 俄羅斯冬宮博物館粟特武士
圖7 金銀鈿裝劍格
除了菱形格外,在唐朝還出現了一種八字形格,此類格在敦煌壁畫、絹畫中大量出現,年代從中唐開始,貫穿至晚唐。五代時期此種形式的格開始流行於整個中原地區,併產生演化。
中唐時期敦煌158窟「各國王子舉哀圖」表現的是釋迦牟尼入滅的時候,西域各國王子以「割耳剺面」、「刺心剖腹」的形式表現對釋迦摩尼的哀悼,其場景非常獨特。「割耳剺面」、「刺心剖腹」是東漢至隋唐期間,出現在中亞、西域和中國北部諸民族的一種喪葬習俗,日本美秀博物館藏北朝粟特人石榻圍屏、片治肯特二號遺址正廳南壁的大型壁畫中的「哀悼圖」描繪了六名粟特人和五位突厥人,在停放死者的儀式場所進行「割耳剺面」的場景,說明粟特人、突厥人喪葬習俗中存在著「割耳剺面」的行為,國內學界已有準確的研究成果。敦煌158窟開鑿於吐蕃統治晚期的前段,大約在公元756-781年,西夏時期進行過重修。「各國王子舉哀圖」中右下角有一王子,持劍刺胸,其劍格為八字形(圖8),兩翼較直,中段有尖凸。壁畫的左側,一王子背對畫面,纏頭,腰側懸掛佩劍,劍柄較為模糊,但是能清晰的看出其劍格為清晰的八字格,兩翼較直,中段無尖凸,鞘室有金屬包邊。敦煌061窟是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夫婦於十世紀中期所建的功德窟,五代時期修建,宋代重修部分壁畫。其主室的東壁、南坡說法圖中的武士所持長劍,皆是八字格(圖9、10),格兩翼較直。
圖8 國王舉哀圖
圖9 敦煌莫高窟061窟 主室南坡
圖10 敦煌莫高窟061窟 主室南坡
現存於大英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原藏經洞唐絹畫中繪製了大量十一面觀音、天王造像。大英博物館藏十一面觀音像的年代為公元701-850年(圖11),吉美博物館藏天王像館藏方未給出年代,但是從圖像構圖來分析應該不晚於五代(圖12),吉美博物館EO1162敦煌繪畫組圖中,辯財天手持長劍,劍格略呈新月形,劍首為環(圖13)。這批敦煌絹畫、繪本中的觀音和天王手持的長劍都是直翼八字格。
圖11 千手觀音 劍
圖12
圖13 法國吉美EO 1162
至此,唐朝刀劍的兩種格的形式都已經發展成熟,具有突厥、粟特風格的菱形劍格在武周時期開始大量出現,至晚唐逐漸消失,此種充滿西域風格的格,在已知的資料中多是刀格,較少是劍格。此種形式的格並未在後世的中原地區得以發展,而是隨著唐王朝的毀滅,退出了中原武備形制。
中唐時期敦煌壁畫、絹畫中出現的八字型格,似乎也以一種異於中原風格的新形式突然出現,並且立刻成為了晚唐時期劍格的主流,此劍格在敦煌系列圖像中佔有相當的比例,此種劍的劍首形制多為環首。較為遺憾的是,國內文博界尚無此類風格的唐刀或者劍出土。隨著中國武備民間收藏的發展,此類八字格唐劍逐漸浮出浮出水面,筆者和其他收藏家都收藏有此類劍。
筆者收藏的直翼八字格劍與敦煌壁畫、絹畫中所繪製的劍形完全一致(圖14),此劍根部刃寬4厘米左右,至劍尖寬度2.5厘米,刃體由根至劍尖收分較快,後期的中國劍由根至尖的收分則較緩,宋劍刃則顯現的較為寬厚,至劍尖收分沒有那麼明顯。劍格兩翼較直,頂部稍微有放大,佩表一側(劍佩腰側,朝外一側稱為佩表)起脊線,佩里側則是平面,劍莖類似漢劍,製作工藝非常規範。此劍應該就是典型晚唐時期出現於壁畫、絹畫中的出現的新型八字格唐劍。
圖14 八字格唐劍
二、中古時期的發展
八字型刀劍格並未隨著唐朝的滅亡而消失,反而在中原地區得以廣泛的傳播。中原地區唐亡後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八字型格也逐漸出現了演化的式樣,兩翼逐漸彎曲,整體開始呈現月牙形,部分月牙格中段會出尖。
陝西寶雞秦王李茂貞陵,神道上石像生15組34尊,其中武士手中所持長劍為如意環首,劍格為月牙型格(圖15)。李茂貞陵建於公元920年,李茂貞因護駕唐僖宗受封為鳳翔隴右節度使,唐朝滅亡後,李茂貞未向後梁稱臣,沿用唐哀帝的天佑年號,後受後唐封為秦王。五代南唐開國皇帝李昪的欽陵墓門左右武士所持長劍同樣是月牙型劍格(圖16),秦王陵、欽陵的月牙格中間都有尖凸。五代王處直墓墓門中的青龍武士手中的長劍也是月牙格形式,只是未在中段出尖凸(圖17)。
圖15 秦王李茂貞 石翁仲
圖16 南唐 李昪
圖17 王處直
北宋的石翁仲、繪畫和中有較多線索可以一窺宋劍劍格的造型。宋神宗永裕陵石翁仲所持長劍為如意環首,如意頭底部捲曲之上雕刻裝飾花結,手繩穿過劍環套於左手,劍格邊緣微曲,中段出尖凸。(圖18)北宋武宗元繪製的《朝元仙仗圖》中,右側威劍神王所持法劍格為新月形,劍首為如意環型,其左側破邪力士所持長劍也明顯為如意環首,兩天王劍格中未出現尖凸。(圖19)。至南宋此種劍格仍舊出現在繪畫中,《中興四將》圖中可見韓世忠和岳飛的侍從都佩劍,劍首如意型,劍格為八字格和新月形,鞘室為金屬包邊結構,鞘口至下提梁環裝飾金屬壓片,壓片兩頭鏨刻如意紋,下提梁環至鞘尾,中段有金屬鏨刻捲曲紋樣裝飾壓片,鞘尾底部有金屬管狀鞘尾,雙環提掛懸於腰間(圖20、21)。現存於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ClevelandMuseum of Art)《道子墨寶》圖冊是一套道教壁畫題材的紙本水墨白描畫稿,原無題,託名唐代畫聖吳道子作,應繪製於宋代。此套圖冊在二十世紀初流出中國,其內容分為諸神朝謁圖、地獄變相圖、搜山圖三部分。其中搜山圖中二郎神和其裨將手中的長劍,一種為八字格,一種為月牙格(圖22)。
圖18 宋神宗永裕陵
圖19 朝元仙仗圖
圖20 中興四將 (1)
圖21 中興四將 (2)
圖22 道子墨寶
現有的這些繪畫、石翁仲資料,顯示出八字格和月牙格廣泛存在五代、兩宋期間,說明現實中的宋軍應大量裝備此種刀劍格。筆者和收藏家鐵鎚、藍定先生都收藏有宋劍、宋刀實物。筆者的宋劍出自南京(圖23),劍刃寬厚,整體與《武經總要》記載的「厚脊短身劍,軍頗便其用」一致①,此劍格為典型月牙型格,只是中段未出尖凸,柄束和劍格為獨立零件。鐵鎚先生收藏的北宋劍格出自江西,劍格為銅質,柄束和月牙格為一整體,柄束上端有旋紋,劍格鏨刻銘文「宣和乙巳」(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圖24),是目前已知唯一鏨刻北宋年款銘文劍格,與《武經總要》載「劍飾有銀、鍮石、銅素之品」相吻合②。藍定先生藏的宋劍出自杭州,劍格呈窄月牙型,兩翼較細,格錯金螺旋紋,級別非常高(圖25)。同時期的西夏劍也使用八字格形式,西夏劍在宋朝頗有美譽,宋宮廷收藏有西夏劍,《宋史》載「欽宗解所佩夏國寶劍以賜(王倫)」③,國內目前出土的西夏劍以西夏王陵出土為代表,其劍格為一圓盤形。其實西夏劍中劍格形式並非只有圓盤形,1977年甘肅武威西郊林場西夏M2墓墓門彩繪武士手中長劍為典型八字格形式(圖26)。
圖23 宋劍2
圖24 宣和 宋劍格
圖25
圖26 西夏
筆者發現,目前已知的宋時期月牙格,無論是石翁仲還是實物都出現黃河以南地區為主,最北僅在河北,西北地區以西夏控制區域為主,說明月牙型劍格分布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北宋、南宋、西夏實際控制區域。說明中原地區對唐朝的八字格繼承,並逐漸有演繹變化,在兩宋時期直翼八字格和月牙格共存,筆者收藏的一隻宋刀也使用月牙格,說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刀劍都是使用此種形式的格。至南宋,宋刀逐漸不再使用月牙格,而是使用桃形格為主,此種格成為劍的專用形制。此種劍格形式未對遼、金兵器產生影響,遼、金系兵器總體更偏北亞游牧風格。
此種月牙格形式除了在中原地區得以保留,在西藏地區也得以存續,筆者收藏的兩隻藏刀也基本完整保存了宋劍制風格(圖27、28),其劍首保存了唐、遼時期圭首造型,而劍格則是新月形。西藏地區的此類風格劍制有兩種傳入可能,一種可能性是直接傳承於晚唐形制,另一種可能性則有可能是蒙元時期的傳入。由於西藏地區缺乏同類考古證據,現有的實物尚不能完全釐清其傳播途徑,筆者傾向是蒙元時期帶入。
圖27 藏刀2
圖28 藏刀1
三、元明清時期的延續
蒙古勢力崛起後,開始二十餘年的滅金戰爭,公元1234年,蒙古軍聯合南宋軍攻蔡州,金亡。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大蒙古汗國於公元1268年開始攻宋,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公元1279年宋亡。
蒙古人在南下的過程中,刀、劍格形式也吸收的中原的月牙格形式。鐵鎚先生收藏的一隻宋元交替時期的月牙格明顯出現了新的演化形式(圖29),原有尖凸的位置出現了神獸紋樣,此劍格是純月牙劍格向睚眥劍格轉變的重要例證。元代劍延續宋制月牙格在山西地區水陸畫中也得以表現,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中就有元代月牙格劍形象(圖30)。北京居庸關雲台中的元代南方增長天王手中的長劍是月牙格的演化(圖31)。元代劍實物中也使用一種較為簡單的月牙格形式,鐵鎚先生藏有此類藏品,此類月牙格是在原有的形制上進行了簡化,形成了新的月牙格風格。
圖29
圖30 永樂宮 元劍
圖31
元朝之後,月牙格逐漸失去了主流位置,出現了三種主要的演化形式,第一種隨著劍格神獸的凸顯,神獸在明清時期越來越具象,神獸逐漸演化成睚眥,形成龍泉劍睚眥格的起源,其文化源頭就是繼承了鐵鎚先生保存的神獸格。第二種是月牙格兩翼演化出獨立龍形,至明末中國南方地區劍還有此類風格遺存,此風格也傳播至中亞地區。明末清初,明宮廷冊封努爾哈赤為龍虎將軍的時候御賜一隻劍,現存於瀋陽故宮博物院,其劍首為整體柿蒂紋形,鏨刻天官賜福紋飾,劍格兩翼演化成朝刃體彎曲的兩個龍首(圖32)。第三種是月牙格中部逐漸變寬,尖凸位置演化成如意紋,在元明時期水路畫中表現最多,鐵鎚先生收藏有此類風格劍格(圖33)。明代的大雲芝劍格也可視作八字格或月牙格的異化。至清代睚眥格成為劍格的主流,這個時期劍格兩翼朝向也發生了變化,細心觀察可見睚眥格無論左右兩翼或上或下(圖34、35),其意趣都是對八字格和新月格的延續。
圖32
圖33
圖34 清劍格
圖35 清劍格
四、周邊文明的傳承
中國在十八世紀之前,一直是亞洲地區文化的核心,中國的文化對周邊國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樣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文化上,軍事上也存在影響的痕迹。蒙元時期此種風格傳播至中亞地區,在紐約大度會博物館保存的一個14-15世紀帖木兒王朝玉劍格(02.18.765)(圖36),其總體造型為新月形,其格兩翼頂端鏤空雕刻龍紋,其龍紋造型完全來自蒙元風格,帖木兒王朝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其文化基因中仍舊具有相當的蒙古風格。筆者認為此種劍格形式應該蒙古西征或伊爾汗國仍舊作為大元屬國身份的時期,將這種風格劍擋也傳入中亞地區。月牙格在日本劍上也能找到遺存的痕迹,八坂神社在十七世紀製造供奉神劍,其兜金就是唐制圭首的延續,而劍格是新月劍格的變形(圖37),與鐵鎚先生的藏品風格非常接近。朝鮮現存的三寅劍的劍格為荷葉型,其實也是新月格的一種演變(圖38)。越南劍劍格也忠實保存了清代龍泉劍的風格(圖39)。
圖36 帖木兒王朝
圖37 日本八坂神社
圖38 三寅劍
圖39 越南劍
五、小結
自中唐開始,直翼八字型劍格出現,八字格逐漸演化出月牙型格,五代、北宋時期最盛,刀劍皆用此種形式格,南宋開始逐漸式微,此格逐漸成為劍專用,元時期此種格依舊保持宋制,元末明初劍格中部開始出現神獸,逐漸演化成睚眥,明時期其形制逐漸開始發展,劍格兩翼出現各種變化。元明時期,此種類型劍格也向周邊傳播,中亞、日本、越南都有保留。至清朝,睚眥劍格成為中國劍的主流,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月牙型劍格徹底失去了進化的空間。
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傳承與發展,雖歷經磨難,但是文明的密碼悄悄隱藏在了遺存的古籍、壁畫、塑像、器物之中,如同散亂的珍珠。這些文明的密碼一直是中華文明考證的核心,歷經千百年的光陰,在時間的軸線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筆者通過對壁畫、雕塑、遺存實物抽絲剝繭分析,將珍珠梳理串連,月牙型劍格的演變梳理清晰,令世人感知盛唐的文明在千年來一直不曾消亡,只是用另一種形式在傳遞。
感謝鐵鎚先生、藍定先生 提供藏品資料
參考資料
①《武經總要》曾公亮 前集卷十三
②《宋史》卷三百七十一列傳第一百三十 王倫
龔劍,網名不戒,畢業院校:成都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系。2000年開始常年深入藏區收集各地區的藏刀、長矛、盔甲、火繩槍等,歷史十餘年確定了藏武備研究方向及理論框架,正撰寫《藏武備》。近年從事古法刀劍複製和傳統金工技藝研究工作。
《藏族長矛的傳承》 2005年《輕兵器》
《唐刀—大唐不滅的傳說》 2006年《兵工科技》
《藏兵天下》 2006年《收藏界》
《藏族土司佩刀考》 2007年《時間藝術》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本文刊登於《收藏》雜誌2020年03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