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的历史来源 猕猴桃的历史
猕猴桃的历史
关于猕猴桃的历史记载
历史记载如下:
1. 先秦时期的《 诗经》中就有了猕猴桃的记载:“ 隰有苌楚(猕猴桃的古名),猗傩其枝。” 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描绘猕猴桃的形、色时说:“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
2. 在《尔雅·释草》中也有苌楚,东晋著名博物学家 郭璞把它定名为羊桃。湖北和川东一些地方的百姓仍把猕猴桃叫 羊桃。
3. 唐《 本草拾遗》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瘫痪不遂,长年白发,痔病,等等。”
4. 唐代诗人 岑参的《宿太白东溪李老舍寄弟侄》诗中有“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的句子,很形象地写出当时人们用猕猴桃美化家居的情形。同一时期《 本草拾遗》的记载表明,当时已经被用作药物。
5. 宋 开宝年间(973-974年)编纂的《 开宝本草》曾记载它:“一名藤梨,一名木子,一名猕猴梨。”还说它“其形似鸡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
6. 宋 元丰五年(1082年),唐慎徵在《 证类本草》上说:味甘酸,生山谷,藤生著树,叶圆有毛,其果形似鸭鹅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宋 政和6年(1116年),药物学家 寇宗奭在《 本草衍义》中记述:“猕猴桃,今永兴军(在今陕西)南山甚多,食之解实热,……十月烂熟,色淡绿,生则极酸,子繁细,其色如芥子,枝条柔弱,高二三丈,多附木而生,浅山傍道则有存者,深山则多为猴所食。”
7. 《安徽志》云:“猕猴桃,黟县出,一名阳桃。”李时珍解“羊桃”云,叶大如掌,上绿下白,有毛,似苎麻而团。此正是猕猴桃,非羊桃也。
8. 清朝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今江西、湖广、河南山中皆有之,乡人或持入城市以售。”
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也称奇异果,狐狸桃、藤梨、羊桃、木子、毛木果、麻藤果、杨汤梨等,果形一般为椭圆状,早期外观呈绿褐色,成熟后呈红褐色,表皮覆盖浓密绒毛,不可食用,其内是呈亮绿色的果肉和一排黑色或者红色的种子。
谁知道猕猴桃的历史呢
猕猴桃早在1849年已为外国引种。英国,美国,新西兰都是最早的引种国,现在已被引种到欧洲,美洲和澳洲。
1899年,英国园艺学家威尔逊(E.H.Wilson)在湖北西部引种植物时,因猕猴桃花丛美丽、果实味美而将它作为花卉引种到英国和美国。英国引种的猕猴桃曾于1911年结果。在威尔逊把猕猴桃引进西方的同时,他也把这种野果介绍给在宜昌的西方人,结果大受欢迎。这些在宜昌的西方领事人员、海关人员、商人和传教士等因此得到一种新型的果品而大饱口福。并且称这种新型的果品为奇异果。
1904年,在新西兰北岛西海岸汪加努女子学校女教师伊莎贝尔将在宜昌雾渡河采摘的猕猴桃种子带回新西兰,并送给农场主爱里生,爱里生将它栽培后于1910年结果。
据了解,猕猴桃作为果树栽培并成为商品在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西兰。
1940年,新西兰北岛的几个果园产的猕猴桃已有可观的产量。
1952年,猕猴桃鲜果首次出口到英国伦敦。由新西兰培育出来的品种被逐渐引种到澳大利亚、美国、丹麦、荷兰、南非、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
1980年,仅新西兰栽培猕猴桃12300公顷,年产量达2万吨,独占世界市场。
猕猴桃起源于哪
应该是中国。
猕猴桃发展小史 罗桂环 猕猴桃是当今最年轻的栽培植物之一,因此,考察一下它的驯化发展过程无疑将是十分具有启发性的。现今水果市场上的猕猴桃主要是指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这是当今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果树。
实际上我国各地叫猕猴桃的植物有多种。据我国植物学家调查,在我国分布的猕猴桃属的植物有52种以上,其中有不少种类的果实都可以食用,有些味道比中华猕猴桃还要甜美一些,如毛花猕猴桃(A. Eriantha)。
还有的经育种专家培育,成为能抗低温、对病害有免疫性的优良品种,如狗枣猕猴桃(A. Kolomikta)[1]。我国西南是这类植物的分布中心[2]。
我国现在广为栽培的中华猕猴桃(A. Chinensis)的野生种在我国分布很广。北方的陕西、甘肃和河南,南方的两广和福建,西南的贵州、云南、四川,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各省都有,尤以长江流域最多。
它被我国先民采食利用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距今约2800年的《诗·桧风》就记述河南的密县一带有猕猴桃,当时人们把它叫作苌楚。
在《尔雅·释草》中也有苌(长)楚,东晋著名学者郭璞把它注作羊桃。现在湖北和川东一些地方的百姓仍管它叫羊桃。
猕猴桃这个名称出现得比较晚,这一名称的出现,可能如后面我们要提到的《本草衍义》记载的那样,常被猴子所食有关。当然它也被山区的百姓采食。
猕猴桃除果子可供食用外,由于它的叶和花都很漂亮,作为观赏栽培至迟在唐代就开始了。唐代诗人岑参的《宿太白东溪李老舍寄弟侄》诗中有“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的句子,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它当作药物的历史也很悠久。唐代的《本草拾遗》中开始将它作为一种药物记载。
宋代《开宝本草》记载它:“一名藤梨,一名木子,一名猕猴梨。生山谷,藤生,着树,叶圆有毛,其形似鸡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

[3]《本草衍义》记载:“猕猴桃,今永兴军(在今陕西)南山甚多,食之解实热,……十月烂熟,色淡绿,生则极酸,子繁细,其色如芥子,枝条柔弱,高二三丈,多附木而生,浅山傍道则有存者,深山则多为猴所食。”至于药效,《开宝本草》的作者认为有:“止暴渴,解烦热”等功能。
顺便提一下,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刊于1700年)记载:“广南无花之果,若古度子,若猕猴桃,若杨榣子。”[4]也象是把它当作一种果品,但作者说的是“无花之果”似乎与现今栽培的种类不符,更可能是薜荔,因为它的果实类似无花果,在南方叫“牛奶子”。
花被包住,故不显眼,而猕猴桃的花是很显眼的。从我国有关史料来看,这种野果一直被山区人们利用,但利用的方式可能与金樱子类似,一直未被驯化栽培。
这种野果走出山区,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知名水果也是后来社会发展的产物。1899年,由英国一家著名花卉种苗公司派出的园艺学家威尔逊(E.H.Wilson)在湖北的西部引种植物时,很快注意到这种花丛美丽、果实味美的果树。
并迅速将它引种到英国和美国。虽然英国的一些公司在威尔逊等人的建议下,也曾试图把这种有前途的野果发展成一种商业果品,但并未成功。
尽管英国引种的猕猴桃曾于1911年结果。同样的,由于各种原因,美国农业部外国作物引种局也曾对它进行培育驯化,但同样未能把它转化成一种商业果品。
在这些国家,猕猴桃只是一种受欢迎的观赏植物。在威尔逊把猕猴桃引进西方的同时,他也把这种野果介绍给在宜昌的西方人,结果大受欢迎。
这些在宜昌的西方领事人员、海关人员、商人和传教士等因此得到一种新型的果品而大饱口福。因为他们觉得猕猴桃的味道象西方久已栽培的醋栗,所以这些西方人就管猕猴桃叫“宜昌醋栗”。
在那稍后,不但在地处长江中游湖北宜昌的西方人对猕猴桃有着浓厚的兴趣,居住在江西九江尤其是生活在庐山的外国人也对这种野生果品十分地着迷。上面提到,江西有猕猴桃的分布。
庐山分布着四种猕猴桃,其中就有中华猕猴桃[5]。因为庐山的牯岭长着大量的猕猴桃,在每年7月底的时候,山民们挎着篮子采栽成熟的猕猴桃到城镇出售。
在此季节,居住在牯岭的西方居民常把它制成“醋栗饼”或制成“醋栗酱”。到后来,有些精明的商人更在牯岭和九江成立了“达富公司”(J.L.Duff & Co.)经营起猕猴桃的生意来。
他们把鲜果用大桶装贮或制成小桶的果酱在上海的虹口商店出售。由于这种果品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有些外国人还试图在牯岭的小学校园种植猕猴桃,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成功。
但在当时在福建和江西的山区可能民间已有猕猴桃的栽培[6]。1903年,有个在新西兰北岛西海岸汪加努女子学校教书的女教师伊莎贝尔(M.I.Fraser),利用假期到宜昌去看望她的姐妹凯蒂(C.G.Fraser),当时凯蒂在宜昌当福音传教士,同时也教书。
1904年2月伊莎贝尔返回新西兰的时候,把猕猴桃的种子带回到自己的国家。然后给了该校一个学生的父亲,后者又把这些种子给了在当地养羊和种果树的农场主兄弟爱里生(A.Allison),爱里生将它栽培后于1910年结果。
后来新西兰栽培的猕猴桃都可以追溯到这个农场果园。[7]由于它的味道符合当地人的口味,加上富含维生素,所以他们不断地对它进行。
猕猴桃的来历是什么
奇异果是新西兰的特产,其实它的祖籍在中国,原名叫“猕猴桃”。100多年前,一位新西兰女校长在中国旅游时发现了猕猴桃,并将它带回了新西兰,从此开始了猕猴桃的移民生涯。奇异果与猕猴桃是同一种水果,只是由于在新西兰经过培育、改良,才在国际上名声大振。至于为什么叫奇异果,那是因为它酷似新西兰的国鸟——奇异鸟,奇异果除了富含维他命C、A、E以及钾、镁、纤维素外,还含有其他水果中很少见的营养成分——叶酸、胡萝卜素、钙、黄体素、氨基酸、天然肌醇,因而被营养师称之为“营养活力的来源”。据分析,每100克新鲜奇异果肉便含有100至300毫克(甚至超过400毫克)维生素C,比苹果高出20至80倍,比柑桔则高5至10倍。
“奇异果”的由来
1962年,一个叫Frieda Caplan的美国女士经营的一家公司(Produce Specialties, Inc.,现名Frieda's Inc.),应客户要求,开始从新西兰进口猕猴桃。因为那时的美国人对猕猴桃还比较陌生,第一批1000只猕猴桃,Caplan用了数月才售完。有水果商建议Caplan采用新西兰特有的Kiwi鸟来命名该水果,因为Kiwi鸟也有类似猕猴桃那样毛茸茸的羽毛,颜色也相差不远。Kiwi鸟是尾巴翅膀极短不会飞的鸟,非常珍贵,只在新西兰僻静的丛林里才能见到,所以成为新西兰的国鸟。Kiwi鸟为新西兰人骄傲,新西兰人也自称为Kiwi。于是Caplan就将这个主意告诉了新西兰的种植商,他们当然高兴,于是命名为Kiwifruit,听上去倒是象新西兰土生土长的水果了。也有人认为此名在五十年代就开始用了。
而在美国出版的WEBSTER'S 英文大词典上,标出Kiwifruit一词最早出现于一九六六年。不管如何,猕猴桃从此开始渐渐受欢迎,并以此名享誉世界。猕猴桃在我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1849年已为外国引种。英国、美国、新西兰等都是最早的引种国,现在已被引种到欧洲、美洲和澳洲。目前猕猴桃在新西兰,意大利等国成为果品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价值
难怪《食物抗癌经》将奇异果列为抗癌水果,因为维生素C这种抗氧化物能有效阻止致癌物质亚硝酸胺在人体内形成。河南科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日服900毫克维生素C,尿中亚硝酸胺含量下降60%。
关于狝猴桃的药用价值,中国历代医书均有记载,认为它能「调中下气」,具有滋补强身、清热利尿、健胃、润燥之功。民间验方,用狝猴桃60克去皮生吃,能治内热心烦,并防治坏血病、高血压、心血管病、癌症等。究其药理作用,乃其维生素C能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形成,其果肉又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及三酸甘油脂。据说狝猴桃对于医治消化道癌症和肺癌别有一手。
狝猴桃的根也有药用功效,可惜此时此地药材店铺付之阙如。奇异果对某些人来说,果味似乎是浓一点,食后有苦涩之感,咳嗽时进食可能会加重病情,但这是否过敏,则不得而知。
我国中华猕猴桃的栽培历史有多久
中华猕猴桃原生于我国,分布于山区、丘陵,长期处于野生状 态。
公元前约10世纪的“诗经”中有“低洼地里能长阳桃”的记载。 据分析,中华猕猴桃又叫阳桃,野生于山区、丘陵,长在低洼地里的 阳桃应是人工栽培的。
由此可说我国人工栽培中华猕猴桃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中华猕猴桃作为商品栽培,仅有短短30年历程。
20世纪 20〜80年代,中华猕猴桃在国际水果销售市场上价格很高,不少 国家以中华猕猴桃为新兴水果竞相发展。国内一些学者认为,中 华猕猴桃发源于中国,资源丰富,应发挥我国优势,发展中华猕猴 桃的商品生产。
于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牵头,于 1978年8月在河南信阳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猕猴桃科研协作会,并 成立了全国猕猴桃科研协作组。此后,有关单位幵始做栽培试验 研究。
1980年初,日本商人山田与我国外贸挂钩从新西兰引进一 批海沃德苗木分栽于湖北省浦圻县(现改为赤壁市)十里坪果园场、河南省西峡县、四川省灌县等地。 由此可见,我国中华猕猴桃 作为商品栽培,只能从1980年算起,仅有30个年头。
。
中国古代的猕猴桃叫什么
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别名毛梨子、毛桃子、茅桃、猕猴梨、木伦敦果、木子、山羊桃、绳梨、藤梨、羊桃藤,是中国特有的藤本果种,因其浑身布满细小绒毛,很象桃,而猕猴喜食,故有其名”(李时珍《本草纲目》),在中国有两三千年的栽培历史。猕猴桃在中国有三大产区:一是河南的伏牛山、桐柏山 大别山区;二是陕西秦岭山域;三是湖南省的西部。
在现存中国古代文献中,唐代段成式撰于九世纪的《酉阳杂俎》较早记载了猕猴桃,说它又名猴骚子,蔓生,子(果实)如鸡卵,既甘且凉,轻身消洒。十一世纪末,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载说,猕猴桃一名藤梨,一名木子,一名猕猴梨,生山谷,藤生着树,叶圆有毛,其果形似鸭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枝叶杀虫。公元1116年,宋代寇宗 《本草衍义》载:“(猕猴桃)……枝条柔弱,高二三丈,多附木而生,其子(果实)十月烂熟,色淡绿,生则极酸。子(果实中的种子)繁细,其色如芥子。浅山傍道则有存者,深山则多为猴所食矣”。十六世纪,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归纳前人记述,解释猕猴桃是因“猕猴喜食,故有诸名”。
猕猴桃名字由来
因猕猴喜食,故名猕猴桃。
猕猴桃被古人采食的历史非常悠久,除诗经外,在《尔雅·释草》中也有苌楚,东晋著名博物学家郭璞把它定名为羊桃。湖北和川东一些地方的百姓仍把猕猴桃叫羊桃。
猕猴桃俗称阳桃、毛桃、山洋桃、毛梨桃等,是原产于中国的古老野生藤本果树。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记载:“隰有苌楚(猕猴桃的古名),猗傩其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绘猕猴桃的形、色时说:“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
扩展资料:
猕猴桃这个名称,很可能到唐代才出现。唐《本草拾遗》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瘫痪不遂,长年白发,痔病,等等。”说明至少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中国已经在庭院中搭架栽植猕猴桃了。
除作为野果食用外,由于猕猴桃的叶和花都很漂亮,作为观赏花木在庭院栽培在唐代就开始了。唐代诗人岑参的《宿太白东溪李老舍寄弟侄》诗中有“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句子,很形象地写出当时人们用猕猴桃美化家居的情形。同一时期《本草拾遗》的记载表明,当时已经被用作药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猕猴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