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
-
李北方:东方主义笼罩下的主体性问题
文章探讨东方主义背景下主体性构建问题,强调全球化中自我与他者认知的互动,提出需建立世界近现代史框架以实现真正的主体性。
主体性 全球化 东方主义 构建 中国学 交往认知 -
李北方:中国需要中国学吗?——评北大燕京学堂事件
文章讨论北大设立燕京学堂与中国学的关系,强调中国需要构建自身主体性与现代性叙事,而非依赖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学。
中国发展 主体性 中国学 北大燕京学堂 西方学 现代性叙事 -
陈世清:终结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话语权(四十一)——市场的逻辑是主体的逻辑:评张维迎市场的逻辑(五)
文章围绕陈世清对张维迎市场逻辑的批评,强调主体性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指出GDP增长与生产力发展的区别,体现主体与负主体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评价 gdp 市场逻辑 主体性 生产力 陈世清 -
陈世清:评林毅夫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二)
文章探讨对称经济学与林毅夫经济学方法的差异,强调主体性与五度空间思维对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性,指出其局限性。
主体性 经济全球化 林毅夫 发展经济学 对称经济学 比较优势论 -
巴迪乌:毛主义是革命政治的最后形式
巴迪乌在访谈中强调毛主义是革命政治的最后形式,提出政治行动需以实践为基础,强调工人阶级与知识分子的直接联系,体现主体性与忠诚于历史事件的信念。
工人阶级 主体性 毛主义 政治实践 革命政治 巴迪乌 -
米诺罗:非欧洲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可能更具有相关性
文章探讨非欧洲思想家如Lewis R Gordon、汪晖等人在知识与主体性领域的相关性,对比西方思想家如齐泽克,强调去殖民化与再西方化的议题。
齐泽克 主体性 去殖民化 非欧洲思想家 哲学家角色 知识领域 -
毛泽东是抵御西方文化侵蚀的最好资源
文章探讨毛泽东思想对西方文化侵蚀的抵御作用,强调其哲学观与实践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分析近现代历史与社会现实,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
毛泽东思想 主体性 矛盾论 实践论 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侵蚀 哲学观 -
陈世清:评林毅夫“比较优势论”
文章评析林毅夫比较优势论,强调要素禀赋与主体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指出静态看待比较优势会阻碍国家发展,主张结合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升级。
经济发展 主体性 林毅夫 比较优势论 陈世清 要素禀赋 -
李云雷:工人生活、历史转折与新的可能性——简评《钢的琴》
探讨《钢的琴》如何通过工人制造钢琴的故事,反映后社会主义时期工人生活与历史转折,揭示工人阶级主体性缺失与新可能性的探索。
工人生活 工人阶级 历史转折 钢的琴 新的可能性 主体性 时代变迁 -
矛盾论的实践论认识
本文探讨矛盾论与实践论的认识关系,分析矛盾现象的本质与主体性,强调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揭示同一性来源及矛盾解决的关键路径。
主体性 矛盾论 实践论 认识过程 矛盾现象 同一性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