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
-
孙杨 | 19世纪现实主义传统中的《人境》
《人境》通过托尔斯泰现实主义传统,探索当代中国社会集体认同与文学表达,融合历史与现实,展现现实主义在当下的思考与张力。
文学传统 《人境》现实主义 托尔斯泰影响 19世纪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 集体认同 -
中国当代文学的“苏联化”与“去苏联化”
文章探讨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与苏联文学的关系演变,从苏联化到去苏联化的过程,分析其背后的政治、文化及理论因素,强调民族形式的建构与文学自主性的发展。
文学关系 中国当代文学 构建 民族形式 苏联化 去苏联化 -
贺桂梅:“民族形式”问题与中国当代文学史(1940-70年代)的理论重构
文章探讨1940-7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民族形式问题的理论重构,分析民族国家认同与文学中国性的关系,强调三者同步构造的历史过程。
民族国家认同 中国当代文学 民族形式 当代文学史 理论重构 文学中国性 -
曹征路的思想抽屉之三 | 历史的钟摆真的已经走到尽头了吗?
文章探讨中国当代文学的科学与玄学之争,引用曹征路思想抽屉内容,分析主流价值观对文学的影响,提出要科学还是要玄学的核心问题。
工人阶级伤痕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曹征路思想抽屉 历史钟摆 文学与思想 科学与玄学 -
现实感、思想性及其修辞选择 ——刘继明《人境》读札
《人境》展现深刻现实感与思想性,探讨中国乡村、资本与权力等社会问题,塑造理想主义人物,为当代现实主义写作提供新方向。
刘继明 现实主义 人境 中国当代文学 思想性 修辞选择 -
顾彬:传媒意识形态与“世界文学”的想象
本文探讨顾彬现象引发的文化事件,分析媒体如何建构中国文学的世界文学想象,以及学界对此的反应,揭示文化意识形态与民族认同的深层关联。
中国当代文学 民族认同 文化事件 媒体角色 顾彬现象 世界文学想象 -
韩毓海: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历史态度
文章探讨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态度,强调其连续性和现代性发展,反对简单否定前人,主张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推动复兴进程。
发展历程 现代性 中国当代文学 连续性 历史态度 复兴历程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