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靖康之变到赵构称帝 赵构称帝后都发生了那些事?
赵构称帝后都发生了那些事?
靖康之变后,赵构继承大统,建立南宋。然而赵构的皇位是从金人册立的傀儡皇帝张邦昌手中接过来的,并且徽钦二帝尚在,因此赵构在南宋军民的心目中,只不过是一个代理皇帝而已。而金人在得知张邦昌把皇位拱手让给赵构后,再一次大举南下进犯。所以赵构登基之后实际上一直没有踏实下来,面对金兵的穷追猛打和军民的怀疑,赵构称帝后发生了那些事儿呢?
李纲上台
康王赵构终于继承大统,是为宋高宗,也就是南宋的第一个皇帝。他上台之后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如何稳定局面,因此必须得请一个能压住台的人来做宰相。于是,在东京保卫战中打退过金兵的李纲,就被赵构请了出来。
李纲是忠心为国的一介书生,把他请出来做宰相,赵构身边的一些奸小之徒就坐不住了。于是,有一个大臣就给赵构上疏,据说一连上了五次疏。这个大臣上疏也是太急于表白了,太急于把李纲挤出去了,结果他的上疏不择语言,不择手段,跟赵构居然这么说,张邦昌素为金人所喜,宜封为相——张邦昌是金国喜欢的人,你得让他当宰相;而李纲素为金人所恶——李纲是金国讨厌的人,千万不能用他做宰相。
他这么一说,赵构就不高兴了。赵构说,我当皇帝恐怕也是金人所恶吧,那金人更喜欢张邦昌做皇帝。照你这种观点,我当皇帝是不是也不应该啊?这样就吓得这个大臣不敢说话了。这个时候,赵构就把李纲迎进了朝廷,让李纲做宰相。李纲见了赵构也是放声痛哭,然后赵构说,你跟我说说咱们怎么做。
李纲就给赵构提了十条意见,这十条意见说穿了就是两个核心思想。第一个核心思想是杀掉张邦昌,不杀他不足以振奋天下士气;第二是练兵北伐,迎回徽钦二帝。
赵构满心欢喜的把李纲盼回来,盼回来的目的是让你帮我压台,让大臣也好,百姓也好,士兵也好,都听我的,拿我当皇帝。结果你给我提了十条意见,十条意见的核心就是让我出兵,把我爸和我哥接回来。
按任何正常人的心理来分析,赵构这个时候的心情一定是跌落到了极点,后悔得肠子都青了。我怎么把这么个人给弄了进来。
李纲这个人很是忠直,可直到了底就有点迂,他说你跟我意见不同,咱就不行,你必须得跟我意见一致。我就一门心思要打败金军,迎回二圣,谁反对我都不行。

李纲就没想到这么一个问题,你干这干那是需要钱的,是需要军需物资供应的。当时河山残破,生灵涂炭,怎么收拾人心,怎么稳定残局,这其实是排在第一步的。另外,就是李纲这个人党同伐异,把不同意见的大臣打击得很厉害。这样一来,李纲以这种决绝的态度来处事,大臣们的反对声就非常激烈。所以李纲做了七十七天宰相就被罢相了。
宗泽抗金
赵构立脚未稳,返回北国的金人就得知自己册立的傀儡皇帝张邦昌把皇位拱手让给了赵氏皇族,并且建立起了南宋政权。因此,金军再一次大举南下进犯。
一看金军南下,赵构的反应就是我要跑。皇帝不能叫跑,要叫巡幸。当年金军南下,我爸爸徽宗不就是巡幸东南嘛。所以,我要沿着父亲给我指明的道路,也要巡幸东南。他想去扬州,毕竟江南地区没有遭到兵火,相对来讲比较富庶。
金军攻破汴梁城之后,并没有在此地驻军。说起来还是张邦昌的功劳。金国军队撤军的时候问张邦昌,说要不要给你留一点人,帮你看台子镇场子?张邦昌表示不允许,我们大楚有能力保卫自己。所以金军就撤走了。这样一来,中原地区实际上还是在宋朝的手里。
这个时候,高宗皇帝逃到了扬州,而宋朝的军民就以宗泽为核心抵抗金军,于是宋高宗就任命宗泽为东京留守,负责防守汴梁。
宗泽做了东京留守之后,他就呕心沥血,秣马厉兵准备大干一场,并且给皇帝上疏,说:自金人再至,朝廷未尝命一将一师。但闻奸邪之臣,朝进一言以言和,暮入一说以乞盟。终于二圣北迁,宗社蒙耻。臣虽驽怯,当躬冒矢石,为诸将先,得捐躯报国恩,足矣!
意思是我对现在朝廷政策有我的看法,金国人一来,这帮大臣们整天就是嚷嚷议和,从来没有见朝廷派一兵一卒去跟金国人决战,所以造成二圣蒙尘,徽钦二帝被俘。所以现在我建议我们必须要坚决抵抗,我愿意带头,我愿意亲自冒着弓箭石头身先士卒,我愿意捐躯报国。
但是老问题又来了,你愿意躬冒矢石去报国恩,是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啊?即使你下边的所有人都愿意。打仗是要军费的,钱从哪儿来呢?
所以,宋高宗看到宗泽的上疏,爱卿忠心可嘉——我欣赏你的忠心,就没下文了。而且只要是一看到二圣这种字眼,宋高宗心里难免咯噔一下,又提二圣,又提二圣未还,又提这种事。所以你愿意去,那你去守在汴梁,你就做第一道防线,替我挡一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