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立陶宛哪些城市 立陶宛文化园

火烧 2021-09-09 16:59:13 1060
立陶宛文化园 “KDSP”于1936年10月投入使用,立陶宛文化园从东大道向下三层延伸至马丁·路德·金大道。该花园由立陶宛的杜比内克拉斯教授设计,由克利夫兰市规划委员会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地地形。立陶宛

立陶宛文化园  

“KDSP”于1936年10月投入使用,立陶宛文化园从东大道向下三层延伸至马丁·路德·金大道。该花园由立陶宛的杜比内克拉斯教授设计,由克利夫兰市规划委员会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地地形。立陶宛文化园对雕塑的选择,反映了许多文化园建设中民族认同的重要性。立陶宛代表团以竖琴的形式设计,明确地将景观分为三个层次,以代表立陶宛历史上的三个时刻及其为民族认同而进行的斗争。

花园上层的中心特征是比鲁塔喷泉。比鲁塔是波库纳斯神庙的女祭司,波库纳斯是雷神和/或橡树神。两个角落构成了上层的喷泉和露台,每个角落都有一尊与立陶宛民族身份密切相关的半身像。花园的一边是文卡斯·库迪尔卡的铜像,他是立陶宛国歌(1858-1899)的诗人、医生和作曲家。这幅半身像是1938年创作的。花园的另一边矗立着玛西乌利斯·迈罗尼斯(Maciulis Maironis)的半身像,他是一位牧师,他的诗歌推动了立陶宛独立事业(1862-1932)。这尊半身像是1961年的作品。

这座花园的中间是一个露台,由一个三柱的雕塑墙所界定,它耸立在花园的底层之上。这面墙是仿照盖迪米纳斯的三根柱子建造的,这是维尔纽斯的纪念性纪念碑,象征着立陶宛的统一。

是沿着MLK大道的最底层。它通过学者、历史学家、立陶宛共和国第一任总统乔纳斯·巴萨纳维修斯博士(1851-1927)1918年的半身像,讲述了立陶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生的故事。1936年,这尊半身像被奉为立陶宛政府的礼物。根据克拉拉·莱德勒的说法,巴萨那维修斯和库迪尔卡半身像都是立陶宛著名雕塑家乔纳斯·齐卡拉斯(Jonas Zikaras)创作的原作的复制品,他的作品维护了立陶宛的民族身份。

立陶宛哪些城市 立陶宛文化园

第一批立陶宛人于1871年在克利夫兰被记录在案。他们在圣克莱尔和俄勒冈州大道(现在的罗克韦尔)周围建立了定居点,东至俄勒冈州和雪松大道之间的约E.71街。到1930年,大约有10-12000名立陶宛人居住在克利夫兰。不断壮大的社区继续向东扩展到柯林斯伍德地区。二战后约有4000名立陶宛难民移民克利夫兰。到1973年,一个新的社区中心立陶宛村在东185街建成并投入使用。社区活动迅速转移到该地区。

立陶宛社区目前约有16000个。1990年代初立陶宛独立的重建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自那时以来,新移民的数量一直不高,克利夫兰社区的一些成员与立陶宛共和国建立了商业联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