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战略理论的学习与运用
在前面的一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个人年度目标手册。个人目标手册是对个人活动全局性的反映,实质上也是个人的战略思考形式,或者说是战略规划及实施的动态反映。
在确定个人目标时,当然需要对个人的全局事务进行整体性的思考,这就必然涉及到战略问题。因此,了解战略的基本概念和战略管理知识与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我们在学习哲学时,一个基本内容就是要会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要运动哲学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譬如运用矛盾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也需要有战略观念和全局思考能力。因此,我们也需要了解战略的基本概念和战略管理知识。
目前许多人开始学习毛选。学习毛泽东思想,首先应该从基础理论学起。而《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是毛主义的基础理论,因为这是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的理论。毛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的一个特点是,它更注重哲学理论的运用和实践指导。而在哲学理论在实践的运用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全局思考的问题。因此,战略与策略问题自然成为运用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全面地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在学习“两论”的基础上,就必须进一步学习毛主席的战略理论。
一,学习战略理论,我们要掌握那些理论要点呢?
1,要学习和掌握全局思考技能;
2,要掌握战略的基本概念及类别;
3,要明确战略指导思想、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措施等概念的涵义;
4,了解战略制订的要求、顺序及战略实施的要点;
5,了解战略调整和战略转变的基本原理。
二,学习毛主席战略学的基本著作:
毛主席是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最杰出的战略家。跟着毛主席学习战略理论是最有效的途径。其中《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卷中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是学习战略理论及其运用的基本著作。其中又应该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为学习的重点。
1,《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学习战略理论最重要的著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泽东1936年12月在陕北的红军大学所作的演讲,系统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经验,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深刻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规律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经历了艰难曲折,先后粉碎国民党多次“围剿”,也遭受了“左”倾错误带来的严重挫折,红军被迫长征。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进一步发展,毛泽东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一是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而又经过了1924-1927年的革命;二是敌人的强大;三是红军的弱小;四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同时也为红军提供了发展和胜利的可能性。2,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路线,认为他们主张的“御敌于国门之外”等战略是错误的,实质上是一种消极防御。毛泽东强调,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当敌人进攻时,红军应先实行战略退却,保存实力,选择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3,战略退却与战略反攻:详细阐述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的关系。战略退却是为了保存实力,待机破敌,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顾到不能迅速地击破其进攻,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战略反攻则是在退却阶段中所造成和发现的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条件和时机下进行的。4,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红军克敌制胜的根本法则之一。集中优势兵力,能够使红军在局部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有效地打击敌人。各个歼灭敌人则可以使敌人的整体力量逐渐被削弱,从而实现战略上的胜利。这一原则要求在战役和战斗中,以多胜少,速战速决。5,运动战、速决战和歼灭战:运动战是红军作战的主要形式,通过不断地移动和调动敌人,创造有利的战机。速决战是因为红军的人力、物力相对有限,且敌人强大,必须在短时间内解决战斗,避免陷入持久战的困境。歼灭战则是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不是仅仅击溃敌人,这对于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具有重要意义。这部著作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思想的重要经典,它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战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指导,对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不仅在当时对指导红军作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来的人民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国防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把战略定义为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东西:毛主席指出,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世界、一国、一个独立的游击区或一个大的独立的作战方面,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
毛主席指出了思考战略问题的要求:
1,思考战略问题时要有全局性思维:
战略不仅仅是军事问题,它涉及到全面的全局性思维。战略应当从整体出发,照顾到各方面的关系和各阶段的性质,不仅要考虑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还要关注事物在不同阶段的变化,需要用全局眼光来预判未来的可能性。
2,战略要聚焦关键局部:
战略的制定并非关注所有小问题,而是要聚焦于全局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局部部分。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
3,制订战略时的要求 :
31,要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强调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以及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中国革命战争有四个主要特点,即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敌人的强大;红军的弱小;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战略的制定要依据这些特点,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
32,要着眼于战争的发展变化:战争规律是发展的,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因此,研究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
33,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错误倾向:战略的制定要反对冒险主义、保守主义等极端做法,要注重灵活性和实际可行性。例如,在面对强大敌人时,红军需要避免单纯依赖游击战术,而要在战略上作出持久战的准备,每一个战役和战略选择都要结合当前的具体环境和敌我对比来制定,而不是依据抽象的理论。
34,要照顾战争的全局: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要关注战争部署、指挥、保障和政治工作等各个方面,用心想一想这些问题的区别和联系,把它们都提到较高的原则性上去解决。同时,也要求战役指挥员和战术指挥员了解某种程度的战略上的规律,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
35,要有前瞻性和计划性:战略指导者当其处在一个战略阶段时,应该计算到往后多数阶段,至少也应计算到下一个阶段。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指导方式,对于政治是不利的,对于战争也是不利的。例如在反攻开始即打第一仗时,要遵循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三个原则。
2,认真学习《论持久战》能够实质性掌握战略思考方法。
在《论持久战》这篇光辉著作中,毛泽东通过分析中日两国国情及战争性质等因素确立了抗日战争战略,具体如下:
1,毛泽东全面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根据。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战争力量强大,但进行的是非正义的、退步的侵略战争,且是小国,人力、物力不足以支持长期战争,国际上也会受到反对。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但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且会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基于这些分析,确定了“战略的持久战,战役战术的速决战”的持久战战略总方针。
2,划分战争阶段,明确各阶段战略任务: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日本进攻,中国防御,主要作战方式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和阵地战为辅。此阶段要通过积极作战,迟滞敌人进攻,保存有生力量,为持久抗战创造条件。战略相持阶段:由于敌人兵力不足和我方顽强抵抗,敌人停止战略进攻,转入保守占领地阶段。这一阶段时间最长、最艰苦,我方力量主要在此阶段生长,作战方式以游击战为主,阵地战和运动战为辅。要通过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破坏敌人的统治秩序,逐渐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战略反攻阶段: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力量由弱变强,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主要战争形式是运动战,阵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游击战为辅。此时要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进行战略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3,强调人民战争,奠定战略基础: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强调要动员全军全民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依靠人民群众开展人民战争。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为持久战战略提供坚实的基础。
4,阐述具体战略战术原则:在战役战斗层面,提出了“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等战略战术原则。
3,学习《战争和战略问题》。
这是毛泽东于 1938 年 11 月 6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结论的一部分。彼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党内存在一些对革命战争和战略的模糊认识。为了统一全党思想,明确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战略方针,毛泽东撰写了这一重要著作。它系统阐述了战争和战略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为党领导革命战争提供了理论指导,对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核心观点阐述:
1,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毛泽东在文中明确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2,中国的特点决定了武装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反动统治阶级长期掌握着强大的武装力量,控制着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而广大农村地区则相对薄弱,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同时,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差异很大,革命力量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革命战争必然是长期的、曲折的。
3,战略方针应根据战争形势灵活调整:战争是充满变数的,战略方针必须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而灵活调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战争阶段,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不同的战略方针。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红军力量相对弱小,采取了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的游击战术,有效地保存了自己,打击了敌人。随着红军力量的发展壮大,在反 “围剿” 斗争中,逐渐形成了 “诱敌深入” 等战略方针,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取得了多次反 “围剿” 的胜利。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中日双方的特点,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将战争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在战略防御阶段,主要是通过运动战、阵地战等形式,迟滞敌人的进攻;在战略相持阶段,以游击战为主,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发展壮大自己;在战略反攻阶段,集中力量对敌人进行战略反攻,最终取得胜利。这些战略方针的调整,都是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的,体现了战略方针的灵活性。
该著作从理论高度分析了战争和战略的本质、规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系列战略方针和战术原则。这些理论为党领导革命战争提供了科学依据,使党在制定战略决策、指挥战争行动时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例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理论,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二,延伸阅读:中国共产党史和抗日战争历史及中国历史的学习。
要掌握战略观念和相关的思维方法,需要在学习毛主席的相关著作之外,还要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抗日战争历史。
1,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主要是了解中国革命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的战略及其战略转变。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从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这些历史时期都有各自的战略和战略转变。
2,学习抗日战争历史,重点在于加强对于论持久战略的深刻理会。
3,还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制订及实施的实例。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各个称霸集团的全局谋划过程及战略实施案例,再如各朝代开国皇帝的基本战略等等。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