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年龄和基因影响埃博拉患者存活率
新华网华盛顿10月30日电(记者林小春)什么因素影响着埃博拉患者的生与死?首当其冲的是年龄。一项在塞拉利昂的实地观察发现,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更容易战胜埃博拉病毒。但基因影响也不容忽视,一项小鼠实验显示,如果某些人促进血管修复和免疫力的基因比较活跃,那么他们的病情会相对较轻。
新一期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些医护人员在塞拉利昂某医院的观察结果,他们共接诊了213名出现埃博拉症状的病人,其中有106人被确诊感染埃博拉病毒。这说明在西非疫区,很难通过症状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埃博拉患者。
研究表明,上述埃博拉患者的潜伏期通常为6到12天,与此前的观察结果相似。在研究过程中,19人失去联系,其余87名病人中不治身亡者约占74%。幸存者中,21岁以下患者的死亡率为57%,而45岁以上患者的死亡率高达94%,介于两者之间的患者死亡率为74%。性别对死亡率似乎没有影响。
患者的常见症状有发热、头疼、乏力、眩晕、腹泻、腹痛、咽喉痛、呕吐和结膜炎,仅有1名患者出现出血症状。其中与死亡最相关的症状是腹泻,腹泻患者的死亡率为94%,无腹泻的患者死亡率是65%。研究人员说,这说明及时输液补充电解质的重要性。此外,患者血液内病毒越多,病情就越严重,越容易死于埃博拉。
在这篇论文的47名参与研究者中,有6人因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还有1人死于中风,这再次凸显在一线抗击埃博拉的医护人员所面临的高风险。
美国华盛顿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30日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基因也会影响埃博拉患者的存活率。
此前埃博拉研究多使用猴子,但新研究在最高防护等级的实验室中培育出了一种可用于埃博拉研究的小鼠。在实验中,70%的小鼠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出现症状,其中超过一半死亡;19%的小鼠感染后体重下降,但两周后自行康复;另有11%的小鼠对埃博拉病毒有部分免疫抵抗力,其中不到一半死亡。这与目前西非的埃博拉疫情特点类似。
进一步研究表明,上述幸存小鼠的TIE1基因和TEK基因比较活跃,这两种基因会促进血管修复和抗感染白细胞的生成。而死亡小鼠体内促进血管炎症和细胞死亡的基因比较活跃。
负责这一研究的华盛顿大学病毒学家迈克尔·卡茨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的数据表明,基因因素对埃博拉病情的结果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埃博拉,贫困和种族主义
- 埃博拉疫情充分暴露资本主义弊病
- 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由西方医药公司和美国防部制造?
- 美教授:埃博拉来自美国生物战实验室?
- 美国国防部与西非埃博拉爆发关联:更多令人深思证据
- 马乾宁:美国散布埃博拉--必须声讨美国政府的反人类罪行
- 美国防部对西非埃博拉爆发负责:利比里亚科学家挺身揭露
- 被私有化的埃博拉疫情幕后:盖茨是世界卫生组织老板
- 追踪埃博拉病毒:《第四级病毒》
- 埃博拉疫情极有可能就是美帝的一次生物武器攻击
- 埃博拉病毒和美国渊源深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