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云门禅人:从舜尧到贱民的变迁

火烧 2009-10-3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9
从舜尧到贱民的变迁,讲述石蟆镇川主信仰与清源宫的历史,李冰治水影响,农民生活变化及川渝黔交界文化演变。

来源:作者博客 http://blog.sina.com.cn/yunmenchanren

石蟆镇位于重庆江津西部川、渝、黔三省市结合部,有“石蟆金三角”之美誉。自元末建场,至今已六百多年历史,老街下场口旁有一巨石耸立,形如蛤蟆,人称蛤蟆石,蛤蟆石前百余步,石缝中有泉涌出,泉水清冽甘甜,石蟆场因泉美石奇而得名。明正德五年(1510年)场镇西北侧建成“清源宫”(包含古建筑群和古树),因供奉秦朝治水功臣蜀州刺史李冰(民间奉其为川主)神位而远近闻名。

不言而喻,清源宫供奉的神——川主,乃是四川之主。只不过,现在该地已属重庆辖区,从四川独立出去。但是神的大号却没有变。李冰因治水有功德于四川(实是川西坝子),死后被尊为神祗,乃是川中百姓的爱戴。为什么纪念川主的庙没有建在受惠最多的成都平原,偏偏建在远离成都的川、渝、黔三省市结合部。原来,李冰当年的功德主要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水利问题,以石蟆镇辐射的川、渝、黔三省市结合部却是连年干旱,千百年来以农为生的百姓于是只能望天打卦,对于干旱一筹莫展。当明正德五年建成“清源宫”,供奉上“川主”后,当地人民看到了希望。每当干旱时节,四乡百姓就抬出“川主”巡游,求得天降甘霖,让农民得口饱饭吃。于是风气所至,遍及川黔。

中国的农民是最讲实际的。谁能给他们一口饭吃,谁就是他们的“神”。谁就是他们的希望所在。于是数百年来,清源宫香火鼎盛,来庙求神许愿的不绝于途。在此也证实了存在与需求的关系。

只是有一段时间该庙的香火被冷落了。

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个年代,是不信神、不信邪的年代。只有在佛经上看到的句子“搅长河为酥珞、变大地位黄金”,在神州大地却变成了现实:“六亿神州尽舜尧”,他们“敢叫日月换新天”,这是什么样的气魄啊!这是人民在自己的国土上当家作主后所焕发出来的无穷力量。

一个叫李世才的农民,他是石蟆镇稿子坝感益村的党支部书记。因为人民公社将千百年来一盘散沙的农民集合在一起。他带领这些从前只能在“神祗”面前下跪的农民,向“老天爷”发起了挑战,他们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真是一个战天斗地的年代。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一个个水库、一条条水渠。让当地的农民再也不用烧香祈祷,也同样是年年风调雨顺,旱涝保收。

然而近年来,清源宫的香火又开始兴旺了。人们又开始要抬着“川主”四乡巡游祈祷上苍普降甘霖,赐百姓一个风调雨顺。农民们又跪在了泥塑的“神祗”脚下。

原来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所谓“包产到户”以来,集体所建的农田水利都无人维护管理。许多水渠淤塞毁坏,许多水库渗漏坍塌,不能蓄水。如今年已七十多岁的李世才,只能默默的看着信众抬着“川主”在田间地头巡游,看着那一缕缕香烟散向那飘渺的苍窘……

孙中山当年悲愤“中华民族是一盘散沙”。

毛泽东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人人是舜尧,个个是英雄。

XXX却让舜尧成为贱民,英雄成为奴才。让团结起来的中华民族再次成为“一盘散沙”。或许这正是他的“伟大功绩”吧! 

相关文章

  • 实用主义侵蚀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 败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失败
  • 当代农村为何众口一致谴责“包产到户”
  • 兴修水利须重视大寨经验
  • 究竟怎么看人民公社的解体?
  • 亲历者说:联产承包是怎样变成分田单干的?
  • 为什么当代日本农民很不“农民”?中国人必定“农民”吗?
  • 小岗神话的迷思
  • 分田到户弊端:夏粮有望好收成,为啥农民上路抢车?
  • 和一个小老板的对话
  • 历史要求如实告诉给后代:"是什么让中国人吃饱了?"
  • 胡靖:“大包干”30年,“未富先饿”恐呈蔓延趋势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