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读十月誓言诗(之一) ——敬读毛主席词作《清平乐·六盘山》
又到10月 了!89年前的10月,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了宁夏的六盘山,这标志着为时一年的中央红军长征结束,又将开启新的伟大征程。毛主席过了六盘山主峰之后,写了这首词,将这个胜利的喜讯和新征程的誓言告诉南方的老区人民,每个字都在那里闪烁,我每次读这首词,都能体会到老人家当时的喜悦、悲壮和决心,有时感动到心里发颤。
我们就首先说“望断南飞雁”吧。
登临送目,是可以看到很多景观的。如“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又如毛主席在几个月后写的“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等,而毛主席当时写《六盘山》除了淡淡的几片白云就只写到了“雁”,这是文学创作服从主题需要的取材问题,全诗的感情都在这里,这是全诗的诗眼,反映了当时毛主席因长征结束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这首词是毛主席下了六盘山主峰之后写的。
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0月7日,到达乃家河。途经甘肃固原县青石咀,在一个山头上直接指挥陜甘支队(本文作者注:此即中央红军,在9月12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改用此番号)第一纵队的一、四、 五大队,采取两侧迂回兜击、正面突击的办法,歼灭何柱国骑兵军两个连,缴获战马百余匹。率陜甘支队顺利地越过六盘山主峰,继续向环县与庆阳之间前进。随后,作《清平乐·六盘山》”。
中央红军是9月18日越过岷山的,也是到了10月 写了著名的《七律·长征》,欢呼“三军过后尽开顔”。10月27日,毛主席在出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时说,“现在环境改变,二万里完结,将来再不会有二万里,应向干部解释发展前途。”
这就是毛主席在那一阶段的心情,《清平乐·六盘山》正是这一心情的艺术表达。
雁,从西汉苏武的故事起,就是作为信使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词中雁是“南飞雁”,从时令上说,此时正是入冬时节,雁飞往南方过冬,这是客观景物,写得极其自然,读者一般不会赋予更多遐想。但是,毛主席当时是像送别极为重要的信使那样,寄托了无限情怀的:我们红军辗转到了北方,雁正向南飞去,那是我们出发的地方呀!南方呀,南方!我们的老区在南方,那里有我们老区的人民呀!所以,他一直望着它向南飞翔,飞到看不见了,还不舍得转移视线。也就是说“望断”了还站在那里望,这是何等深情啦!
我们怎么知道毛主席当时是“望断”了还在望呢?这是毛主席在词中创造的艺术环境“天高云淡”四个字告诉我们的。天气晴朗,云彩不多,才有利于看清高飞的雁,有利于远望。如果是阴霾天气雾气沉沉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毛主席的“望断”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见”完全不同。李白也是一直目送帆船到看不见为止,但“孤帆”要去做什么? 只知道是下扬州,别的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空洞无物。
毛主席的情怀是极其博大的,他希望大雁带往南方的是史诗级的信息。南飞的大雁呀,请你们告诉我们老区的人民,我们被迫离开江西苏区时是8万6000多人,我们历经11个省,“屈指行程二万”,我们没有被消灭,如今到了长城了,我们还有7000多位“好汉”,我们的红旗还在“漫卷西风”。老区的人民,全中国的劳动人民,我们现有7000壮士,就是你们手中的“长缨”。请你们相信,我们有“长缨”在手,是一定会“缚住苍龙的”,中国革命是一定会胜利的。
本诗结尾用的是是疑问句:“今 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是写诗手法,实际是肯定句,意思是我们的红军还在,我们是一定会“缚住苍龙的”。(“长缨”“苍龙”的出处及所表示的意思 ,许多注释本都有解释,且已普及,本文就不多说了。)
《清平乐·六盘山》是写给老区人民和全国人民的一首告慰诗,是一首史无前例的壮怀激烈的誓言诗!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