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悼念当过赤脚医生的母亲

火烧 2009-04-2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回忆母亲作为赤脚医生的点点滴滴,包括接生、取名、为村民治病等故事,展现其无私奉献与医者仁心,体现赤脚医生精神与时代印记。


  母亲年轻时是大队的赤脚医生,一直以来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杨医师”。

  那个年代,大人小孩只要患上伤风、感冒等常见病,都去大队合作医疗站,母亲不停地为他们配药、发药、打针,还千叮咛万嘱咐:“注意休息,多喝开水。”许多农民在田间地头劳作时引发了外伤,都来找母亲,母亲便及时地为他们清创、消毒、包扎。

  但我记忆最深的则是深更半夜,经常会被一阵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我知道,又是哪家媳妇要生小孩了,来人是请母亲去接生的。哪怕是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冬夜,只要有人敲门,母亲便立马从温暖的被窝里跃起,迅速穿好衣服,背上药箱,手持电筒,跟着人家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

  在村民们的眼里,母亲是个文化人。因此,许多孩子刚落地,他们的父母及爷爷奶奶便请母亲给孩子取个好名字,母亲也“欣然从命”。如果在北风呼啸、雪花飞舞之际落地的是个女婴,她就给孩子取名为“雪梅”、“雪莲”、“雪冰”等;如果女婴降临在春天,她便给孩子取名为“莺莺”、“小燕子”、“柳芽儿”等。至于给男孩取什么“爱军”、“卫国”、“昊天”等更是司空见惯。方圆几十里,经母亲取名字的小孩不下上百人。

  那个年代,按惯例,每接生一个孩子,人家都要用红封子封一二元喜钱给接生婆,母亲从来都不肯收。她说,大多数人家的生活都很困难,这个钱就留给产妇买老母鸡补补身子吧。对于人家兴冲冲送上门来的红蛋,母亲则全盘“笑纳”。那时我们家常常是这家红蛋还未吃完,那家红蛋又送过来了。

  印象中,母亲打针技术很是高超,家里的几只铝饭盒里装满了针管、针头。一有时间,母亲就将饭盒放在炉子上煮,直煮得饭盒内沸腾得翻江倒海方罢。母亲常说,针管、针头消毒一定要彻底,否则会交叉感染的。

  如今,母亲离开我们快两年了,我们印象里的母亲变得模糊,还是医生的形象更清晰些。

相关文章

  • 无知、无畏与无奈——远离中国医学的后果及化解
  • 难忘的“6·26指示”
  • 孔老夫子站累了
  • 关于《山西省稷山县农村公共卫生事业述评》一文几个问题的商榷
  • 一线员工谈医改:医改能给农民带来多少实惠
  • 我所经历的毛泽东时代
  • 日月河:“6.26”——“弱势群体”不能忘却的纪念
  • 大逆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旧文)
  • 毛主席的医疗路线令我刻骨铭心
  • 医疗、贪官、奸商--纪念毛主席"六二六"指示发45周年座谈会
  • 走人民路线,为人民服务——电影《春苗》评析
  • 新中国前30年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培养模式探究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