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余云辉、张庭宾:“改革”不应成为宗教

火烧 2014-03-31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指出改革不应成为宗教式崇拜,强调改革的中性与评价标准,探讨善政与恶政的区别,呼吁理性看待改革,避免改革成为迷信。

  当“两会”期间主流媒体把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一词出现的频率作为新闻题材,并且声称“改革是动力,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还是一项永不停止,永远没有尽头的工作”时(详见《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改革最强音》,《人民网》2014年3月5日),改革的舆论导向已经违背了“知止可以不殆”的常识,改革反而成为一种危险的思维定势,成为迷信和宗教式崇拜。

  其实,“改革”仅仅是一种有组织的行为,其本身是中性的。由于改革者的立场、目标、路径不同,同时,改革的结果对不同群体的损益影响不同,因此,任何改革都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评价。华尔街所欣赏的中国金融改革从中国百姓的利益角度看可能是灾难性的。可见,改革仅仅是动作。任何动作的本身都没有意义,而必须由利益攸关方赋予意义。

  改革的使命和内涵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决定着改革究竟属于“正确的改革”还是“错误的改革”?属于“前进的改革”还是“倒退的改革”?属于“爱国的改革”和“卖国的改革”?属于“利民的改革”还是“害民的改革”?属于“进步的改革”和“反动的改革”?等等。

  根据改革的不同性质,改革有着“善政”与“恶政”之分。那些属于“善政”的改革表现为得民心、得天下;另一些属于“恶政”的改革则表现为失民心、失天下。那些曾经下岗的工人、那些正在失地的农民、那些因农村并校而奔走于山路甚至失学的孩子,虽然不会像大V们一样长篇大论谈改革,但是他们是沉默的准绳,衡量着改革的对错与成败。

  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改革的起点。在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研究——过去三十多年的诸多改革,究竟哪些属于“善政”、哪些属于“恶政”?今后的改革如何成为“善政”而避免“恶政”?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显然比统计和比较哪一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改革”一词频率更高要重要得多。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改革”二字成为毒品和次品的标签,才能避免改革成为宗教和迷信。

相关文章

  • 谭伟东:改革哲学与改革教(三):文化的沉沦与奴役
  • 张庭宾:人民币、楼市拐点基本可确认
  • 张庭宾:这次人民币贬值拐点很可能是真的
  • 张庭宾:怎样化余额宝危机为契机
  • 张庭宾:不要害怕人民币快速贬值
  • 谭伟东:改革哲学与改革教(二)
  • 谭伟东:改革哲学与改革教(一)
  • 张庭宾:近万吨黄金储备已为人民币危机兜底
  • 张庭宾:美元债:中国企业借来“金绞索”?
  • 张庭宾、余云辉:中国最大金融经济安全挑战已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