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邢秋成:我的毛主席画像情结

火烧 2014-12-26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邢秋成分享自己30多年绘制毛主席画像的经历,从学习到实践,再到坚持创作,体现对毛主席画像的深厚情感与艺术传承。

 

  

  邢秋成在画室

  30多年前,高中未毕业的我,被特招进一个特殊的团队——油画肖像组学习油画,师从王国栋先生专门从事领袖像的绘画工作。油画肖像组(领袖像组)专职负责天安门广场、国家标志性建筑、国事活动等领袖肖像的绘制,肖像组的核心就是画领袖像的专家——王国栋,他绘制的天安门正面毛主席画像是天安门后来一直在沿用的范本;他绘制的侧面毛主席画像曾印刷无数,家喻户晓,成为了时代的标志。

  回首这30多年的绘画之路,我感到自己是幸运的。在那个知识青年纷纷插队的年代,很多人毕业后都去了农村,极少数当了兵,我能进入这样一个团队,跟随这样一位师傅,从事这样一份工作,对于当时的一个十几岁青年来说是怎么也想不到的。刚刚走上这条道路时,大型的画室很正规,墙上悬挂着董希文、王国栋等多位大师的作品;画室里各种设施、画架、画材、画具应有尽有;有专门的师傅为我们制作画布、画框;还有专业的资料室供我们学习和查阅资料。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跟随师傅王国栋进行着专业的学习和训练。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去学习和工作,也着实让当时的同行们羡慕不已。正因为这样,我更加全身心地、义无返顾地投入到这项专业的学习和工作中。

  还记得1978年8月,我承担了天安门广场历史博物馆正中毛主席画像的绘制工作。在绘制的间隙,我也会去师傅王国栋绘制主席像的画室。师傅正站在两层楼多高的木制梯子上,聚精会神地画着主席像。这时候,我一般不说话,静静地站在师傅身后,认真体会师傅在画像时对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仔细地看着、学着。就这样,我们边学习边工作。那时领袖肖像需求量很大,虽然工作很紧张,可我们的心情是纯净、快乐的。

  绘制一张像一般需要过3遍。第一遍是打格放大。因为画布太大,打格相当于给画安上坐标。虽然打格顶多起10%的作用,但这10%做不好的话,破坏性却是100%。打好格子后,准确地画上轮廓。第二遍是上色,处理好颜色关系和具体造型。第三遍就是细致刻画,将额头、鼻子眼睛、整个脸、嘴、下巴和脖子分开几个部分进行塑造,一般一天画成一个部分。最后还需要进行整体的调整。主席像的塑造和其他肖像不太一样,不许过度展示自己的笔法。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我的工作也在变。领袖肖像组撤销,画主席像不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对画毛主席像的情结并没有变,一直坚持着领袖像的创作、整理、研究工作。我也经常外出采风,其中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一次是我下乡写生,看到老乡在家里很重要的位置庄重地挂着毛主席画像,我有些兴奋,问到缘由,主人说:“毛主席永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我们当然要挂了。”听后我很感动。还有一次,我到照相馆去洗毛主席的画像照片,一位老大姐很兴奋地过来向我问这问那,夸我画得如何如何像。这两件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老百姓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没有变,每每想到这里,就更加坚定了我继续画好毛主席像的信念。

  现在,我虽然画得少了,但是在质量上追求得更多了,更深入更细致地了解毛主席每个时期每个状态。对于很多小细节,我都了解得比较清楚,比如主席下巴上的痦子,前期没有,是他到40多岁才长出来的。我还搜集了毛主席各个时期的照片1000多张。而看到一些不规范的毛主席画像时,心里就很不舒服,更感到了自己的那份责任——要用最熟悉的画笔,谨记师傅曾经的教诲,用好的作品去传承和记录历史。

  30多年前,画领袖肖像使我走上了绘画之路。30多年里,它也变成了我舍不下的情结,伴随着我一直走到了今天。将来,我要永远地画下去……

相关文章

  • 张文茂:毛主席属于中华民族 也属于世界人民
  • [视频]毛主席的警卫员王明富访谈录——乌有之乡纪念毛主席诞辰121周年系列访
  • 洛阳今年的纪念活动真是轰轰烈烈 遍地开花了
  • 全国各地群众纪念毛主席诞辰121周年活动汇总
  • 求是网:学习毛泽东
  • 忍不住的热泪:湖南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21周年
  • 李树泉 黎亚彬:毛泽东的成功对中国道路的重要警示——纪念毛泽东诞辰121周年
  • [视频]孔庆东、张文茂等:毛泽东思想与少年中国梦——滦县三中纪念毛主席诞辰121周年座谈会
  • 晚年毛泽东重视大字报的思想简析
  • 耿来意:毛泽东的大道理与小道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