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加快战略调整,促进社会稳定

火烧 2011-06-22 00:00:00 网友时评 1030
文章指出中国群体事件数量持续上升,维稳战略效果不佳,呼吁加快战略调整以促进社会稳定。分析社会不公正感加剧与群体事件增长的关系,强调需重新审视维稳手段的有效性。

加快战略调整,促进社会稳定(政论)

—驳壳枪八

 偶尔看到一篇金融时报的文章《Beijing worries as sense of injustice deepens》(Beijing对社会不公正感加剧感到担忧)。文章中一个醒目的数据:去年中国群体事件的数目攀升到18万次。也就是说在过去的5年中,每年的群体事件数目增加了一倍。不免让我等爱国之人惊出一身冷汗。

 记得多年前有人在说维稳战略的重要性的时候,举出了一个历史数据;那就是国民党崩溃的时候的群体事件数目:4万次!在维稳战略提出的时候,中国的群体事件在8-9万左右。虽然在绝对数量上比国民党年代多一倍,但由于人口比那时多三倍多,所以群体事件单位强度还可以勉强说比国民党年代弱点,但正在高速接近,所以要采取特殊的战略避免这个数字超过临界点。

 可这个新数字告诉我们,现在的群体事件数目已经比国民党年代高了近5倍。这样无论是总数上,还是单位强度上都比国民党崩溃前更严重。如果我们认为国民党倒台是因为群体事件失控造成社会崩溃的话,那么中国现有的状态就是随时都可能崩溃。也就是说,现在社会是躺在炸弹边上睡觉,随时可能被炸飞。

 当然中国社会现在并没有爆炸,这我们可以理解为没有当年的共党在破坏,也可以理解为群体事件强度仍然不够,更可以理解为毛主席时代为国家缔造的红色思想和行动基础使稳定起到了的惯性作用;甚至可以理解为群体事件根本不是社会爆炸的原因。

 但是,不管哪种理解,有一点我们知道,维稳战略并没有达到其预期的效果,群体事件还是在以5年翻一番的高速增长。不管中国最终是不是会爆炸,或爆炸的临界点在哪里,我们必须重新考虑维稳战略的正确性。

 中国的维稳据说始于2005年,从外部看其三大主要手段就是;1、加快经济发展,用经济实惠压住反抗力量;2、加强治安、武警等执法机构对群体事件的控制力。把潜在大型群体事件扼止在萌芽阶段;3、严厉控制媒体,控制群体突发事件在全国的蔓延速度。后两个手段实际上可以归纳成四个字;强力政治!

 即使在如此“高压强制”的维稳强硬手段下,群体事件的数量不但没有下降,它硬生生地翻了一番!不但翻番,事件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这就是说这三大策略不但失败,而且加速了事态向恶性发展。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我们看到,上层把平息群体事件的希望建立在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上。网上有一个比喻;中国就是一辆装满炸药的汽车,这辆汽车只要速度低于80公里(8%的GDP增长率)就爆炸。但我们知道,每一起群体事件都共享一个特点:不公平!那些迅速由小事件扩展成大事件的案例中也都共享一个特征;不公平在社会中普遍蔓延,使得人们有机会就发泄一番。

 中国在经济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出现群体事件快速上涨,这说明驱动中国群体事件的主要驱动器并不是经济水平低,或者说国富不见得就会稳定,而是民之贫富差距过大、不公平。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逻辑上解释为什么中国的维稳战略彻底失败而需要加快战略调整。

 我们知道,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实际上是建立在政府驱动的投资上,而这些投资往往是与土地挂钩的。在这些领域,由于利益的诱惑,普遍存在野蛮侵犯弱势团体利益的行为。配合政府的高压政治,这种欺压逐渐变成了一种社会普遍的积怨。社会处于一种高压弹簧的状态。一旦某个地方出现突破口,事件的规模立即扩大到惊动中央。

 也就是说,发展经济以及采取的方式破坏了已经很糟的社会公平。结合伴随着的高压政治使得社会面临随时爆炸的危险。或者说,这5—6年维稳不但没有促进社会稳定,这个维稳战略本身变成了不稳定的根源之一。

 躺在炸弹边上我琢磨,什么办呢?我没有端的出来的好办法。但有一个很扎实的结论:在总结出新的战略之前,必须全面停止原有的维稳战略!西方一句哲言;如果你已经掉到坑里,那就不要拼命的挖了,越挖坑越深!

相关文章

  • 安生:雪崩前夜
  • 不清算十年“二次房改” 中国房市就永无宁日
  • 楼市的“刚需”与央视的“肛虚”
  • 驳郎咸平房地产完了中国经济就完了的观点
  • 卢麒元:限购令的经济学含义
  • 牛刀:海外债务或加速开发商的降价销售——答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问
  • 牛刀:如何理解“房价合理回归”?
  • 曹建海:房价回落的轨迹和趋势
  • 中国楼市处在崩盘的前线?
  • 北京公布住房价格标准,打响房价保卫战第一枪
  •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房地产要小心遭华尔街洗劫
  • 孙锡良:房地产——支持中央调控,反对权贵反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