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起草者,叶永烈缘何前后不一?
关于《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起草者,叶永烈先生缘何前后不一?
双石
庄重老先生《谁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作者》一文被《炎黄春秋》炒作之时,大名鼎鼎的前科幻作家今传记专家叶永烈先生也不幸被作者的愤懑的笔墨所涉及。这是因为,最先提出“《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并非毛泽东起草”者,正是这位刚从科幻转行党史不久的叶永烈先生!时间是1993年12月叶先生大作《张春桥传》问世之际。叶先生在该书中称: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当杜聿明部队陷入重围,那篇以中原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华东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名义发出的广播稿《敦促杜章明等投降书》,初稿便出自陈其五手笔。后来经毛泽东审阅,作了几处修改,发出。此文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在“文革”中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是《牛鬼蛇神》们“天天读”的“课本”,就连被打入“牛棚”的陈其五也要背诵此文,他背得极为熟练。近来发现此文最初的手稿,上面有两种笔迹,毛泽东的笔迹人们一望而知,那是作了几处修改留下的,而通篇的笔迹则是陈其五的。
——叶永烈《张春桥传》,作家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但这件原本可以引起轩然大波的“猛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笔者当时读过之后也仅仅是付之一笑,并未在意,好象也没有谁就着这事儿来炒作,尽管那段时间是国内精英界反毛非毛毁毛的高峰期。这或许是因为叶先生和出版社比较聪明,只是在陈述自己认为是事实的史实,而并未提出什么“物归其主”的版权要求所致——这可是比庄老先生懂法明理哈?
然而时隔不过4年,叶先生在自己的另一部著作中却突然改口了——
……
杜聿明陷入铁围之中。毛泽东虽然在西柏坡,却以“中原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华东人民解放军司令部”的名义,写了一份广播稿。这篇广播稿,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题为《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颇有“现场感”。这么写道:(以下引文略)
——叶永烈《国共风云》,广州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这是咋回事儿哩?都是白纸黑字言之凿凿,叶先生是在拿哪个说法当真哩?
迄今为止,笔者没瞅见叶永烈先生对此有过任何解释!
叶先生的改口或不解释,肯定有自己的道理!叶先生不说,笔者也不好妄加揣测。但是,叶先生的改口前的说法,最起码在证据上是存在以下“欠充分”的问题,因而也是很难经得起置疑或考据的:其一,叶先生既然对“手稿”言之凿凿,而《敦》文又是早已传世的历史性文献,不存在什么“保密”问题,叶先生为何不在其大作中附上其影印件,以让世人鉴识哩?叶先生究竟见过这个“手稿”没有?其二,叶先生称手稿上有“两种笔迹”,一为陈其五,一为毛先生,是吧?但这就带来了另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当时作为华野宣传大员正在淮海前线的陈其五先生的手稿,是怎么传到西柏坡让毛先生修改的?飞马飞鸿还是飞机传书?退一步说,就算有这种手段,有什么理由一定要送手稿而不用电发?
叶先生该不会考证出来是“用传真”吧?
而依笔者看,叶先生“惊世猛料”,跟庄老先生的满腹委屈一样,极不靠谱!“手稿笔迹”与“毛把题目改了”一样,都属刻意之中的弄巧成拙!以致于4年之后的叶永烈先生自己都觉得不能自圆其说,只好悄悄地尽可能不着痕迹地改了口!而庄老先生撰文的时有点猴急,也没有去读读叶先生后来的著作看看他后来的说法,这一着急上火,就把叶先生前些年露的那些个破绽,又给亮出来了!
笔者认为,叶先生如今怎么着也该露个面儿说道一句了:
这桩公案,究竟是谁错了?
相关文章
- 钢筋水泥:看穿“黄炎培历史周期律”的毛泽东
- 49-56年毛泽东关于民生问题的思想实践
- 老中央档案馆研究馆员:《<毛选>真相》是捏造的谣言!
- 吃饭问题回忆录
- 杨连旭:究竟是毛泽东不懂、还是你们不懂经济?——论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经济思想
- 《<毛选>真相》是荒诞离奇的谣言
- 文锋:历史地、客观地看待周总理治丧规格问题
- 看凤凰网如何再演诋毁毛主席的鬼把戏
- 张全景:否定了毛主席,中国就是下一个苏联
- 黄克诚:丢掉毛泽东思想 必将头破血流
- 确认毛泽东思想是我党永恒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核心
- 忠言:《人民日报》你是谁?为了谁?
相关文章
- 锦衣之下 此人蒙冤被杀,刽子手不忍下手,锦衣卫抄家都不禁潸然泪下
- 最后的刽子手 八年之后的刽子手和死囚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的刽子手杀人不眨眼,该收手时绝对不能拖延,否则下场悲惨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为何古代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时就立马停手?只因为这13个字
- 刀下留人评价 揭秘:为什么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立马停手?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清末的刽子手:从业20余年,遭人唾骂,无妻无子,晚景凄凉
- 清朝刽子手 明朝3位忠臣被押上刑场,2位让刽子手当场出丑,1位让刽子手丧命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刽子手收入有多少?每砍一个人头可以获得四个银元
- 清朝刽子手 此人挽救了大明江山,连刽子手都不忍下手,终其一生一贫如洗
- 毛泽东: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者与精妙运用者——以“亲民”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