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中国《色,戒》的色与戒研讨会摘录
博客中国《色,戒》的色与戒研讨会摘录
近段时间以来,著名华裔导演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在国内热映,因其部分情节遭删节以及电影涉及到的相关历史人物,引起极大争议。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董彦斌因所看电影《色,戒》系删节本,起诉播放该电影的华星国际影城和审查通过该电影的国家广电总局侵权。王小东、黄纪苏等人在乌有之乡从政治角度批评色戒。南方某周刊未经王小东等人审阅发表其发言后,引来王小东郭松民等人的愤怒声讨。
为此,博客中国12月1日在金码大厦召开“《色,戒》的色与戒研讨会”研讨会暨博客中国专栏作家联谊会,以下为现场博客专栏作家的主要观点摘录(研讨会实录待发言嘉宾正式修订后发布)
黄纪苏:国际社会科学副主编、先锋剧作家
实际上我想谈还是按照上面没同意的话题谈,先说说艺术成就,因为艺术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说:第一,谈不上艺术成就。第二,很有艺术成就。
第一,谈不上艺术成就。这么一部片子,演完了,总爱说它不是一个政治,很多人都这么讲,它是一个艺术,它讲的是人性。李安刚才已经谈了这个,它和政治是分不开的。艺术上并不是一个成功的东西,因为基本理路不同,张爱玲写的东西,基本上从自身的经历,关于文学、文艺最古老的一个话题,文艺可以再虚构,再天马纵横,天马驰骋,但是必须符合最深刻的生活的真实。张爱玲以往的小说有这种真实,大部分,这种真实是有的,基本上是没落世家破落户漂流子弟,她母亲给人家当小老婆。基本上她是在社会上层边缘,随时要掉下去,甚至已经掉下去,用社会学的话说,结合是一种状态,又不上又不下,眼睛盯着上头,但是脚下又是悬空的。她是这样一种世家,大概并不像九十年代以来我们所想象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给人一派紫檀木的颜色,特别典雅,做宣传或者进行欣赏的人,通常没有见过世家。我也不是什么世家,但是我这个岁数50开外,过去世家还是见过一点的。张爱玲就是从这种气氛上走出来的人,身上带着那样的气息,她是很自私、很阴暗,对自己失去的东西有一种哀怨,但是又不太会讲,取之有道,干什么东西要有一个标准,我想张爱玲不太在乎标准的人。她以往写的东西都是以她的生活、她的环境,走的是写实的路子,其他作品的艺术成就还是思想史上认识的成就还是有的,因为她是从真实出发,探索一种艺术上更深刻的真实。
李安刚才说得恰恰相反,张爱玲这部作品胆子真大,这回写了自己,以往写别人,我恰恰觉得他这回错了,她应该从自己出发,我就是一个没落世家子弟,我现在混得并不是特别好,一心想往好的混,机会来了,我对这个机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有很多的考虑,国家、民族,我自己等,要把这些权衡一下,张爱玲如果从这个角度写,大概会像以往其他的小说差不多,还是有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但是这一篇恰恰不是这样子,她写了抗日仁人志士,但是又却不是这样的人,这是最基本理路不通,没法理解,属于仁人志士的人。
张爱玲小说一来就失败了,她在构想人物的时候,写着就变成上海小市民了,和仁人志士的出发点,或者用我一个朋友的话说,一个体一个魂,魂不符体,这么一路写下来。张爱玲的东西缺少最基本的生活真实,这个东西是有先天的弊病。
张爱玲剧本先天不足,李安并没有太多的办法能够弥补这样的缺憾,李安用得一种办法就是说,有很多那些电影人的办法,把两性、女人都给铺陈上来,李安这种办法也可以理解,用了一个比喻,有一点像车展一样,别管车引擎好不好,机器好不好,前面得站在一个女的,这个女穿得比较少,把人都给招来,这是普天下能力比较差的那些作家普遍采用的方式。我并不认为这部片子在艺术上多成功。当然,从电影艺术上的光、色,或者文学剪故事起承转合,坦率地说,这些东西完全是手段性的,灵魂那一块已经没有了,灵魂最基本的理路已经不通了,坦率地说再堆砌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另外一方面,我又得承认这是一部相当成功的一部片子。也就是说,这个片子出来之后,我发现很多人非常喜欢,也就是说达到了它的效果。我想稍微分析一下,因为很多人一说就说他写了人性,因为张爱玲和李安所讲的东西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用张爱玲最经典的话说,一个城市毁了,一个国家毁了,成就了一段爱情。我坦率地说张爱玲,她很想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情圣,她恰恰不是一个情圣,她恰恰是很势利,很钻营,很有算计,很聪明的一个人,写了这么一个东西,美化自己过去的经历,甚至别人的经历,甚至不是自己的,而是男人,卖国求荣,最后攀高枝,和别人享有共同的命运,这么一层意思是有了。
崔卫平: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人文学者
首先我要说就李安拍这部影片来说,他没有美化汉奸的动机,从我们现实语境来说,现在也不存在站在汉奸一边还是站在抗战一边,不是这个语境,不是汪精卫时期还有那样一些电影。
李安要拍这个片子,他要面对什么问题呢,张爱玲描述对他有恐惧感,王佳芝这个人所经历会把人带入没有底的深渊,这和我对李安的感觉和判断还是比较吻合的。李安拍这个片子和李安个人情节有关系,李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是比较压抑的,这个人的性情是比较吻合的,越是这样的情况下,李安有叛逆的一面,冲破吻合和压抑的一面,这个冲突也很强烈,李安在这两种身份之间,他肯定是在挣扎的。
如果结合大的语境再来理解大陆观众对影片更多的是肯定态度就比较理解了,现代人不愿意显得自己很紧张、很敏感,在一些问题上显得不明不白,这个问题可以被抹掉,当然是抹不掉的,尽管这样,想把这个问题抹掉,也不等于赞同赞美这个影片的人,认同汉奸,这个里面也不能画等号。观众尽管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没有表达这个问题,有人表达,可能他们真的也会意识得到,不能说他们认同了汉奸,站在背叛的立场上,他们可能站在别的方面,在这方面还是有距离的。
像张爱玲这样的问题,李安这样的问题是可以回应的,既然张爱玲说,反派人物可以不可以写内心,李安说人性复杂性、模糊地带,他们提出这个问题,是应该做出回应的,为什么呢?因为的确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以前的影片当中,在涉及到所谓反派人物的时候都比较简单化,对以前比较简单化,也是今天的人们,之所以接受这样一个东西的前提,所以以前简单化了。
木子美:网络知名人士
张爱玲知道在写一个汉奸,哪怕这个人就是胡兰成,这个女的就是写自己也好,她也知道日后这个作品如果像今天这样被放大成一个电影的话,会遭来很多的非议,李安也知道,张爱玲更知道。这个作品张爱玲就是很挣扎情况下写的,他不是简单地想要写一个抗日女英雄的故事,所以大家对他的非议,也不要简单地理解他的初衷。我觉得对于她自己的作品,她在序言里面说到这一点,她在序言当中写到,对自己有一个总结,写反面人物是否不应当进入内心,只能站在外面骂或者加以丑化,对敌人也需要知己知彼,不过知彼是否不能够知道太多,因为了解是元素的初步,如果了解导向缘由,了解这种人也可能导向鄙意,缺乏了解才会把罪恶神化,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我们可以说一下人很自私或者说毁掉一个国家成就一段爱情,我觉得她还是蛮忠实于自己的一个人,也许这是一种个人主义的行为。其实她写出了对汉奸或者是情人作为汉奸的身份,她自己的那种很复杂的情感。因为我会想,如果一个女人她爱上了一个政治上不正确的人,但她并不是因为他政治上不正确而爱他,而不是他因为一个汉奸而爱上,而是爱上这个人,在这个形势下,他不是一个汉奸,而且他这一辈子因为爱过一个汉奸,而要经受很多非议,她从来没有要否定这种东西。因为有很多时候人是不坚定的,包括在文革的时候,有很多几十年的夫妻,在强迫你的情况下,你会指出曾经爱的人,把他说成是敌人。一个女人其实这一点上,要做到意志坚定是很难的,李安也是理解她这种艰难。所以他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他也承受很大的压力,因为他想尽量还原张爱玲的内心。
萧夏林:北京文学编辑
《色.戒》引发的震撼是非常有价值的,李安的电影继承发展了张爱玲《色.戒》这篇小说,把晦涩、隐藏的东西都发扬光大,李安这方面做得非常漂亮。作为一个艺术是失败了,但是商业上是成功的,作为一个现象,有两个问题,向汉语世界做出两个强烈的挑战,一是性,二是政治。大家都看到了,性对汉语的挑战,跟当年的《红高粱》只是一种启蒙,这里体现性对中华民族、男人和女人提出深刻而深入,可能持续向下发展,但是政治上也是很明显的,我们不是说李安要用这个东西美化汉奸,但是张爱玲美化汉奸动机非常明显,反击批判外国主义非常明显。
黄章晋:凤凰周刊编辑部主任
李安的电影里边,如果男主角是爱情志士很大一大段床上,一个女汉奸,本来要谋害我们英雄的,最后因为性的原因因为爱的原因,他被改造了,那么会不会有这么多人批评,有这样一场讨论会呢?我觉得不太可能的。
杜兆勇:著名律师
政治与艺术的界限。长期以来,非政治化对艺术造成很大的伤害,一部电影说危害如何就太夸张了,日本战败文艺创作多元性,也有反应客观立场的作品,关于文艺与政治的界限,文化英雄在六十多年前讲清楚了。在针对《色.戒》这部电影政府吸收过去的经验教训,比民间做得好,民间出现不应有的非理性色彩这是一股溢流,坚决予以毁迹。
王飞:平民经济研究社理事
这个片子有成功之处迎合当代的市场,我从来没有见过中国现在自由主义,没有见过任何一个政治观念像中国现在自由主义这样如此强调性的自助行、性的自主权利,从来没有过,包括历史上,我为什么强调中国,自由主义就是两种,一种煽动文化自由,一种是鼓动经济自由,这两项都达不到真正自由主义的目的,煽动文化自由和经济自由,文化复兴,西欧五百年宗教黑暗统治,西欧文化的断裂,为什么当成中国的必经典型事件。文艺自由主义的忽悠,刘军宁就是典型,经济自由主义的忽悠,张维迎就是典型,
鸿水:著名专栏作家
我在青年报我的专栏上写得题目就叫中国电影人应该有民族自豪感。把性提到这样高的高度,咱们看到完整版都不是真正的完整版,真正的完整版是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放得是真正的完整版,在香港反映还删除易先生在审讯抓起来这些人的时候进行严刑拷打非常变态一段戏,第三段删了,其他两段删了,如果不删除这个东西,还真能够反映出易先生变态之处,让人还可以憎恨,删了之后,反映不出人性的恶劣之处。
曾子航:著名影视节目主持人
凡是流传下来作品表达伟大的人性,在左派评论家看来,永远是阶级性大于人性,这部电影是人性超越了阶级性和民族性。我比较同意木子美说的,女人在选择感情当中,国家、民族对她来讲不如一个爱人更为重要,《第41》,当时苏联解冻时期一个作品,女红军爱上白匪,白匪很帅很英俊,开始觉得我应该对俘虏严加管教,非常人性的一面,爱上俘虏,女红军提醒他,后来爱得很痛苦,很符合人性的。在当年这个片子引进过来也是被批判的,一个女红军怎么能爱上一个白匪呢,白匪是颠覆苏维埃政权的?这个东西很真实,人有阶级属性,也有自然属性。我认为《色.戒》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某种特定情况下的人性。
叶匡政:诗人、独立出版人
我当时看过《色.戒》之后,真的没想那么多,他的商业逻辑从无间道就过来的,就是男女无间道。男性与男性的无间道,没有性的艺术,戏剧冲突不像男女无间道有更多的冲突,这是我的第一感觉。听到黄纪苏汉奸的说法之后,我才联想到汉奸,这是我作为观众真实的想法。我对汪政府一直比较关注,胡兰成是汉奸,被禁了,我第一次开始我考虑汉奸问题,我过去没有注意过,汉奸肯定大家都反对的,从秦桧,凡是喜欢张爱玲或者喜欢胡兰成的人,就要面对这个问题,你喜欢的人曾经有过汉奸的历史,汉奸是否会削弱喜欢这个人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
曹云飞:独立学者
李安在这部电影里面政治意图是非常明显的,对这部电影看了三遍,第一遍感觉有所触动,第二遍有所愤怒,第三遍是非常愤怒.影片充满暗示,这与李安的风格很吻合,李安特别推崇这种。影片中女主角的名字王佳芝,谐音玩的价值,女人只有被玩弄的价值。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女人从来就被当成被玩弄的工具,这倒是很符合中国历史文化。祁裕民谐音就是愚民,在影片里面也把青年学生描述成狂热冲动非常幼稚愚民的群体。在影片的结尾处,易先生在报告上签了三个清晰的大字,可默成,表示了可以默默成功,在变现成功汪伪政府曲线救国行动,这不是歌颂汉奸还是歌颂什么?
陈永苗:著名宪政学者
李安拍的片子,在老百姓看来,也喊好,如果换一个时期,可能在战争时期或者比较危机的时期,肯定是很坏的。
郭松民: 与其说张爱玲写出人性复杂的一面,不如说写出人性简单的意思,人只要跟着情欲走就行了,这是动物性,而不是人性。张爱玲从她的经历来看,写了两篇小说去了美国,长期生活在美国,不能说完全没有这个,她和政治完全无关,我不认为和政治无关,不让政治讨论,这个电影本身就是非常政治化的讨论,不让我们从政治讨论,还从什么地方讨论。现在最主要有没有批评的自由,我非常感谢博客中国。
李大苗:独立学者
我看张爱玲的话,一个小女子,一个文弱的小女子,她离开的家庭,她在上海要吃文字饭,写得好,大家喜欢,可能有些人不喜欢,有些人喜欢,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以吃谋生的话,就发生后面一系列的故事,这是一个方面。但是作为这样一个小女子,怎么看世界,我想这是饶有兴味的事情,看男女关系,看世道,包括上海的风情等。从中国整个历史来看,以女性心理,以观点看世界和文化现象或者看人等太少了,很多都是男性的。张爱玲即便那么不光彩,也为那么多人津津乐道。这是很大的原因。
闲言:独立学者
从政治维度来说,把它说成是汉奸电影也是罪有应得。李安也好像没有这个动机,为汉奸歌颂,不管有没有这个动机,客观上确实有这个效果,说的是这个事情,是那样历史时代的事情,这个事情是有大是大非,他希望从特殊的角度演绎,但是就涉及到了这个角度,他就回避不了这方面的问题,涉及到了这个政治维度,就必然承担政治维度的批评,何况这里面还有真实的原形,在观念上就起到了颠覆的作用,引起各种各样的政治维度的批评是很自圆的,某种意义上也是很必要的。这是什么样的问题呢,这里涉及到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是大范围的认同,具体到某个人是不一样的,同样有这个认同的人,他面临自己具体利益的时候,他可能也会取舍,像张爱玲,我们今天分析,没有碰到丁默村之前,可能也有国家民族的观念,但是碰到了之后,她就变了,国家民族的观念是不变的,像砝码一样,这里面加个人的砝码,个人的幸福更重了,就把那部分放弃,这是个人选择,怎么样不好说。但是民族作为一个总体来说,一个国家来说,碰到张爱玲和《色.戒》这样电影的时候,主流的观念一定要伸进去,不能反映出不能评判,不能从政治维度评判,这是不可能的,涉及到民族,代表民族的声音,一定要出来的。
相关文章
- 张爱玲,人人该迷?
- “汉奸老婆”与“汉奸哥哥”岂可同日而语
- 评在上海的第三次为张爱玲大兴土木
- 《色戒》流毒必须清除--《郑苹如妹妹的述说》读后感
- 汉奸附逆张爱玲
- 评“张爱玲热”及《小团圆》
- 张爱玲不仅是张迷的“祖师奶奶”,也是“海派文化之母”
- 再谈某人故居之文化意义
- 汤唯因《色·戒》被“封杀” 李安还配作北京奥运艺术顾问么
- 不能止步于封杀一个汤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