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真假“韬光养晦”:战略变战术,凤凰也成鸡
文章探讨韬光养晦战略被误用为战术的问题,强调战略与战术的区别,引用毛泽东抗战经验说明正确运用辩证法的重要性,呼吁避免以小欺大,维护国家利益。
我在“辨析国际上的真假韬光养晦战略”一文中,提出了“真正的韬光养晦,是在大战略上保守,避免在力量不足的时候与主要对手决战;但是在战术上往往是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的利益,避免自己弱者的面目全盘曝光以招致国际丛林中狼的攻击(狼总挑弱者下手)”的观点。想来想去,这种观点还是需要从哲学上作个补充:
有时一种策略,作为战略使用效果非常好,但是作为战术使用,则贻害无穷,这就是辩证法。
“韬光养晦”就是这样。邓小平交给我们的是作为战略的韬光养晦,却给我们一些人偷换概念变成了战术型的韬光养晦。好端端的韬光养晦战略,被一些人有意无意误用为战术了!爆胗天物啊!
类似于越南、菲律宾等级别的轻量级对手,类似于岛礁纠纷、间谍船入侵等轻量级冲突,纯属战术级冲突,理应使用战术级别的反冲突进行正常的、对等的战术反击;而我们一些人脑子里突然又想起了“韬光养晦”的家训,于是放弃了正常的战术反击——这是什么思维水平啊?
这方面,辩证法大师毛泽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抗战胜利后,国共是战是和成了一个问题。面对国民党积极备战、摩擦不断,毛泽东的做法是:战略上积极与国民党和平谈判,走和平路线(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重庆谈判);战术上面对国民党的局部摩擦(即:轻量级战术行动),进行坚决的对等的战术反击;战术对抗并不受和平谈判大战略的影响。同时,我方也积极做好准备,以防国民党把全面内战强加于中华民族的时候,我方能战而胜之。在本例中,战略与战术分辨之清,灵活运用水平之高,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而我们死抱着韬光养晦的教条,也不问冲突的级别、性质如何,但凡有国际冲突一概以韬光养晦“一招制敌”: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多年、辩证法大师毛泽东一手缔造的新中国,到我们这一代连看家宝“辩证法”都不会用了,遗憾哪!
相关文章
- 钱昌明:“崇洋媚外”思想从何而来?——漫谈近代中国社会“团团转”怪相
- 南海问题,岂容以小欺大——兼与吴建民商榷
- 有霸权存在,中国能和平崛起吗?--评吴建民和平崛起论
- 南海争端,中国应该有更多的危机感---评吴建民“克制是种自信”
- 司马南:李鸿章外交能力,不逊于吴建民
- 高调宣传自己是“韬光养晦”这还能是真的吗?
- 老骥:怎样当好外交官?—谨以此文献给建国61周年
- 与吴建民前院长讨论“抵制日货”
- 谁是我们中国最大敌人?“韬光养晦100年”的汉奸吴建民!
- 安内动向:吴建民们说的 “不是人话”
- 劝君莫当“精英贱民”--吴建民之流的大致特征
- 带核把子的男人入不了美国的后宫--吴建民韬光养晦纯属自欺欺人之举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