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国家统计局前总经济师:高度警惕通缩压力

火烧 2015-01-05 00:00:00 经济视点 1025
文章指出我国CPI回落至1.4%,PPI连续33个月下降,专家警告通缩压力加剧。分析通缩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化解产能过剩、拉动内需等应对策略,强调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性。

  在我国CPI持续回落至1.4%,PPI连续33个月下降的背景下,不少机构警告,中国陷入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通缩局面。近日《人民日报》一篇专访文章也提到,通缩压力不得不防。

  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前总经济师姚景源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称,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我们还没有陷入通缩,但是2015年CPI有可能出现负增长,我们确实要高度警惕通缩压力。

  1.png

  (图表来自山西证券报告)

  物价的持续下跌将抑制投资和生产,导致失业率走高以及经济衰退。姚景源具体提到:

  表面上看,商品价格便宜了,生活成本更低了。但是,物价回落会影响投资与消费预期。企业产品价格下降,预期收益减少,投资就会相应减少,就业就不会增加。消费者习惯买涨不买落,都等着买更便宜的东西,就会导致消费萎缩,企业产品就会积压、滞销,进而影响企业运转与员工收入。

  他还认为,当下的通缩压力与以往不同。虽然也受到出口不足的影响,但更多是“三期叠加”的结果,是过于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果,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所累积矛盾的集中爆发,更是步入新常态后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至于如何应对,姚景源表示:

  经济增速换挡期的主要风险不是通胀,而是通缩,更应关注的是下限。所谓底线思维,就是要防止通缩。由于当前通缩压力主要来自于“三期叠加”,靠过去加大投资、放松货币的老方法进行调控是行不通的。要避免出现通缩的局面,还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上下功夫。

  在供给层面,应当加大力度化解产能过剩,不妨多采用“走出去”的方法。过去我们化解产能过剩,特别强调“淘汰”与“整合”,在“转移”上下的功夫不够。现在应该把视野扩展到国际上,利用“一带一路”,更多地运用“转移”的方法。以高铁“走出去”为例,就能带动上游钢铁、电子、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的产能消化。

  在拉动内需方面,他提到:首先,应当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运行,防止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其次,拉动工业投资。再次,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我国中西部与东部、农村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差距还很大,需要补齐短板。此外,还要通过改善民生来促进消费。

相关文章

  • 人民币有贬值压力 不会重蹈“卢布式”危机
  • 山西12人因投资损失欲从发改委跳楼 引网友热议
  • 文扬:经济危机中的中俄关系
  • 第三方支付首现倒闭 宁波涉及资金超4亿
  • 梅新育:新兴市场风暴是机遇还是风险
  • 数学:建议俄停止出口石油,中俄大量购买石油进行储备
  • 占豪:经济危机,你知道都是怎么发生的吗?
  • 宋丽丹:西方社会“中产阶级危机”的真相
  • 新自由主义:救世良方还是经济毒药
  • 皮凯蒂:西方应学习中国持有更多公共资本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